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同有三個教堂,基督教東堂、基督教西堂、基督教南堂,是每個周日信徒們主要聚會的地方。
西堂位於棋盤街,仿古街華嚴寺往西,2006年重新修建,上下兩層,信徒眾多;
東堂位於太平街的一條細巷裡,這也是大同較早的一處基督教堂,幾經修建,現在上下兩層,證道的牧師、長老都有較高的學歷,例如趙瑞芳、丁慶東、董科研、李阿平等,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信徒;
南堂是於2013年建成,位於南三環美好新里程小區,大同南城發展起來之後,方便了信徒們的聚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大同堂
- 外文名:Christian big cohabit
- 分類:基督教東堂、基督教西堂等
- 地址:仿古街華嚴寺往
- 建立時間:1886
相關介紹,主要活動,
相關介紹
傳入與演變
基督教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由英國宣道會傳教士安威爾傳入大同。先在大同東北隅田家巷租民房住下傳教。次年又有英國人孫務本、紀長生相繼來同,前後在大同城內東柴市角和胡家圪坨置民房正式建立教堂,以施診醫病、戒菸、教織毛衣、學文化、唱詩等方式與本地人接近。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認為可以入教的,進行領洗,成為正式信徒,就這樣逐步傳開。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全國興起,6月16日晚義和團包圍焦家巷耶穌堂,外國教士向義和團開槍射擊,激起義憤,遂殺死紀長生一家3口,孫務本一家6口和2名女教士,並燒毀教堂,同時被殺的還有中國教徒32人,教會活動全部終止。1901年英國宣道會將大同教區讓給瑞典人,高樂生來同在雁北各縣傳教。1902年又有紐士通來同,先後有瑞典人40餘人來雁北各縣傳教。1903年恢復柴市角教堂(稱東堂)。1905年又在城內棋盤街購地建教堂(稱西堂)。西堂為總會。1933年兩堂分開各自獨立成立教會。兩堂在四部各設分堂,屬西堂的6處:口泉(1902年設立)、上泉(1909)、大西街(1911)、馬家村(1911)、落陣營(1931)、南關(1932),共有信徒120餘人,多數是農民。屬東堂的6處:團堡(1913年設立)、大王莊(1915)、聚樂(1932)、鎮川(1932)、東關(1933)、柴市角(1934),共有信徒200餘人。
大同西堂為雁北教務活動中心,設有會計,掌管教會經濟。瑞典捐獻資金,由西堂分發各縣。每年夏召開一次年會,商討教務。1945年日軍投降後,多數滯留中國的外籍教士回國,只剩下文博等5人。1950年9月成立雁北教區委員會,由田秀等7人組成。1951年由文博、約翰生立田秀為西堂牧師;范印為東堂牧師。1951年1月文博等5人全部回國。大同市基督教三自(自治、自養、自傳)愛國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基督教被紅衛兵查封,牧師及工作人員離開教會,有的被趕回原籍,教產交給房管局,西堂被商業職工醫院占用,東堂為無線電元件二廠占用,教會活動停止。
1980年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恢復,由田秀、董玉如4人主持,教堂正式開放,舉辦第一個禮拜。在落實宗教政策中,將基督教八處教產交還三自愛國會,並為基督教牧人員補發工資15300餘元。田秀被選為市人大代表,擔任市政協常委;馬恆林當選為市人大代表。1985年全市基督信徒700餘人,按時禮拜,按節舉辦宗教活動。
基督教教派頗多,現將大同基督教主要教派簡述如下:
1、內地會。最初來同創辦教會的是英國宣道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瑞士教士紐士通來同,改為內地會。內地會由英國人載德生創辦於1865年,他號召各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傳道,故名。雁北13縣為一教區,均屬內地會,以西堂為中心。其宗教活動,對外採取布道方式,在街頭、鄉村,逢廟會、集市用打鼓、拉琴召集民眾宣傳教義;對內用講經、查經、唱詩、祈禱等方式培養信徒。
2、神召會。1912年美籍牧師蘭付藍夫婦來同,後又有女教士郝立德、史儀禮來同,共同創立信心會。1917年郝、史二人回美國,蘭牧師創辦自立會,1919年郝、史又重返大同後,改名神召會。並在團堡村設立支會。1920年艾瑞和史儀禮分別在岱嶽、崞縣創辦神召會,1922年該會停辦。該會注意聖靈,信徒禱告時高聲喧嚷,口說方言,身體狂蹦亂跳,充滿聖靈。
3、自立會 大同皮毛商人段有義在神召會受洗,後被蘭牧師立為牧師。1916年在李王廟街33號成立自立會。該會注重受聖靈,說方言,跳靈舞,長老蘇貴。1936年段牧師去世,推其子段文躍。1938年由呼市神召會牧師李金彪接辦,1949年停止活動。
