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鑽孔過程中如發現井孔護筒內水(泥漿)位忽然上升溢出護筒,隨即驟降並冒出氣泡,出渣量顯著增加而不見進尺,鑽機負荷顯著增加,應懷疑是塌孔徵象,可用測深儀探頭或測深錘探測,工地現場一般採用測深錘。若在混凝土灌注中,原停留在地內的測深錘不能上拔或放入測深錘,測得的孔深與原孔深相差較大,可證實屬塌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塌孔
- 外文名:hole collapse
塌孔的定義,塌孔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塌孔的定義
混凝土灌注中,原停留在地內的測深錘不能上拔或放入測深錘,測得的孔深與原孔深相差較大,可證實屬塌孔。
塌孔的原因及處理方法
塌孔原因可能是泥漿性能不符合要求,護筒底腳周圍漏水,孔內水位降低,或在潮汐河流中漲潮時,孔內外水位差減小,不能保證原有的落水壓力;施工操作不當,如提鑽頭、下鋼筋籠時碰撞孔壁;在鬆軟砂層中鑽進,進尺太快;還有由於護筒周圍堆放重物或機械振動等,均有可能引起塌孔。
發生塌孔後,應查明原因,採取如保持或加大水頭、移開重物、排除振動等相應的措施,以防繼續塌孔。對少量塌孔,如不繼續,可恢復正常鑽進。 塌孔不嚴重時,可回填土到塌孔位以上,並採取改善泥漿性能、加高水頭、深埋護筒等措施,繼續鑽進;塌孔嚴重時,應立即將鑽孔全部用砂類土或礫石土回填,無上述土類時,可採用粘質土並摻入5%~8%的水泥砂漿,應等待數日待回填土沉實後,重新鑽孔。此次鑽進要記取上次教訓,採取相應措施,如改善泥漿濃度,減緩鑽進速度等。塌孔部位不深時,可採取深埋護筒法,將護筒填土夯實,重新鑽孔。
鑽機卡鑽、脫落鑽物處理方法
卡鑽常發生在衝擊鑽孔時,多因先形成了梅花孔,或鑽錐磨損未及時焊補、鑽孔直徑變小,而新鑽錐又過大,發生沖錐傾倒、遇到探石或孔內掉入物件被卡住等。卡鑽後不宜強提,可用小錐衝擊或用沖、吸的方法將鑽錐周圍的鑽渣鬆動後再提出。
掉落鑽物宜迅速用打撈叉、鉤、繩套等工具打撈。若落體已被泥沙埋住時,宜先清泥沙,使打撈工具能接觸落體後打撈。當鑽錐斷入孔內時,首先應儘快加大泥漿濃度,然後打撈。打撈無效時,應儘快尋找有經驗的打撈隊伍,不能擱置太長,以免塌孔。對確實撈不上來的鑽錐,應會同業主、設計、監理單位共同研究制定終孔還是重新開孔的方案。值得強調的是,在任何情況下,嚴禁施工人員進入沒有護筒或無其他防護設施的鑽孔中處理故障。當必須下入鑽孔時,應邀請專業人員,並備齊防毒、防溺、防坍埋等安全裝備後方可進行。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可能出現 的問題及處理方法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時,導管可能會出現進水、塞管、埋管等問題
當這些問題發生時,只有分清問題形成原因, 並採取相應的方法進行處理,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導管進水導管進水分初灌導管進水和中期導管進水。初灌導管進水是由於首批混凝土儲量不足或導管底口距孔底的間距過大,混凝土下落後不能埋沒導管,造成泥水從底口進入。它的處理方法是:立即將導管提出,並將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反循環鑽機的鑽桿通過泥石泵吸出,或者用吸泥機及抓鬥清出,不得已時需要將鋼筋籠提出採取復鑽清除;然後鑽孔樁施工中出現塌孔、斷樁等 質量事故的預防及處理方法重新下放骨架、導管並投入足夠儲量的首批混凝土或改正操作工藝,重新灌注。
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由於導管接頭不嚴,接頭間橡皮墊被導管高壓氣囊擠開或焊縫開裂,水從接頭或焊接縫中流入;導管提升過猛,或測深出錯,導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會發生中期導管進水。對這種情況可按下面方法進行處理。
拔換原管重下新管。在操作時必須用潛水泵將管內的水抽乾,才可繼續灌注混凝土。同時為防止抽水後導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混凝土從導管底口翻入,導管插入混凝土內應有足夠的深度,一般宜大於2m。由於潛水泵不可能將導管內的水全部抽乾,續灌的混凝土配合比應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後灌入導管內,灌入前將導管進行小幅度抖動或掛振搗器振動片刻,使原混凝土損失的流動性得以彌補。以後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復正常的配合比。
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且未初凝時,可將導管拔出用吸泥機或潛水泥泵將原灌混凝土拌和物表面的沉澱土全部吸出,將裝有底塞的導管壓重插入原混凝土拌和物表面下2.5m深處,然後在無水導管中繼續灌注。灌注時將導管快速提升 0.5m,繼續灌注的拌和物,即可沖開導管底塞流出。
