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花小檗

堆花小檗

堆花小檗(學名:Berberis aggregata Schneid.)是小檗科小檗屬植物,半常綠或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老枝暗棕色,幼枝淡褐色,莖刺三分叉,葉近革質,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葉緣平展,每邊具刺齒,短圓錐花序具花,緊密,苞片稍長於花梗;花淡黃色;小苞片卵形,花瓣倒卵形,漿果近球形或卵球形,紅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於中國青海、甘肅、四川、湖北、山西。生長於海拔1000-3500米的山谷灌叢中、山坡路旁、河灘、林中、林緣灌叢中。

堆花小檗根含小檗鹼,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的功效。主治目赤、咽喉腫痛、腹瀉、牙痛等症。堆花小檗兼具造林、觀賞、藥用、食用等功能,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極高。是中國西北半乾旱區水土保持造林的優良鄉土野生灌木樹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半常綠或落葉灌木,高2-3米。老枝暗棕色,無毛,具棱槽,幼枝淡褐色,微被短柔毛,具稀疏黑色疣點;莖刺三分叉,長8-15毫米,淡黃色。近革質,倒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8-25毫米,寬4-15毫米,先端圓鈍,具1刺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黃綠色,中脈微凹陷或扁平,背面淡黃綠色或灰白色,中脈隆起,兩面網脈顯著,葉緣平展,每邊具2-8刺齒,有時全緣;葉柄短或近無柄。
圓錐花序具10-30朵花,緊密,長1-2.5厘米,近無總梗;花梗長1-3毫米;苞片稍長於花梗;花淡黃色;小苞片卵形,先端急尖,長約1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長約2.5毫米,寬約1.8毫米,內萼片長約3.5毫米,寬約2.5毫米,兩者均為橢圓形;花瓣倒卵形,長約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缺裂,基部縊縮呈爪,具2枚長圓形腺體;雄蕊長2-2.5毫米,藥隔延伸,先端鈍;胚珠2枚,近無柄。漿果近球形或卵球形,長6-7毫米,紅色,頂端具明顯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青海、甘肅(隴南、隴東南及隴中地區)、四川、湖北、山西。生長於海拔1000-3500米的山谷灌叢中、山坡路旁、河灘、林中、林緣灌叢中。抗旱、抗寒、耐瘠薄、適應性強。陽性,適宜生於土壤貧瘠的地帶。
堆花小檗堆花小檗

繁殖方法

堆花小檗的種子採集時間為9月至翌年春天。將採集到的種子除去果皮和雜質後,放在室外晾曬,然後放入種子袋內置通風乾燥處保存,期間注意防潮、防蟲。種皮淡黃色,千粒質量7.9克,每克有126粒,淨度96%;種子小麥粒狀,一側扁平,一側隆起,長徑3.1-3.9毫米,短徑1.3-1.8毫米,種皮光滑,質地較堅硬。
堆花小檗的種子不存在長期休眠的特性,播種育苗的常規發芽率很高,平均為86%,發芽勢也較高,5天開始發芽,15天左右出齊,故種子不需進行沙藏處理;但由於其種子細小,發芽後幼苗纖細,成苗速度較慢,一般1年生苗的高生長僅為10-15厘米,且發芽出土時需將種皮頂出土壤,故推薦採用溫室內容器播種育苗,以利於控制播種深度並提供適宜的光、熱、水條件,保證發芽出苗、培育壯苗、縮短成苗期限。
容器袋填充的土壤基質以透氣性好、保墒性好、肥力足的耕作土為主,同時混以適量的磷肥和氮肥。將混合均勻的基質土用0.5厘米的篩網過篩後,裝填容器袋。在播前15天,用2-3%的硫酸亞鐵溶液消毒,並灌足底水。溫室播種應做到適時早播,中國隴西的最佳播種時間為3月上、中旬。播種深度以0.5-1厘米為宜,每袋播種3-5粒,覆土採用已消毒的森林土。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出苗期每天噴水1-2次,保持溫室光照充足,空氣流通,濕度適中。生長期可根據天氣和土壤墒情,適時澆水,經常保持苗床土壤濕潤。
苗木出圃:溫室容器育苗1年即可生產出株高20-30厘米,主根20厘米左右的合格苗。煉苗,將合格苗斷根,從溫室移置室外,以後7天要加強管理,增加遮陰和水分管理。煉苗15天后幼苗側根發育明顯,澆透水即可帶容器苗造林。

病蟲防治

在溫室條件下,堆花小檗幼苗易感立枯病,葉片極易感白粉病,故應在出苗期每隔5天噴施1次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1200-14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以有效防治幼苗立枯病和白粉病。
堆花小檗堆花小檗

主要價值

堆花小檗兼具造林、觀賞、藥用、食用等功能,其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極高。是中國西北半乾旱區水土保持造林的優良鄉土野生灌木樹種。堆花小檗根含小檗鹼,供藥用,有清熱解毒,消炎抗菌的功效。主治目赤、咽喉腫痛、腹瀉、牙痛等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