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育的發展,早期的基督徒教育,普世教育,稅收支持的公立學校,義務教育,分級教育,聾人教育,盲人教育,大學的基督教淵源,基督教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洋學堂在中國的發展,教會大學的發展與貢獻,知名大學舉例,中國教會學校列表,
基督教教育的發展 早期的基督徒教育
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猶太人,猶太民族有重視正規教育的悠久傳統。雖然這個背景舉足輕重,但早期基督門徒重視教育有個更義不容辭的理由:這是基督賦予門徒及其後繼者的偉大使命(太28:19)。
耶穌教訓所有的門徒和基督徒都應去傳講他所吩咐的“所有事情”,作為對基督這一誡命的順服,對初進教會的人,會用一種稱之為“教理回答”的形式來指導他們;也就是說,用口頭一問一答的教育方法,為他們將來的洗禮和成為教會成員做準備。不論男女都要接受這種教理問答教學,學習時間通常長達兩三年,往往先在老師家裡進行個人輔導。教理問答教學促成了正規的教理問答學校的成立,這種學校也同時注重文字教學。大約在公元150年,被稱為基督教會第一位偉大學者的殉道者查士丁,創建了這類學校,一所在以弗所,另一所在羅馬。不久,類似的學校也在其他地區應運而生。
普世教育
在引導普世教育的方向上,16世紀的新教改革起了最為重要的推動作用。早期教會對預備成為教會成員的人,不分社會階層和種族背景,一律對其進行教理問答教育。宗教改革運動的一位領袖人物約翰·達爾文也提倡普世教育。他的日內瓦計畫包括“在本國形成一個初級教育系統,包括閱讀、寫作、算術、語法和宗教科目,並建立起中等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公民成為國內和教會的領袖”。
稅收支持的公立學校
公立學校這一理念首先來自馬丁·路德的思想。在此之前,特別在初等教育上,往往由教區、主教學校的教會及修士和修女支持和運作。路德知道在初等教育上,多數人依然是文盲,多數的男生女生呆在家裡的時候,根本沒有接受教育。很多父母明顯缺乏教育能力,或者沒有興趣。路德相信,缺乏教育最終導致教會和社會的厄運。
路德在助手菲利普·梅蘭希頓的幫助下,成功地遊說了德國政府實施第一個公立學校系統。在菲利普·梅蘭希頓死後五十年後,摩拉維亞兄弟會的主教約翰·夸美紐斯對路德關於所有孩子,特別是窮人的孩子,應得到教育的理想做出回應,於是他在摩拉維亞的福爾尼克(Fulneck)開辦了一所學校。他堅信來自社會各階層的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如果不這樣做,他感到是對上帝計畫的藐視。
義務教育
路德清楚地闡明了德國新教改革家最具進步意識的教育觀念,他也十分肯定對所有孩子施行教育的價值,他告誡政府應該強制孩子上學,並堅持認為強制臣民送孩子上學時世俗政府的責任。路德關於義務教育的理念逐漸傳播到歐洲其他地方,儘管速度很慢。今天的西方社會已接受每個孩子應進入學校的法律規範。
分級教育
約翰·斯特姆(Johann Sturm,1507-1589)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師,他提出了按水平分級教育的構想。他感到分級教育體制將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因為當他們能升到高一級水平,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有所回報。斯特姆是一位忠於基督教價值觀的熱心信徒。他相信,除非學生受這些價值觀的諄諄訓誨,否則所有教育的努力都是徒勞。今天,分級教育被各種水平的學校——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視為理所當然。
聾人教育
對聾人進行正規教育的思想源於三個虔誠基督徒的信念,他們分別是阿貝·查爾斯·麥可·德·埃普(Abbe Charles Michel De l’Epee)、托馬斯·加勞德(Thomas Gallaudet)和勞倫特·克萊克(Laurent Clerc)。埃普是一位按立牧師,他於1775年在巴黎開發了一種教學使用的手語,他的動力來自他希望聾人能聽到基督耶穌的福音。在埃普開創性的革新後不久,托馬斯·加勞德和勞倫特·克萊克把手語從法蘭西引進到美國。
今天正規的聾人教育大多具有世俗化特徵,表明它是源於基督教信仰動機的一個結果。埃普、加勞德和克萊克這些獻身信仰的基督徒,在發起對聾人的教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盲人教育
人的生命在希臘羅馬世界非常廉價;人是可消費的,那些天生有瞎眼等生理缺陷的嬰兒更是如此。盲嬰通常被遺棄在曠野或者送到峽谷中任其死去。即使是那些倖存的盲嬰或童年時代眼睛變瞎的孩子,他們日後通常變成苦囚或者是成為娼妓。
在公元14世紀,基督徒開設了一些盲人收容所,還有公元630年,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專門照顧盲人的“盲人看顧所”。16世紀,有人嘗試在蠟或木頭上刻字母,用這種方法教盲人閱讀。但使盲人教育邁出最偉大一步的,要算19世紀上半葉的人物路易斯·布萊葉(Louis Braille),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他三歲的時候,因為一次事故而導致雙目失明,由於受到虔誠的基督徒父親行為風範的深刻影響,他每個星期天都參加彌撒,也在為盲人開設的瓦倫廷·豪伊(Valentin Hauy)學校學習閱讀。路易斯從查爾斯·巴比爾(Charles Barbier)的浮凸點得到啟發,他發明了他自己的針刺浮凸點系統。他最終於1834年貢獻給盲人世界六個浮凸點,每一點代表一個字母;他的六點系統在1844年被法國政府正式認可。