4、救世軍 該組織於1865年由英國人布斯所創辦,1915年傳入中國,北京設本部,1948年遷上海,津京滬設區部組織,在大同等地建有37個獨立部隊,原稱基督徒會,1868年改稱救世軍。該組織形式按部隊編制,信徒稱軍兵,傳道人稱軍官,分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大校、少佐、中佐、大佐等軍銜。該會特點專對勞動人傳教,施行洗禮。20世紀初傳入大同,1919年英人女軍官費某來同,後由山東人郝維漢在鼓樓西街購民房作隊部,開始布道。1923年以來先後有芬蘭人朱德、英國人蘭德富、蘭克實任隊長。1938年由中國人任光利任隊長。大同解放前有郭倚天、武立軍為軍官,解放後李祿由集寧來大同負責。1952年該軍與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合併。救世軍於1923年在平旺設分隊一所;1925年在南關和火神廟街設分隊兩處,稱為南隊和北隊。
5、聖公會 16世紀產生於英國,為英國國教。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成立中華聖公會。1917年大同由內蒙傳入鼠疫,北京協和醫院史梅禮大夫帶領10多人同全國防疫委員會江會長來同防疫,鑒於大同衛生條件差,在史的建議下,決定在大同建首善醫院。1924年醫院開辦,大同中華聖公會遂成立。會址設在西羊市巷5號院。第一任會長英人裴某,後為史培志。1952年首善醫院由政府接辦,聖公會遷至戶部角22號,由董堯仁會長主持教務。1952年該會與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合併。聖公會對外布道,利用醫院門診向候診人宣傳教義,對內舉行禮拜、祈禱。
6、安息日會 全稱為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19世紀產生於美國,1933年中國牧師孟紹義由張家口來同創辦安息日會,會址在大東街路北,鄭重生為長老。該會重文字布道,設專人推銷《時兆月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因該會屬英美的教派系,兩個推行月報人被日軍逮捕,教會關閉。該會守安息日(星期六),安息日不工作,不交易,不吃豬肉。
7、青年會 該會於1844年由英國發起,盛行美國,大同基督教青年會於1931年由李巍發起籌辦。始在蘭池,後遷馬王廟內,李巍任總幹事,主持會務,以傳教為主,舉辦英文補習班,1932年李在馬王廟成立抗日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全國基督教青年會在北平組織起華北戰區服務部,李巍調張家口搞傷病服務工作,青年會遂有名無實。
8、基督教徒聚會處 1929年在上海成立聚會處,為自傳、自養、自立教會,不受外國人束縛,雁北聚會處於1939年陽高教堂傳教員郭步月傳入,先在懷仁鵝毛口建聚會處,由田種玉、楊秀祥負責。1945年雁北各縣瑞典牧師多數回國,聚會處趁機大力發展,前後建立20多處聚會處,發展信徒800餘人,人們把它稱為“偷羊會”。大同解放後,田種玉來同發展,因未備案登記,被阻止。田於1956年被捕,聚會處遂被解散。
大同西堂為雁北教務活動中心,設有會計,掌管教會經濟。瑞典捐獻資金,由西堂分發各縣。每年夏召開一次年會,商討教務。1945年日軍投降後,多數滯留中國的外籍教士回國,只剩下文博等5人。1950年9月成立雁北教區委員會,由田秀等7人組成。1951年由文博、約翰生立田秀為西堂牧師;范印為東堂牧師。1951年1月文博等5人全部回國。大同市基督教三自(自治、自養、自傳)愛國會成立。“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基督教被紅衛兵查封,牧師及工作人員離開教會,有的被趕回原籍,教產交給房管局,西堂被商業職工醫院占用,東堂為無線電元件二廠占用,教會活動停止。
1980年基督教三自愛國會恢復,由田秀、董玉如4人主持,教堂正式開放,舉辦第一個禮拜。在落實宗教政策中,將基督教八處教產交還三自愛國會,並為基督教牧人員補發工資15300餘元。田秀被選為市人大代表,擔任市政協常委;馬恆林當選為市人大代表。1985年全市基督信徒700餘人,按時禮拜,按節舉辦宗教活動。
基督教教派頗多,現將大同基督教主要教派簡述如下:
1、內地會。最初來同創辦教會的是英國宣道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瑞士教士紐士通來同,改為內地會。內地會由英國人載德生創辦於1865年,他號召各國傳教士深入中國內地傳道,故名。雁北13縣為一教區,均屬內地會,以西堂為中心。其宗教活動,對外採取布道方式,在街頭、鄉村,逢廟會、集市用打鼓、拉琴召集民眾宣傳教義;對內用講經、查經、唱詩、祈禱等方式培養信徒。
2、神召會。1912年美籍牧師蘭付藍夫婦來同,後又有女教士郝立德、史儀禮來同,共同創立信心會。1917年郝、史二人回美國,蘭牧師創辦自立會,1919年郝、史又重返大同後,改名神召會。並在團堡村設立支會。1920年艾瑞和史儀禮分別在岱嶽、崞縣創辦神召會,1922年該會停辦。該會注意聖靈,信徒禱告時高聲喧嚷,口說方言,身體狂蹦亂跳,充滿聖靈。
