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坊

宰相為知府所建的“報恩坊”,是特意將坊主與建坊者合為一坊,寓意為“深意所在,深情所寄”,同時也表達了建坊者“感恩酬報”的深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恩坊
  • 背景:宰相為知府所建
《揭陽縣誌》載:“林鳴鸞,揭陽縣霖田都錢家寨(現今揭西縣錢坑鎮)人。生於弘治丙辰年,十八歲登正德癸酉舉人。歷官嘉興縣丞,南京戶部正郎,出知都勻府,鹹稱廉明。時有陸傑、陸相,諸生也。以罪系獄(同窗賴文陷害),擬大辟(斬首)。鳴鸞夜出,聞囹圄讀書聲。詢吏,具以對。嘆曰:”當此時而勤學不輟,必非凡夫俗子也。‘明日審訊察其冤,力為申雪。越三年,陸家兄弟聯捷,同擢進士,後皆任相。遂疏請建坊於揭,以酬其恩。

明代正德年間,貴州都勻陸傑、陸相兄弟,為酬報林鳴鸞之恩,在榕城宣化街建“司徒正郎”牌坊。此坊正門橫枋書“林鳴鸞”,為坊主。左右門橫枋各書“陸傑”、“陸相”,為建坊者。陸傑、陸相,貴州都勻諸生,兄弟聯捷,同擢進士,後皆任相。明皇帝親攬政務,內閣大學士為名義上的宰相,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仍沿舊稱。東漢時宰相稱為司徒,故此牌坊以“司徒正郎”題額稱之。榕城民間俗稱“兩相夾一府”坊。

明清年間,據史志記載統計,揭陽城鄉建有五十八座牌坊。榕城有二十四座,宣化街占十一座。數量之多,在全國縣城中實屬罕見。它們分別是:太平坊、聚奎坊、龍飛首盛坊(亦稱“戊辰四俊”坊)、萬里長城坊(亦稱“平交偉績”坊)、父子鄉賢坊、奕世青雲坊、司徒正郎坊(俗稱“兩相夾一府”坊)、狀元坊(即“武狀元”坊)、進士坊、蕊榜重逢坊、重宴鹿鳴坊等。宣化街十一座牌坊中,司徒正郎坊最具特色,與眾不同,獨樹高格。這座宰相為知府所建的“報恩坊”,特意將坊主與建坊者合為一坊,真是“深意所在,深情所寄”,表達了建坊者“感恩酬報”的深情,也聯結粵黔兩地情。外地人“疏請建坊於揭”,這在揭陽牌坊建造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