大學的基督教淵源
修道院是大學的雛形,從其修道院的根源以及整個19世紀來看,所有的大學都是作為基督教機構來創立的,不管學校是教法律、神學還是醫學。直到進入19世紀後期,甚至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西方的大學和學院仍然“幾乎總是在神學的界線內運行”。
在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Frederick Barbarossa)皇帝的努力下,1158年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成為第一所大學,該校專門從事聖經正典律法研究。出現的第二所大學是巴黎大學,該校專門教授神學,並於1270年增加了醫學研究。隨著博洛尼亞大學和巴黎大學的創建以及由其發展出的許多子校,正規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恆久性體制。正如哈斯金斯所言,20世紀的大學是“中世紀巴黎和博洛尼亞大學的直系後裔”。
今天大多數知名的大學院校均始於基督教學校。成立於1631年的哈佛學院也就是今天著名的哈佛大學,是由公理派教會創建的一所神學院;威廉瑪麗學院開始是一所美國聖公會學校,初衷也是訓練神職人員;耶魯大學大部分是作為一個公理會機構開始的,其目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法去培養傳道人”。位於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西北大學由循道會成員創立;哥倫比亞大學起初是美國聖公會的一項事業;普林斯頓大學始於一所長老會的學校,而布朗大學則有浸信會的背景。甚至一些州立大學,比如,肯塔基州立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伯克利)、田納西州立大學均起源於教會學校。目前大多數的歐洲的國家級大學——例如,牛津、巴黎、劍橋、海德堡、巴塞爾——皆起源於基督教。
基督教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洋學堂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之所以有洋學堂,主要是由傳教士創辦的。傳教士們在建立傳教據點的同時就陸續地創辦了洋學堂,截止1900年以前的六十年間,傳教士在中國開辦洋學堂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從1840年—1860年為第一階段,從1860年—1875年前後為第二階段,從1875年—1899年為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即傳教士主要在開放的五口和香港開辦一些附設在教堂里的洋學堂,規模很小,程度都屬國小,目的是“為傳播福音開闢門路”,不僅免收學費,其他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費全都由學校供給,招生對象都是窮苦教徒子弟或無家可歸的乞丐。天主教在內地也開始招收一些教徒子弟入學。在這一階段,教會開辦的洋學堂共約五十所,學生約有一千人。
第二階段期間,清政府因洋務需要,開始設立了少數幾所洋學堂,即同文館、廣方言館之類。為了與傳教士開辦的學校相區別,一般稱傳教士開設的學校為教會學校。直到1875年左右,教會學校總數約增加到八百所,學生約為兩萬人。這個階段的教會學校仍以國小為主,但已有少量教會中學出現,約占總數的百分之七。
第三階段是從1875年到1899年止,教會學校總數增加到約兩千所左右,學生人數增至約四萬名以上。中學約占百分之十,開始出現大學,實際上在中學基礎上添加的大學班級,大學生總數不到二百人。其中教著名的有1879年由培雅學堂和度恩學堂合併的上海約翰書院,後來就形成了上海聖約翰大學。1881年林樂知在上海開辦的中西書院,後來形成了東吳大學。1889年在廣州開設的格致書院,後來形成了嶺南大學等。
教會大學的發展與貢獻
發展
19世紀晚期,天主教和新教開始在中國創辦一些高等教育機構, 到了上世紀20年代之後已蔚為大觀,教會大學已經遍布華東、華北、華南、西南各地。
民國時期教會大學共有二十三所。其中基督新教大學二十所:1919年10月在上海參加中國大學校長會議,組建中國教會大學聯合會的十四所在華教會大學。
貢獻
在
中西 文化交流中,教會學校自然也有著先天的優勢,他們開啟了中國近代海外留學的先河。1846年美國傳教士布朗將馬禮遜學堂的3名高年級學生容閎、黃寬和黃勝送到美國求學。由於這3位學生都是窮苦人家的子弟,教會在他們留學期間還給他們的父母寄贍養費,為期不少於兩年。後來除黃勝因病回到香港外,黃寬和容閎都學成回國,黃寬成為了經過醫科大學正規訓練的第一位中國西醫。而容閎,從耶魯大學學成歸來後,致力於派遣幼童赴美留學的教育計畫。後來,他先後帶領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
教會大學起點高,引用西方高校制度,各校名師雲集,而且各校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殊專業,辦學有聲有色,學生才俊輩出。比如燕京大學的社會學系和新聞系,在全世界都有影響力。還有東吳大學的法科,在二戰後的“東京審判”中,中國法官中的大部分都是出自東吳大學。還有滬江大學的中文,例如曾就讀於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的徐志摩。醫科更是教會大學的強項,協和醫學院、湘雅醫學院、齊魯大學等校的醫科,為中國培養了最優秀的醫學人才。
