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Old Town of Segovia and its Aqueduct 1985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Ⅲ),(Ⅳ)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9屆會議報告 "
文化遺產:塞哥維亞城內包括羅馬高架水渠、阿爾卡薩爾城堡、聖瑪利亞教堂等古建築群。
意義: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的藝術典範,古老的高架水渠是古羅馬人建築技術與智慧的見證。
塞哥維亞古羅馬輸水道,大概建於公元50年前後,迄今完好,令人稱奇。這一建築以雙層拱洞為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塞哥維亞歷史古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裡,人們還可以參觀阿爾卡薩爾這一始建於11世紀,完成於16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
"塞戈維亞位於瓜達拉馬山腳下舊卡斯蒂利亞的高原上,坐落在埃里斯馬河和克拉莫爾河交匯處一個陡峭的岬角上。雖然早在史前時期即有人定居在此,但直到公元前146年才有塞戈維亞城的最初記載。歷史上該城是工業和政治中心。現為塞戈維亞省的首府。
歷史淵源
在公元前80年被羅馬人毀壞而後重建的塞戈維亞城是羅馬帝國在西班牙建造的首批城鎮之一。經過一段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後,阿方索六世國王於1088年重新控制了塞戈維亞,塞戈維亞從此進入了政治和經濟繁榮時期。13-15世紀期間,卡斯蒂利亞 幾代國王都定都塞戈維亞。伊莎貝拉女王於1474年曾在此登基。
公元16世紀,塞戈維亞經歷了工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並以由摩爾人引進的服裝紡織業而聞名於世。
城市布局
阿方索六世國王於1088年建造的、環繞塞戈維亞整個古城的城防系統被完好保存至今。在中世紀修建的道路網構成了棋盤式的城市布局,它們在阿索格喬(Azoguejo)廣場處交匯。羅馬大渡槽位於城市的中心。塞戈維亞城由和諧統一的建築群組成,這些建築建於中世紀晚期(11-12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這也是塞戈維亞城所經歷的兩個繁榮時期。著名的具128根立柱的大渡槽、阿方索六世建造的摩爾人國王的宮殿以及16世紀哥德式大教堂是這個城市的重要建築。羅馬式教堂、穆德哈爾人建築風格的房屋以及城防建築也成為具赭石色調的城市風景的一部分。由於擁有許多在漂亮的外觀和珍貴的歷史價值等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建築群,整個塞戈維亞古城成為了難得的藝術典範。這個城市展現了複雜的歷史現實。其鄰近城鎮的布局、它的街道及其房屋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摩爾人風格、基督教風格以及猶太教風格--這些文化在中世紀共存於塞戈維亞城,並於16世紀在其工業發展的全盛期達到頂峰。形成於多種風格傳統交融的塞戈維亞是西方城市的傑出典範。"
古城特色
塞哥維亞的羅馬大渡槽約建於公元前50年,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曾是塞哥維亞城的框架。大渡槽的兩層拱門別具特色。這裡還有約建於11世紀的城堡和16世紀的哥德式教堂。
塞哥維亞坐落在卡斯蒂利亞省中部,馬德里西北方大約100公里的地方。它是個古老雅致的小城鎮,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由於它的許多獨特魅力,城鎮裡狹隘而蜿蜒的街道上幾乎總是擠滿了遊客。塞哥維亞舊城和輸水道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塞哥維亞是西班牙舊卡斯蒂利亞地區的一個重要歷史名城,人口只有5萬。城市的創建源於軍事,它是控制丟勒大峽谷的戰略要地。該城建於公元80年的羅馬時期,故稱"羅馬古城",是西班牙無數古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座。公元8世紀,塞哥維亞被凱爾特人統治。3個世紀後,即1079年由阿方索六世收復。阿方索十世在位期間闢為行宮,從此繁榮了幾百年,使天主教盛行。1586-1730年間為造幣廠所在地。16世紀末,塞哥維亞因遭受一場嚴重的瘟疫而走向衰落,19世紀又恢復繁榮。小城古色古香,石頭鋪成的窄街彎曲而幽深,馬約爾廣場、阿索格霍廣場、羅馬渡槽、阿爾卡薩爾城堡、聖埃斯特萬教堂等等,處處皆是文物古蹟和古老建築。
塞哥維亞城坐落在一座山上,邊緣是著名的城堡,城堡內安裝有石膏和泥制的天花板。它的獨特外觀造型可以追溯到公元16世紀,那時菲利浦二世曾命令用石板為城堡修築屋頂。城堡內部有很多令人賞心悅目的古代兵器。賽哥維亞的教堂大都屬於羅馬風格。除了這些教堂之外,城堡和輸水道是這裡最具象徵性的建築。
在城牆裡,塞哥維亞還有許多其他的幾乎保存完好的建築。例如,阿爾卡沙爾城堡屹立在埃里斯馬河和克拉莫爾河交匯處的一個岬角上。自從11世紀以來,這個要塞被阿方索十世擴大,後來歷代西班牙國王都大力整修。
大渡槽
羅馬大渡槽建於古羅馬圖拉真大帝(公元53-117年)時代,至今完好。渡槽用土黃色花崗岩乾砌(不用灰漿)而成,堅固異常。渡槽全長813米,分上下兩層,由148個拱組成,高出地面30.25米,氣勢非凡。最初羅馬人建造這座渡槽的目的,是將18公里外的弗利奧河水引入城內飲用。為此,古羅馬工程師開通了平均坡度為1%的運河。按他們的方式,唯一的天然障礙就是如何跨越克拉莫爾河。為了跨過這一天塹,到達城市坐落的堅固岩層,他們不得不採用大塊的磚石,分四部分建成。輸水道是由被128根柱子支撐著的雙層拱洞構成。輸水道頂端是水渠,到現在還在引導流水,起初斷面標準是30X30cm。後來15世紀末,主教命令將其修整,之後一直維修利用至今。1929-1930年,頂部改建為水泥槽,原物遭到很大破壞。近年在水道石柱地基出土的文物似乎證實了塞哥維亞輸水道修建於公元50年前後。這座令人驚嘆的雙拱建築鑲嵌在壯麗的古城之中,成為塞哥維亞驕傲的象徵。
評論
由於擁有許多外形美觀、歷史悠久的建築群,整個塞哥維亞城成為了難得的歷史古城。這個城市複雜得歷史現實、其臨近城鎮的布局、它的街道及房屋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摩爾人風格、基督教風格以及猶太教風格,這些文化在中世紀共存於塞哥維亞城,並與16世紀在其工業發展的全盛達到頂峰,這一切使得塞哥維亞成為多種風格相交融的西方城市的典範。而鑲嵌在壯麗的古城中令人驚嘆的雙拱引水渠,更成為塞哥維亞驕傲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