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
據新昌《呂氏宗譜》記載,此塔系明萬曆年間由鄉紳呂繼楩(1541-1622)發起募建。譜錄《呂繼楩墓志銘》文述:“新邑水口久有浮屠之議而窘於力,公慨然獨任,以翼闔邑之文明……”由於年久失修,明塔早已成為殘塔。
磚砌樓閣式塔,六面五層。據傳塔磚是在當地山下燒制,迄今尚存“瓦窯丘”田名。塔的底層徑四點七米,塔壁厚一點二米。據一九九八年儀測,塔身殘高十六點五一米。塔的收份:塔身每上一層,比下一層收進二厘米;每層塔身每高一米,收進一點一厘米。塔的各層相間有壼(音“坤”)門;每層檐口用疊澀磚出挑,間以二層菱角牙子,再上為磚砌腰檐,上復以磚雕筒瓦。塔身中空,空井上下貫通,各層原置有樓板,有爬梯可上下,今廢。從底層塔室可仰見穹窿頂。面南的塔身上有“逥瀾拱秀”青石匾一塊。穹窿頂和塔剎的鐵件,在一九五八年大煉鋼鐵時,被村民從塔頂上拆下,投入了小高爐中,致使塔身侵蝕嚴重,西北面尤甚;腰檐大部跌落,第五層塔頂上長出了幾棵粗壯的小樹,根系深深扎進了塔磚中。二千零一年,由縣繭絲綢公司、新昌錢江茶廠、浙江暨發房地產公司(諸暨)全額出資三十五萬元,用傳統工藝修葺明塔。仿製明磚挖補塔身,修復腰檐,恢復穹窿頂和塔剎,斷白塔身外牆,安裝照明燈光,鋪設登山游道,整修周圍環境,使明塔重現昔日雄姿。修茸後通高二十三米。一九六三年被公布為新昌縣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