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陷(collapse)亦稱“蟄陷”。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因堤身堤土未壓實,孔隙較多,存在漏洞隱患和地基軟弱或荷載較大等原因所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塌陷
- 外文名:collapse
- 全稱:地面塌陷
- :
概述
地面塌陷是地下礦產採空區或喀斯特區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據調查我國東北、西北、華北以及南方諸省均分布有地面塌陷,南方地區的喀斯特塌陷最多,而北方地區則以礦產開發引起的地面塌陷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23個省(白治區、直轄市)發生岩溶塌陷1400多例,塌坑總數超過4萬個,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
主要危害
(2)影響交通和安全運輸。據統計,我圍交通隧洞和路基坍塌事件已有上百起.造成火車顛覆2次。山東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滬鐵路一度中斷、長期減速慢行。位於雲南省境內的貴昆鐵路沿線自1 965年建成通車以來,西段陸續發現岩溶地面塌陷。至1987年已發現塌陷117處。1976年7月7日在K606+475路段發生塌陷,蝴坑長1 5m、寬6m、深5m.中斷行車61小時40分;1979年9月1日在K534路段發生塌陷.陷坑長6m、寬2.5m、深3m,造成2502次列車顛覆,斷道14小時25分。僅這兩次塌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00萬元。
(3)影響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包括塒地表水、岩溶地下水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如湖北大門鐵礦.1978年平巷突水引起柯家溝河谷地面塌陷,m現70多個陷坑.河水因大量漏人地下而斷流,岸邊有4000m建築物被毀,礦山專用鐵路和高壓輸電線遭受破壞,造成近百萬元的經濟損失。
(4)引起水庫滲漏,影響水庫正常運作。如廣西大新縣的興安水庫.因溶洞塌陷而連成排水通道,將庫水在短期內排空。
形成條件
影響因素
(2)洞頂自重和外加荷載作用。受化學侵蝕、機械剝蝕及人為挖掘等作用的影響,洞頂支撐力減少或自重力加大.當支撐力無法抵消洞頂岩土體重力作川時.就會引起上覆岩層的塌陷。荷載造成的塌陷常與人類活動和工程建設有關。
(3)震動效應。強烈的地震和人為震動都會引起岩土體的各種破壞效應.如果在震動區分布有地下岩洞或人洞穴.往往會引起地面塌陷或洞室坍塌。
(5)疏乾排水。在進行礦床開採和地下工程建設時,往往要大規模地進行地下水的疏乾排水.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使得上覆岩體失去了浮托力,增大了滲透壓力.潛蝕作用增強.極易造成地面塌陷。
(6)沖刷溶蝕作用。在一砦工礦企業和城市,由於地下管道漏水或排放廢液,對岩土層具有很強的沖刷和侵蝕作用。容易沿著某一通道帶走鬆散和可溶物質,形成空洞導致坍塌。
地面塌陷的分類方法很多,按照成凶可以分為重力塌陷、振動塌陷、荷載塌陷、潛蝕塌陷和溶蝕塌陷;按照影響因素不同可以劃分為自然塌陷、人為塌陷和綜合形成塌陷;按照空洞圍岩的物質組成。把塌陷劃分為岩溶塌陷、土洞塌陷、煤層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