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納托斯(心理學名詞)

塔納特斯(Thanatos)本來是希臘神話中的死神的名字,掌管死亡。而威赫姆·斯特科和弗洛伊德等人把這個詞解釋為“死亡的願望”或者“死的本能”。他們認為在人的意識當中,存在著與求生本能“厄洛斯”相抗衡的求死本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納托斯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人格心理學
塔納特斯,

塔納特斯

因為所有生物早晚都有一死,遲早都會化為塵土,變為無機物。因此,生物的內心中大概存在著想主動變回無機物的傾向吧。弗洛伊德說,人類的意識當中存在兩種相互對立鬥爭的本能,一種是想要生存下去的本能,另外一種就是與其完全對立的求死本能。不過幾乎所有學者都否認死亡本能的存在。至今仍然主張死亡本能存在的,大概也只有梅蘭妮·克萊因等極少數學者而已。再說,這個理論確實是過於先進,這個說法也確實過於讓人難以接受。
沒有人能夠斷言那種東西肯定不存在。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遇到一例不靠死亡本能就無法解釋的症狀,因此求死本能對於臨床學者來說是一個不必要的概念。
“塔納托斯”並不是意味著“求死本能”,而是一種想要接近死亡的欲望。
根據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人為了不因為死亡本能而殺掉自己,自動將這種攻擊的衝動轉向外部,於是便會出手傷人。因此我們便能解釋虐待狂受虐狂,以及反覆強迫等違反快樂原則的異常行為。
“塔納特斯”情結,是與弗洛伊德的定義截然不同的東西。——對墓場感興趣的小孩子、殺死小蟲子的兒童、關於死亡的黑色笑話,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對死亡深感興趣。我們當然也可以說小孩子只是出於好奇心才對死亡感興趣。理解生命為何物與理解死亡為何物其實是一回事。嬰兒為什麼會出生?自己是怎么被生出來的?爺爺到底去了哪裡?——這些其實都是縈繞在大多數小孩子腦海中的問題。
但是,隨著我們現代社會的家庭核心化的推進,墓地從街道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寓住宅樓。昆蟲慢慢在城市消失,孩子們自然也就沒有機會採集昆蟲。現在很多公寓樓里又不準飼養寵物,這些都讓孩子們與“死亡”產生了距離。
另一方面,大眾傳媒的宣傳當中卻又充斥著“死亡”。比如說,刑警題材的電視劇里有死亡,古裝電視劇當中也有死亡,新聞報導當中也經常出現帶有“死亡”的殺人案件以及意外事故等。就像顯像管另一端的偶像,看上去近在咫尺,但其實卻遠在天邊一樣,對孩子們來說,“死亡”也是這種看似很近但是其實很遠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來說,“死亡”也可能會成為他們憧憬的對象。
當有名的演員、藝人自殺的時候,孩子們也會競相步上他們偶像的後塵,這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死亡”究竟是不是人類的本能呢?我們姑且先不去探究,但是“死亡本能”——這種人類對死亡的憧憬,確實實實在在地存在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