教會學校有鮮明的西方宗教文化特點,但同時在中國文化傳播與研究中,也成績斐然。當時的很多教會學校,不僅教授數、理、化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也有限的講授中國傳統文化,包括《
三字經 》、《千字文》、《 百家姓》、《四書》、《五經》等。
教會大學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不少教會大學負責人都主張教會大學通過吸收中西文化之精華, 使之具備明顯的文化傳播功能。哈佛燕京學社舉世聞名,許多著名的中國學者都曾在該機構進行歷史典籍和文物考古方面的研究, 至今它在美國仍是國際漢學研究的一流機構。抗戰期間, 華西協和大學和內遷成都的燕京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知名學者共同發起成立了東西文化學社。其簡章規定“本社聯絡國內外學者, 以客觀的批判精神, 檢討東西文化之價值, 並直接交換思想, 共同努力與文化之交融及新文化之建設為宗旨”。學社成立之後,組織了很多活動與研究,進行了廣泛的中西文化交流。
知名大學舉例 中國在建國前有許多大學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會創辦,可以說是當時的世界級大學。中國教會大學儘管一般規模不大,但大多辦得有自己的特色,特別是在農學、醫學、女子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領先地位與較大貢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後,隨著本土化進程的加速,教會大學的宗教功能逐漸減弱,教育功能日益增長,而且不斷加強與社會聯繫並為社會服務。它不僅通過自己培養出的專業人才、而且還通過在校師生的專業實踐,直接在若干領域為中國的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如金陵大學的農業改良與農村調查,燕京大學的新聞學系與社會學系,華中大學文華圖專的圖書館專業,東吳大學的比較法學,聖約翰的商科等等,在社會上都有出色的表現。
新中國成立後,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在高校進行宗教活動,宗教與高校撇清關係也意味著教會大學不會繼續存在,1952年中國院校大調整中這些教會大學被拆分合併至其他大學中。
聖約翰大學 聖約翰大學(Saint John's University)原名約翰學院,是美國聖公會施若瑟主教於1877年在上海開始籌建,是中國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民國教育的多項第一,尤其是在體育教育上遙遙領先。聖約翰大學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
聖約翰大學的教育內容是典型的殖民地化教育。早期第一個被派到中國來的美國傳教士裨治文曾認為:“只要給我們機會和充足的經費來教育整個一代人,正如支配思想之律世世代代都肯定是相同的那樣,教育也肯定地可以在道德、社會、國民性方面比同一時期內任何陸海軍力量,比最繁榮的商業刺激,比任何或者一切其他手段聯合行動,要產生更為巨大的影響。”
卜舫濟就是根據裨治文的這個信念辦聖約翰大學的。該校於1879年4月14日為第一座教學大樓奠基時,施若瑟主教即席發表演說,強調教育對各國都是重要的,尤其是中國,用基督教的真理教育中國青年是極其重要的。他說:“我們需要的是訓練中國青年為基督服務,我相信中國的真正信徒必須是中國人。”這也是聖約翰大學辦學的根本宗旨。1952年,聖約翰大學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後解散,聖約翰大學原校址給華東政法大學,一代名校就此消弭於歷史長河。該校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成立於1916年,它是五個基督教差會即美國的長老會、美以美會、美以美婦女會、公理會和英國的倫敦會所合辦。作為中國第一所基督教神學研究院,燕京大學宗教學院在中國高等神學教育領域,曾居無可爭辯的領袖地位,被譽為遠東第一流的神學教育機構,在燕京大學內,宗教學院是燕大最早成立的學院,為該著名學府“作為一所教會機構攸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學事務中亦曾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素以學術自由著稱,為中國基督教自由派神學之重鎮。
燕京大學的成立是作為傳教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的,為的是給教徒的子女提供教育設施,或甚至更多的是為訓練教會的工作人員。這種輔助的功能是它能夠提出要求在中國的土地上建校的唯一理由,也是獲得財政支援的唯一指望。美國傳教士司徒雷登是在1919年1月31日被任命為燕京大學的校長,他希望使燕京大學比其他教會大學更具吸引力,為了貫徹這個方針,他提出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1)基督化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不在於強迫學生信教和參加宗教儀式,而是製造一種氣氛,使學生對基督教產生好感。學生畢業時能成為教徒固然好,但即使沒有接受洗禮也能對教會有好評,對母校有感情。
(2)提高學校的學術標準並多開設提供就業機會的職業科目。這一方面是為了與官立學校競爭,一方面也是為了燕京大學畢業生可在國內一些關鍵性的部門占有位置,可以影響中國的政局。
