塞盧斯斑馬

塞盧斯斑馬,分布在坦尚尼亞南部塞盧斯禁獵區以及莫三比克北部尼亞薩國家公園、馬拉威、尚比亞東部等地區。塞盧斯有5000頭斑馬,其他地區數量未知。塞盧斯斑馬條紋排列緊密,完全沒有隱紋。

基本介紹

基本資料,簡介,生活習性,斑紋形成原因,物種信息,繁殖,

基本資料

科:馬科FamilyEquidae
食性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

簡介

塞盧斯斑馬為非洲特產。南非洲產山斑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較寬的黑條紋,雄體喉部有垂肉。非洲東部、中部和南部產普通斑馬,由腿至蹄具條紋或腿部無條紋。非洲南部奧蘭治和開普敦平原地區產擬斑馬,成年擬斑馬身長約2.7米,鳴聲似雁叫,僅頭部、肩部和頸背有條紋,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線。東非還產一種格式斑馬,體格最大,耳長(約20厘米)而寬,全身條紋窄而密,因而又名細紋斑馬。
塞盧斯斑馬塞盧斯斑馬
塞盧斯斑馬是珍奇的觀賞動物,但由於人們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殺,塞盧斯斑馬瀕臨滅絕。
塞盧斯斑馬生活在非洲大陸,外形與一般的斑馬沒有什麼兩樣,它們身上的條紋是為適應生存環境而衍化出來的保護色。成年細塞盧斯斑馬的肩高140-160厘米,耳朵又圓又大,條紋細密且多。塞盧斯斑馬常與草原上的牛羚、旋角大羚羊、瞪羚及鴕鳥等共外,以抵禦天敵。人類將斑馬條紋套用到到軍事上是一個是很成功仿生學例子。

生活習性

塞盧斯斑馬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索馬里、衣索比亞南部和肯亞北部,喜歡棲居在乾燥、開闊、灌叢較多的草原上和沙漠地帶,較少轉移到其他地方。除成年的雄獸外,都組成群體棲息,即使年老的個體也不會被驅逐出群體而過獨居生活。
但群體通常不大,最多也就是10隻左右,多由雌獸和未達到性成熟的雄雌幼仔所組成,群體十分緊湊而不鬆散,幼仔們喜歡在一起玩耍、撕鬧,或與雌獸在一起嬉戲。成年雄獸通常過獨居的生活,所占的領地大約有10平方公里,用排出來的糞便作為領地邊界的標記,只有在雨季,等候雌獸來到身邊時,才一起過上一段夫妻生活,然後雌獸又會回到群體中。在棲息範圍內,群體總是沿著較為固定的路線進行遷徙活動。雖然長相不凡,但它的叫聲卻很難聽,就像“叫驢”嘶鳴一般。它的視覺很好,眼睛和其他馬類一樣,可以同時看見遠處的東西和近處的東西;聽覺也很敏銳,進食的時候也在警惕地豎起耳朵,防止突然到來的襲擊。
它的主要食物是青草,有時也吃嫩樹葉,在覓食時由群體成員輪流擔任警戒任務,一有危險便發出長嘶的警告信號,群體立即停止進食,迅速逃跑。它奔跑的速度快而持久,每小時可達60—80公里,為獅、豹等猛獸所不及,從而能夠經常逃脫食肉獸類的追殺。不僅群體成員之間十分友好,也常與鴕鳥、長頸鹿、羚羊等食草動物等混雜行動,一起生活,分享同樣的食物,並且互相利用,互通信息,以避強敵。所以,它們的天敵獅子、豹、野狗、鬣狗等只能採取伏擊的方法捕食,常常在其飲水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耐心等待,當距離較近的時候,突然衝出,目標對準因受驚而四處狂奔的群體中的病弱個體或沒有經驗的幼仔,撲倒後飽餐一頓。

