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姓(姓氏)

堯(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堯姓起源主要有二: 1.源於上古,帝堯後代。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堯為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勛,號陶唐氏,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 2.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有堯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堯姓
  • 起源:源於上古,帝堯後代
  • 出處:《古今姓氏書辨證》
  • 狀況:人丁一直不旺
姓氏淵源,郡望堂號,姓氏字輩,歷史名人,饒堯姓氏,

姓氏淵源

遷徙、分布、人口
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原居於今河北唐縣一帶,後徙居太原,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再遷山西臨汾一帶。
活動區域主要是今中原及西部,因此堯姓也發祥並長期生長於這裡,並逐漸向周邊地區擴展。漢唐之間,在河北、山西等地發展成郡姓望族,以河間郡、上黨郡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河間郡 漢為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後魏初改為郡,相當於今河北中部河間一帶。
上黨郡 秦以戰國韓地置上黨郡,轄今山西東南部。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隋置上黨縣為郡治,即今山西長治。
堂號:
①郡望堂號:河間、上黨。②自立堂號:清儉等。

姓氏字輩

湖北陽新堯氏字輩:先哲流風遠伊啟景
四川富順堯氏字輩:文廷思啟士,世篤守忠真。

歷史名人

堯暄:(?-495),北朝北魏臣。字辟邪,本名鐘葵。上黨長子(今屬山西)人。文成帝時為中散。孝文帝始立三長,令暄為東道十三州使,更比戶籍。暄從征及出使檢察三十餘次,皆有克己奉公之稱。封平陽伯,後位大司農卿。卒於平城。
堯傑:北朝北齊將領。字壽性,長子(今屬陝西)人,堯雄從兄。為人輕率好酒,但頗武乾。從神武征戰有功,拜鎮東將軍,封樂城縣伯,出為滄州刺史。後從平鄴,進都督。元象中,拜車騎大將軍,進爵為公。後出為安州刺史卒。
堯雄:(499-542),北朝東魏將領。字休武。上黨長子(今屬山西)人。善騎射,重義輕財。莊帝時,為燕州刺史。爾朱兆敗,據定州附高歡,為瀛州刺史。東魏初,隨高昂擊敗賀拔勝,為豫州刺史。隨侯景擊敗梁軍、西魏軍,加驃騎大將軍。為政寬和守信。得兵民信賴。在邊十年,屢有戰績。興和三年,召還,率士卒十萬,巡行西南設防。次年卒於鄴城。謚武恭。
堯奮:北朝北齊將領。字彥舉,長子(今屬陝西)人,堯雄弟。從齊神武平鄴,破爾朱兆等。以功進爵為伯,出為南汾州刺史。後大破西魏將薛崇禮,轉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卒。
堯君素:隋臣。魏郡湯陰(今屬河南)人。煬帝為晉王時府屬。隋末,以軍功領河東通守。據城抗唐軍,數拒說降。妻至城下勸降,被其射死。民多欲降,君素御下嚴,無人敢言。及城內知煬帝死,又乏糧,乃殺君素出降。
堯驛達:清代名醫,字雨田,四川永川人。幼習舉業,弱冠棄儒學醫,精於眼科,經其手復明者甚多。
堯茂強男,漢族,1933年生,四川峨眉山市人,中共黨員。1961年畢業於成都醫專,1975年在四川醫學院進修內科心血管及血液病一年。現任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曾任峨眉山市人民醫院內科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務。曾受聘任峨眉山市衛生技術系列中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樂山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峨眉山市第八、九屆人民代表,中華醫學會四川省分會會員,中華醫學會樂山市分會內兒科分科委員會及心血管分科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撰寫有《大劑量阿托品搶救烏頭鹼中毒致室性心動過速六例體會》《老年擴張型心肌病臨床分析》等論文20餘篇,在省市刊物發表和學術會議上交流,其中六篇論文獲優秀論文獎。曾榮獲樂山地區行署“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被中共樂山市委,樂山市政府授予“市勞動模範”稱號,同年又被中共峨眉山市市委、市政府評為“峨眉山市第二批市級拔尖人才”,1995年被醫院評為“十佳醫務工作者”。
其他堯姓名人有
宋詩人堯允慕
宋元間醫學家堯允恭
明官吏堯世美等。
近當代堯姓名人有首漂長江成功的堯茂書
高級老師堯正文
一級美術師堯輝相
羽毛球運動員堯燕等。

饒堯姓氏

“饒ráo”與“堯yáo”二姓氏
饒(rao)姓繫上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勛,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在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山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國,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自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註:汶從?)。到56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 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詔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繁體為“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繁體為“饒”),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
“饒”姓以堯濙為始祖,傳至29世饒次守時,時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詔文武群臣進獻宗譜備案,因“饒”系“帝堯”嫡系後代,高宗特命王鈞甫細查當時任翰林侍講的饒次守的祖譜。王鈞甫受命之後,仔細核對“饒”姓的源流昭穆,確認饒氏“黃帝之苗,孔京之裔,嘗食采於薊,拜顯宦於漢朝……”,“饒”姓實為“帝堯”嫡系後代。帝勅:“爾之後裔世代其昌”。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2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全面推行簡化字,“饒”簡化成了“饒(rao)”,或“堯(rao)。“堯”簡化成了“堯(yao)”,讓許多“饒”生本家無所適從,有人寫作“饒”有人寫成“堯”。讀音也rao,yao不分,現在許多地方方言“饒”還是讀音為“yao”, 毛澤東,就曾親切地稱饒漱石為“小姚(音同ya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