(3)要使燕京大學既有一個中國式的環境,同時又具有國際性,能促進國際間的相互了解,這是培養“具有愛國主義升華的世界公民唯一切實的保證。”
(4)不可使學校的經費來源中斷,要使差會和財團滿意,要使中國的名流也肯樂意捐輸,要收高學費。
在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中國大陸國民政府遷台後,燕京大學在香港被併入香港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在中國大陸,其資產由中國政府接管後被整並,文科、理科多併入北京大學,工科併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併入北京政法學院(今中國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現在其建築仍為燕京大學古蹟。
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並馳名于海內外華人社會。創始人之一同為復旦大學的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國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其校舍劃入北京師範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併入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現輔仁大學舊址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齊魯大學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和大學,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國山東省辦學的一所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14個基督教教會組織聯合開辦。鼎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大陸許多知名學者如老舍先生、歷史學家顧頡剛、墨學大師欒調甫、戲劇學家馬彥祥等紛紛到此執教。齊魯大學是當年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調整中被撤銷,原校址今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其各學科分別被併入山東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山東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
震旦大學 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中國上海創辦的著名教會大學,是中國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國神父馬相伯於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匯天文台舊址創辦。所設學科有語文、象數、格物、致知四門。震旦是印度對中國舊稱,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將震旦大學各院系分別歸併上海市各有關高等學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
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中國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中國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學之一,在中國高校中有一定歷史地位,林漢達、金仲華、朱生豪(翻譯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因中國高校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於此。是第一個向中國政府請求立案並獲批准的教會大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編類中,金陵大學是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陵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是當時社會評價為“中國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1952年中國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撤銷建制,主體併入南京大學,其餘院系參與組建南京農學院、南京師範學院等高校。其歷史檔案劃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將校址從四牌樓舊址遷至金大鼓樓校址。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前身為格致書院,開創了中國華僑教育的先河,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於1888年在廣州創辦,當時以錢樹芬為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月經廣東政府批准,學校收歸中國人自辦,並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的大學。