堽城,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堽城故城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堽城,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堽城,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堽城故城故城址始建無考。戰國時齊之剛邑,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剛之名始見於此。漢置剛縣,晉稱剛平,南朝宋省,北魏復置。“剛”後改為“堽城”。故城址位於縣城東北約...
故城址位於縣城東北約17公里的堽城里村。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800米,東、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見,不少地段仍聳立於地面,城東南角最高處有10多米。大部分為黃土夯築,唯東南部牆身以土夾碎石夯築,夯層厚16-20厘米,有一排排徑約12厘米的夾棍眼。東城牆有兩個高10多米突出牆外的城台,俗稱“炮台”。城...
堽城里故城址北依大汶河、洸河,南臨堽城屯、接雪埠山(今張果老山),西有元代堽城壩,歷史上為屯兵屯糧之重地。故城略成長方形,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長約800米,東、南、西北三面可見城垣。城牆用黃褐細沙土夯築。局部內含碎石和漢代瓦片,夯土層厚約16~20厘米,夾棍眼距約0.2~0.5米。東城牆曾有兩個...
故城址位於縣城東北約17公里的堽城里村。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800米,東、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見,不少地段仍聳立於地面,城東南角最高處有10多米。大部分為黃土夯築,唯東南部牆身以土夾碎石夯築,夯層厚16-20厘米,有一排排徑約12厘米的夾棍眼。東城牆有兩個高10多米突出牆外的城台,俗稱“炮台”。城...
剛邑,古地名,位於今山東寧陽縣堽城鎮。剛邑又稱剛縣,位於今寧陽縣堽城鎮。剛邑故城為春秋魯國闡邑,戰國時稱剛邑,何時改名不可考。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剛之名始見於此。漢置剛縣,王莽改稱柔,東漢光武帝復稱原名,晉稱剛平,南朝宋省並,北魏復置。隋廢。”清光緒...
兩浙按察使。天啟五年(1625年)接任兵部尚書,外調南京任刑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辭世,葬於今址。著有《三邊總圖》《撫薊奏略》等。吳崇禮卒後,皇帝授意葬於故土風水最好的地方,便選擇在了剛邑(故城今堽城)城南,南銥雪埠山,北枕大汶河。吳家後人便從縣城西街吳家巷遷此守墓。現吳家林存有石碑。
寧陽縣伏山鎮堽城壩村 181 54 泰山顯靈宮 明 肥城市石橫鎮石橫四村 182 55 九仙山建築群 明、清 曲阜市吳村鎮九仙山 183 56 曲阜明故城城樓 明、清 曲阜市魯城街道辦事處 184 57 四基山觀音廟(含古樹名木) 明、清 曲阜市南辛鎮煙莊村四基山 185 58 曹氏家祠 明、清 嘉祥縣梁寶寺鎮曹垓村、曹莊曹...
因流經漢柴縣故城,故名柴汶。河長116公里,流域面積1944平方公里。1731年(清雍正九年),修柴汶堤5處長6790丈。1918年大水後,省撥賑款堵復汶西、赤板等決口,修固舊堤。新中國建立後的1954年,建東都砌石護岸400米,赤坂、石門各50米。1957年,在北岸東梁文、魯里、西梁文、楊莊等村築堤長7.4公里,高...
清鹹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歷代沿革考》記載:寧陽,沿元舊,屬兗州府。初所管止八社,洪武二年(1369年)始於泰安復歸故成(指今三故城)等四社,汶上復歸西黃等五村(今西疏、趙家黃茂等),戶口漸增,土宇亦加拓焉。蓋即今(指清鹹豐初)之縣境也。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