假如前述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但已初凝,導管不能重新插入混凝土時,可在原護筒裡面加設直徑稍小的鋼護筒,用重壓或撞擊方法壓入原混凝土面以下適當深度,然後將護筒內的水(泥漿)抽出,並將原混凝土頂面的泥渣和軟弱層清除乾淨,再在護筒內灌注普通混凝土設計至頂樁。
塞管塞管分初灌導管堵塞和中期導管堵塞。
初灌塞管多因隔水栓卡管,有時也可能由於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過小、流動性差、夾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勻,以及運輸途中產生離析、導管接縫處漏水、雨天運送混凝土未加遮蓋等,使混凝土中的水泥漿被沖走, 剩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導管堵塞。
處理辦法可用長桿沖搗管內混凝土, 用吊繩抖動導管,或提升導管迅速下落振沖, 或用鑽桿加配重衝擊導管內混凝土,或在導管上安裝附著式振搗器。如仍不能下落時,則須將導管連同其內的混凝土提出鑽孔,進行清理修整(注意切勿使導管內的混凝土落入井孔),然後重新吊裝導管,重新灌注。一旦有混凝土拌和物落入井孔,需將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粒料等予以清除。
中期塞管多因灌注時間過長,表層混凝土已初凝產生;或因某種故障,混凝土在導管內停留過久而發生堵塞。其處理方法是:將導管連同堵塞物一齊拔出,若原灌混凝土表層尚未初凝,可用新導管插入原灌拌和物內2 m深,用潛水泥漿泵下入導管孔底,將底部水泵出,再用圓桿接長的小掏渣桶下入管底,升降多次將殘餘渣土掏除乾淨,然後在新導管內繼續灌注,但灌注結束後此樁應作為斷樁予以補強。
當灌注時間已久,孔內首批混凝土已初凝,導管內又堵塞有混凝土,此時應將導管拔出,重新安設鑽機,利用較小鑽頭將鋼筋籠以內的混凝土鑽挖吸出,用沖抓錐將鋼筋骨架逐一拔出。然後以黏土添砂礫填塞井孔,待沉實後重新鑽孔成樁。埋管灌注過程中導管提升不動,或灌注完畢後導管拔不出,統稱埋管。造成此類現象的原因是:導管埋入混凝土過深,或導管內外混凝土已初凝,使導管與混凝土間摩阻力過大,或因提管過猛將導管拉斷。若埋管事故已發生,初時可用鏈滑車、千斤頂試拔,如仍拔不出,凡屬並非因混凝土初凝流動性損失過大的情況, 可插入一直徑稍小的護筒至已灌混凝土中,用吸泥機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派潛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將導管齊混凝土面切斷,拔出小護筒,重新下導管灌注。 此樁灌注完成後,上下斷層間應予以補強。若樁徑較小,潛水工無法下去工作時,可在吸出混凝土表面上泥渣後,採用輸送管直徑100~150 mm且水下連線一段鋼管的混凝土泵,泵送餘下的混凝土樁身。
為防止此類事故的發生,應嚴格控制埋管深度,一般不得超過6~8 m或三節管長;在導管上端安裝附著式振搗器,拔管前或停灌時間較長時,均應適當振搗,使導管周圍的混凝土不致過早初凝;首批混凝土摻入緩凝劑,加速灌注速度;導管接頭螺栓事先應檢查;提升導管時不可猛拔。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的原 因及防止措施鋼筋籠上升,除了是由於導管提升鉤掛等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外,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混凝土表面接近鋼筋籠底口以下 3m 至以上 2m 時,混凝土澆注的速度過快,使混凝土下落衝出導管底口向上反衝,其頂托力大於鋼筋籠的重力所引起的。為了防止鋼筋籠上浮,當導管底口低於鋼筋籠底部3m至高於鋼筋籠底現代公路之間,且混凝土表面在鋼筋籠底部上下1m之間時,應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允許的最大灌注速度與樁徑有關。當混凝土面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時提升導管,使其底口高於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復正常的灌注速度。除上述辦法外,還應從鋼筋籠自身加以考慮,一般的方法是將鋼筋骨架頂端焊固在護筒上,或適當減少鋼筋籠下端的箍筋(指下端2 m範圍內),或將鋼筋的1~2道加強環形筋,並以適當數量的牽引筋牢固地焊接於鋼筋籠的底部。
當鋼筋籠出現上浮時,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利用護筒、鑽機等設施對其進行控制;當上浮高度較小時,控制住後放慢速度繼續澆注,澆注完成後會同設計單位對該樁進行驗算,對不合要求的樁按設計要求增加相應的補強措施;當上浮高度較大時,樁的要求遠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就要將鋼筋籠拔出,清孔後重新灌注混凝土。
到正文
鑽孔樁施工中出現塌孔、斷樁等 質量事故的預防及處理方法.中國知網.2006-08-01[引用日期 2017-04-5].
http://kns.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