1927年4月學校宣布停辦。1952年嶺南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與國立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併,組成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20世紀國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於1900年由基督教監理會在中國蘇州創辦,其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1951年在台灣復校,也是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併為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範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改辦為蘇州大學。經教育部和江蘇省省政府批准,蘇州蠶桑專科學校、蘇州絲綢工學院、蘇州醫學院先後於1995年、1997年、2000年併入蘇州大學。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併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會計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
中國教會學校列表 一、大學
1.上海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楊樹浦軍工路 聖約翰大學-St. John's-美國聖公會-滬西極司非而路 震旦大學-Universitè Aurore-法國耶穌會(天主教)-法租界呂班路
2.蘇州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美國衛理公會-蘇州天賜莊
3.南京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國衛理公會、長老會、基督會等-鼓樓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等-寧海路
4.杭州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長老會、美北長老會-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
5.北京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衛理公會、美國公理會等-海淀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國本篤會(天主教)-定阜大街
6.廣州 廣州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河南康樂村
7.長沙 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國雅禮會-麻園嶺
8.武昌 華中大學-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國聖公會、雅禮會、復初會,英國循道會、倫敦會-曇華林
9.濟南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 、英國浸禮會等-南關
10.福州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鼓山麓閩江畔魁岐村 華南女子大學-Hwa Nan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11.成都 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五教會-華西壩
12.天津 天津工商學院(預科學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馬場道
二、中學
1.上海 中西女中-Methodist Girls' High School(Shanghai)-美國衛理公會-憶定盤路11號 聖瑪利亞女中-St. Mary Girl's School-美國聖公會-白利南路65號 晏摩氏女中-Eliza Yates Academy for Girls-美南浸信會-閘北西寶興路底浸會莊 滬江大學附中-美南浸信會-閘北西寶興路底浸會莊 崇德女中-Tsung The Girls'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會-西摩路 清心中學-Mary Farnham Middle School-美北長老會-大南門 清心女中-Mary Farnham Girl's Middle School-美北長老會-大南門 裨文女中-The Bridgman Memorial School of the Grils-美國女公會-老西門方斜路 麥倫中學-Medurst College-英國倫敦會-虹口兆豐路690號 惠中中學-Grace School-安息浸禮會-徐家匯路 徐匯公學-College of St. Ignace-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徐家匯 聖芳濟中學-St. Francis Xavier's College-虹口 金科中學(後更名公撒格書院(Conzaga College))-美國耶穌會(天主教)-膠州路 啟明女中-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徐家匯