斑紋形成原因

在雌獸的妊娠早期,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後在胚胎髮育的過程中,由於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後,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有的寬闊,有的狹窄。 例如塞盧斯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七個星期,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
另一方面,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因為塞盧斯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而這條尾巴在胚胎髮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微米,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平方向,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塞盧斯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線各不相同,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塞盧斯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卻讓很少威脅塞盧斯斑馬的生活。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塞盧斯斑馬,由於目標明顯,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遭到捕殺,最後滅絕,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套用到海上作戰方面,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塞盧斯斑馬條紋的色彩,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達到隱蔽自己,迷惑敵人的目的。

物種信息

普通斑馬有5個亞種,格氏斑馬,巴契爾斑馬、克勞謝斑馬、塞盧斯斑馬、查普曼斑馬。
一、格氏斑馬
格氏斑馬又叫細斑馬、細紋斑馬、狹紋斑馬等,是體形最大、形態最美的斑馬。因為它是在1882年由非洲的阿比西尼亞皇帝贈送給法國總統格雷維一匹之後,才被人們所認識,所以便被叫做格氏斑馬。它的肩高可達145一155厘米,最為顯著的特徵是身上具有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光滑條紋,雅致大方,細密秀美,非常漂亮,構成了一幅整齊而美觀的圖案,尤其是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得斑斑駁駁,因此被叫做“斑馬”。在它的脊背上有一條很寬的縱紋,四肢上也有清晰的條紋,而且更為細密,只有胸部和腹部沒有花紋,呈現潔白的顏色。它的頭部和臉部都很長,吻部為灰色,兩隻耳朵特別寬大,耳朵裡面有又厚又長的毛,鬃毛長而發達,蹄子寬大,附蟬較小,尾巴也很長,而且末端叢生長毛,可以用來驅趕身上的、蠅等,奔跑時高高豎起,起到平衡身體的作用。
二、巴契爾斑馬
巴契爾斑馬,也叫白氏斑馬,一種非洲斑馬(zebra)。分布於撒哈拉大沙漠的南部。前半身有黑白條紋,像馬,後半身像斑馬。已滅絕。
三、查普曼斑馬
中文名稱:查普曼斑馬
英文名稱:Chapman’sZebra
學名:Equusburchelliantiquorum
體型頭軀幹長2,170-2,460mm,尾長450-560mm,肩高1,100-1,450mm,體重175-385kg。
形態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但是變異較大,有些黑色條紋較粗,也有些白色條紋較粗,較粗的白色條紋中會有淺色像陰影般的條紋,耳朵較短。
分類哺乳綱ClassMammalia,奇蹄目OrderPerissodactyla,馬科FamilyEquidae
保育等級非全球性受威脅(5)非保育類野生動物(3)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2)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1)
分布衣索比亞南部到安哥拉中部,南非的東部
食性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
餵食麥片、粒狀飼料梯牧草苜蓿草粒。
普曼斑馬通常棲息在大草原、稀疏的林地、開闊的灌木叢或草地上,也曾在海拔4,400m的山區發現過他們的蹤影。
查普曼斑馬是群居的動物,由一隻雄斑馬領導4-6隻雌性及它們的子女,領導的雄斑馬負責保衛群體中其他的斑馬;當它年邁的時候,它的領導地位會被其他年輕強壯的雄斑馬取代,年邁的斑馬則加入「單身漢」群繼續生活。
查普曼斑馬一胎通常一隻,剛生下的小斑馬約有32kg,1小時之內就會跑動,1周之後就會開始吃草,16個月大時斷奶,1-3歲時會離開群體獨立生活。

繁殖

在繁殖季節,塞盧斯斑馬表現得十分緊張而活躍,雄獸之間互相會毫不客氣地進行激烈得爭鬥,打鬥的方式為互相碰擊頸部、用嘴咬、用前腳的來踢等。敗者狼狽逃竄,獲勝者則與雌獸一起生活一段時間,通過親昵、嬉戲等行為,然後交配。每隻獲勝的雄獸每年要交配數隻雌獸。
雌獸的妊娠期約為11—13個月,每隔3年生產1次。每胎產1仔。幼仔出生後不久,即可站立和走路。哺乳期約為6個月,3.5—4歲時性成熟。壽命約為20—3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