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下張村

堰下張村隸屬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辦管轄。北距馬營0.5公里,東南1公里處和石匣相鄰,西面0.5公里處是灃河,東北和曹村相距約0.7公里,正東與楊莊相距約0.6公里。韋斗路從村東擦身而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堰下張村
  • 別名:張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西安市長安區
  • 郵政區碼:710116
  • 人口:7000人
  • 方言:關中方言
  • 著名景點:灃東農博園;昆明池
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建設,地圖信息,

簡介

村子現有人口3000人,以種糧為住,有耕地3197畝。村人多姓張,胡姓翟姓也不少,另有少量石、代、劉、高姓居民。

歷史沿革

相傳東漢永建年間,村民的先人即在此居住。村子因在昆明池堰下而得名。古代昆明池圍堰很高,因有一定高度才能將水導入漢城。雍正《陝西通志》載:‘凡漢城之水皆取於昆明池,昆明池之水自瀋水及樊杜諸水,武帝皆堰壅入池。’此堰即堰下張村之堰。昆明池毀於唐末,逐漸乾涸變成低洼田地。
解放前,村子分為東西兩堡,當時村子四周地里,地水漫生,有人編了順口溜‘玻璃罩地一片明,蛤蟆打更水圍城’來形容當時的情景。地薄產少,生活窘迫,入不敷出。
解放後,又並為一村,合稱“堰下張村”。成立了合作社,張生春成為第一任村長。

行政區劃

全村分為八個生產小組。又以居住方位和血緣風俗分為四個“門”,分別為“南門”“西門”“北門”和“東門”。其中一組為“西門”,二、三、八組為“南門”,四、五組為“北門”,六、七組為“東門”。“東門”即解放前的東堡,現村民還沿用“東堡子”的舊名指代六、七兩組。

經濟建設

1964年冬社教開始,張生春因四不清問題被免去村黨支部書記職務。
據張生貴回憶,1965年村里每個勞動日工分僅為0.4元錢,每畝地打糧食不過200斤。1974年張生貴任書記,帶頭為村上購買鏈輥拖拉機,在全縣當時都是最早的一批。同年村辦紙箱廠成立,當年產值達30多萬元,並且安排了30多人就業。
1974——1975年全村平整土地,將溝壕水壕填平,變為農田。後來的種子試驗站在當時就是個大水壕。
1976年村里每個勞動日工分也僅為0.45元,每畝地產2——300斤。
1978年村子為安排知青建造了6間2層樓房。
1980年村子大戲樓落成。(毀於1998年大火,至今已荒廢為宅基地)
1983年小麥畝產奪得600斤的產量,評為斗門地區第一名。
1984年村里施行包產到戶。村子在1986年共有黨員44名。
1999年張軍軍任村長,村民集資一部分,由本村老革命張老先生聯繫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捐資一部分共投資150餘萬元,占地24畝,建成機場張村希望國小。
2003年新韋斗路貫通,方便了交通的同時也給張村帶來了發展機遇。
2006年村里街道和1500米的出村路實施了水泥硬化。極大的方便了民眾的出行。
2008年村子人均收入達五千多元。
2009年村子評出四個孝順媳婦。
張村人較早的涉足了建築行業。現在張村人搞運輸收購糧食的有160多戶人。村子還有近100家養豬戶,其中存欄生豬50頭以上的有七八戶,十多頭以上的有三四十戶。如今村子為配合長安區總體規劃,以韋斗路兩邊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為主要方向,現已建成約200多畝苗圃基地。

地圖信息

地址:西安市長安區二四一鄉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