2.蘇州 東吳大學附中-美國衛理公會-天賜莊 景海女師-Laura Haygood Memorial School for women-美國衛理公會-天賜莊 晏成中學-Yates Academy-美南浸信會-謝衙前 惠靈女中-Weiling Girl's School-美南浸信會-謝衙前 桃塢中學-美國聖公會-桃花塢 萃英中學-Vincent Miller Academy-美北長老會-閶門外義慈巷 有原中學-法國耶穌會(天主教)-東北街
3.南京 金陵大學附屬中學-Nanking University Middle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 、美北長老會、基督會-乾河沿 基督中學(後更名育群中學)-美國基督會-中華路 匯文女中-Wei Wen Girls'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中山路 明德女中-Mindeh Girls' School-美北長老會-莫愁路 弘光中學-美國耶穌會(天主教)
4.無錫 輔仁中學-美國聖公會
5.杭州 之江大學附中 弘道女中-Hangchow Union Girls' School-美北長老會、美南長老會-學士路 馮氏女中-英國聖公會 蕙蘭中學-Hangchow Wayland Academy-美北浸禮會-東街路
6.寧波 浙東中學-Ningpo Middle School for Boys-循道公會、美北長老會、美北浸禮會-江北岸泗洲塘 甬江女中-Riverside Girls' Academy-美北長老會、美北浸禮會-艦船街 三一中學-Trinity College-英國聖公會-廣仁街
7.福州 鶴齡英華中學-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華南女大附中-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毓英女子國中-美國衛理公會 格致中學-美國公理會 文山女中-美國公理會-鋪前頂小橋路 陶淑女中-Doweuk Girls' School-英國聖公會-倉前山嶺後 三一中學-Trinity College-英國聖公會-倉前山公園路 尋珍女子國中-英國聖公會-倉前山 揚光中學-(天主教)
8.廈門 英華中學-英國長老會 懷仁女子國中-Hoaijin Girls' School-英國長老會-鼓浪嶼 毓德女中-Loktek Girls' School-美國歸正會-鼓浪嶼東山頂
9.廣州 真光女中-True Ligh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北長老會-白鶴洞 培英中學-美北長老會-白鶴洞 培正中學-Pui Ching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會-東山 培道女中-Pui To Middle School-美南浸信會-東山廟前直街 美華中學-美國公理會 協和女師-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美國公理會-西村
10.濟南 齊魯中學(濟美中學、翰美女中合併)-美北長老會-東關華美街 黎明中學
11.天津 匯文中學-美國衛理公會-南關 超古毓馨聯合國中-美國衛理公會 新學中學-倫敦會-天津法租界海大道 究真中學-公理會 法漢中學-(天主教)
12.北京 貝滿女中-Birdgman Girls' School-美國公理會-燈市口佟府夾道 育英中學-Yu Ying Boys' Schoo-美國公理會-燈市口 匯文中學-Mary Porter Gamewell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崇文門內船板胡同 慕貞女中-Muchen Methodist Middle School for Girls-美國衛理公會-崇文門內孝順胡同 崇慈女中-美北長老會-交道口 崇實中學-美北長老會-交道口 篤志女中-聖公會 崇德中學-聖公會-絨線胡同 潞河中學-美國公理會-通州 輔仁大學附中 輔仁大學女中
13.南昌 豫章中學-美國衛理公會 葆靈女中-Baldwin Girls'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陽明路
14.武漢 文華中學-美國聖公會-武昌 博文中學-英國循道會-武昌 博學中學-Griffith John Middle School-倫敦會-漢口
15.長沙 雅禮中學-Yali Middle School-雅禮會,Yale Foreign Missionary Society-北門外 福湘女中-Fu Siang Girls' School-北門外長春巷
16.成都 華美女中-Amen Girls' High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陝西街 協合女師-Union Normal School for Women-加拿大美道會、美浸禮會-乾槐樹街 華英女中-加拿大美道會-方正街
17.重慶 求精中學-美國衛理公會-曾家岩 淑德女中-Methodist Girls' School-美國衛理公會-曾家岩 廣益中學-英國公誼會-南岸文峰塔下
三、國小(初等學堂)
上海 薩坡賽國小-Ecole Primaire Chapsal-重慶南路 喇格納國小-Ecole Primaire de Lagrené-濟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