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田村

堤田村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堤田村

堤田村屬於典型的水鄉,有濃厚的水鄉特色,河涌縱橫,小橋遍村。面積2.7平方公里,水陸面積比例為7:3。堤田新公路與石南路和佛開高速公路、南莊站相連,對外交通較為便利。村委會下設三個村民小組,分別是群建村、先鋒村、前鋒村。常住人口4200人,外來人口1500多人。第一、第二產業比例為2: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堤田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
  • 地理位置:廣東省佛山市
工農業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事業,文化體育,古橋風情,

工農業發展

改革開放前,堤田建制經過多次的變革,工農業生產停步不前。
直至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村中經濟才開始有很大的改變。經過二十多年的奮發進取,開拓創新,不但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迅速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下,工業生產迅速發展,以塑膠製品、五金產品加工、陶瓷製品、家電產品裝配、鞋材製品加工為主的企業相繼在我村建立,在市場上確立了一定的知名度,產品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並形成了一定的企業規模。現村委會轄區內有企業70多家,開發區占地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
現時堤田的農業生產以魚塘養殖業和蔬菜作物為主;工業生產以陶瓷製品、塑膠產品、五金產品加工、家電產品裝配為主。

醫療衛生

堤田村在人民公社成立前仍沒有什麼像樣的醫療衛生設施,村民有病只有靠採集生草藥治療,遇有急病重病則坐渡船到石灣去診病。
1958年期間,由南莊範圍的私人醫生成立聯合診所,取名為南莊衛生院,衛生院派出醫生在先鋒村開了一間小診所。1966年由大隊選取一名醫生到縣衛校學習,這就是堤田的第一位赤腳醫生,同時開辦合作醫療,在本村看病只收掛號費,藥費全免。1968年開始增至兩名赤醫。以後,村委會根據上級的指導精神,分期分批派人到紫洞衛生院進行培訓,這些人成為村中的醫療衛生骨幹,擔負起普種牛痘、普查各種慢性病的任務。

教育事業

解放前,堤田村由各自然村自設私塾招收本村青少年入讀。1946年4月,堤田劉家村村立國小建成,定名為“紫羅澳鄉堤田保國民國小”。1948年改名為“堤田鄉第三保國民國小”,梁家村為第一分教導處,黃家村為第二分教處。
1952年秋季,成立南海縣第一區堤田鄉第一國小。其時,開始實施社會主義教育,執行新的教育方針。1955年在校設立中國少年先鋒隊組織。1958年4月,隨著社會主義建設高速到來的需要,在群建、先鋒、前鋒村分別建立了民辦國小。1968年至1983年,堤田國小開設過“附設國中班”,歷時一年。1980年開始開辦過學前班,至1998年結束。
1986年,堤田國小學制五年制改為六年制。1994年,成立堤田校董會,擬訂了學校發展的計畫,實行按國家標準辦學,實施長遠規劃,分步實施建設學校的方針,通過多渠道辦學,至1995年初共收到建校捐款92萬元。首先建設六層16個標準的教室,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於本年秋季投入使用。1996年至1997年建成25米6泳道標準游泳樓一座。
1999年至2000年,建成第二幢教師宿舍。同時在校園鋪設了長200米的環形跑道和100米跑道的田徑運動場。2000年,建立多媒體室內聯網計算機室,購置42台電腦。

文化體育

堤田人自古愛好扒龍舟,村裡的青年都為自己能當上一名“扒丁”而自豪。龍舟活動有三種,五人扒的叫“五人龍”,十三人以上扒的叫“龍船”,三人扒的以扁艇作賽的叫“三雞艇”。
堤田扒龍船習俗比較隆重,龍艇都吊在祠堂里,不管哪個地方組織賽龍,青年們都踴躍報名參加,並當即開始“練艇”。到比賽那天,村中的父老就煮米粥去“放粥”給運動員們吃,非常熱鬧。解放前後堤田的龍舟隊都取得好成績而歸。其時,各村的公祠門外都擺著各式各樣的獎牌,顯示自己的實力。
每逢五一節、國慶節、中秋節等節日,都開展“三雞艇賽”,還有女子隊參加。
改革開放歲月,由於得熱心人士的捐助,添置了多艘新龍艇,到鎮上參賽載譽而歸。
與此同時,在1997年開始,堤田先鋒又組織過四屆賽龍艇會,每次都有近百艘來自南海、順德及鎮內的龍艇參賽,觀眾達十萬人之多。
堤田青年喜歡籃球運動,三個自然村村村擁有籃球場。70年代起,每年各村都組織籃球比賽,80年代以“回力杯”的名義舉行過全鎮內甲級球賽,如今,不少個體老闆或村幹部,都是熱愛打球的好手。
堤田的太乙樓藏有較多的名人書畫。1992年2月落成,如今成為愛國主義的一個文化場地。

古橋風情

堤田有一道古橋——西河橋。橋長32米,寬2.5米,為五拱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拱橋樑。中拱長8米,兩端各兩拱,每拱長6米。橋兩頭各有兩根橋頭柱,柱間裝有鐵護柵,每根柱頂又裝有玻璃煤油燈。
西河橋建於民國十三年(1925年)。此橋的投資者叫林治平,是旅東南亞的堤田藉華僑,他在辛亥革命前曾資助接濟過孫中山搞民主革命,日寇入侵前,堤田曾發生過姓氏械鬥,西河橋面被毀。解放後的1958年由村政府出資修復。
在60年代,堤田地區由於農業生產轉向,由桑蠶生產轉向甘蔗收購運輸業務,由國營糖廠包辦,因運輸船隻大,西河橋需要改造,將中拱擴大加高,始成為今天的模樣。
堤田還有一些民間傳說,演變成神誕節日,最興旺是農曆三月二十一日的天后誕辰前,除舉行誦經拜祭外,還有演大戲、燒炮、舞獅子,扒龍船等活動。尤其是燒炮的場面,十分熱鬧而緊張,當“轟”一聲炮響後,一個用藤絲編成的有10多厘米直徑的圈子,騰空而起,男青年便爭先競奪,獲得者覺得非常榮耀,擺放在廳堂,其時,便有親朋來祝賀,說著吉利話,富者還擺酒慶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