3、自立會 大同皮毛商人段有義在神召會受洗,後被蘭牧師立為牧師。1916年在李王廟街33號成立自立會。該會注重受聖靈,說方言,跳靈舞,長老蘇貴。1936年段牧師去世,推其子段文躍。1938年由呼市神召會牧師李金彪接辦,1949年停止活動。
4、救世軍 該組織於1865年由英國人布斯所創辦,1915年傳入中國,北京設本部,1948年遷上海,津京滬設區部組織,在大同等地建有37個獨立部隊,原稱基督徒會,1868年改稱救世軍。該組織形式按部隊編制,信徒稱軍兵,傳道人稱軍官,分為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大校、少佐、中佐、大佐等軍銜。該會特點專對勞動人傳教,施行洗禮。20世紀初傳入大同,1919年英人女軍官費某來同,後由山東人郝維漢在鼓樓西街購民房作隊部,開始布道。1923年以來先後有芬蘭人朱德、英國人蘭德富、蘭克實任隊長。1938年由中國人任光利任隊長。大同解放前有郭倚天、武立軍為軍官,解放後李祿由集寧來大同負責。1952年該軍與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合併。救世軍於1923年在平旺設分隊一所;1925年在南關和火神廟街設分隊兩處,稱為南隊和北隊。
5、聖公會 16世紀產生於英國,為英國國教。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成立中華聖公會。1917年大同由內蒙傳入鼠疫,北京協和醫院史梅禮大夫帶領10多人同全國防疫委員會江會長來同防疫,鑒於大同衛生條件差,在史的建議下,決定在大同建首善醫院。1924年醫院開辦,大同中華聖公會遂成立。會址設在西羊市巷5號院。第一任會長英人裴某,後為史培志。1952年首善醫院由政府接辦,聖公會遷至戶部角22號,由董堯仁會長主持教務。1952年該會與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合併。聖公會對外布道,利用醫院門診向候診人宣傳教義,對內舉行禮拜、祈禱。
6、安息日會 全稱為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19世紀產生於美國,1933年中國牧師孟紹義由張家口來同創辦安息日會,會址在大東街路北,鄭重生為長老。該會重文字布道,設專人推銷《時兆月報》。太平洋戰爭爆發,因該會屬英美的教派系,兩個推行月報人被日軍逮捕,教會關閉。該會守安息日(星期六),安息日不工作,不交易,不吃豬肉。
7、青年會 該會於1844年由英國發起,盛行美國,大同基督教青年會於1931年由李巍發起籌辦。始在蘭池,後遷馬王廟內,李巍任總幹事,主持會務,以傳教為主,舉辦英文補習班,1932年李在馬王廟成立抗日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全國基督教青年會在北平組織起華北戰區服務部,李巍調張家口搞傷病服務工作,青年會遂有名無實。
8、基督教徒聚會處 1929年在上海成立聚會處,為自傳、自養、自立教會,不受外國人束縛,雁北聚會處於1939年陽高教堂傳教員郭步月傳入,先在懷仁鵝毛口建聚會處,由田種玉、楊秀祥負責。1945年雁北各縣瑞典牧師多數回國,聚會處趁機大力發展,前後建立20多處聚會處,發展信徒800餘人,人們把它稱為“偷羊會”。大同解放後,田種玉來同發展,因未備案登記,被阻止。田於1956年被捕,聚會處遂被解散。
主要活動
1、辦學
(1)育貞女校,1903年由德國教士貝士尼、樂和曼創建。地址在焦家巷7號,學生系雁北和城內教徒子女,後由東堂瑞典教士宋德林接辦。1945年後由瑞典文博及妻林淑貞管理學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太平國小校,後改為城區十二國小校。
(2)民德國小,校址在北柴市街20號,由瑞典教士愛華貞於1938年創辦,1941年日軍在大同以嫌疑犯大捕知識分子,趙、段二教師被捕,學校停辦。
(3)外橋學校,於1916年創辦,校址在棋盤街1號,主管、教員統由外國人擔任,該校專為在雁北和大同的瑞典人的男女兒童所設,學生13~14名,歷時不到10年。
(4)崇實高級國小,1919年由瑞典牧師韓林在棋盤街1號創辦,自任校長,始為3年制,後改為2年,學生來自各縣教徒子弟,除普通課程外,基督教義為必修課,前後畢業5個班150餘人。
(5)護士學校 中華聖公會首善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於1924年在首善醫院開辦,不久改稱為護士學校。學生均為教徒子弟,學期3年,教學由醫院大夫和護士兼任,畢業後少數留院,其餘自謀職業。前後畢業有百餘人。
2、戒菸所
基督教青年會於1933年發起設立,定名為大同基督教拒毒同志會附設戒菸所,前後達5年,戒菸者500餘人,每期服藥一個月,收銀元3.5元。瑞典教士愛華貞早晚向戒菸者講道傳教,1937年停辦。
3、醫院
首善醫院英國博士史梅禮因來大同防疫,了解大同醫療條件差,在他建議下,聖公會在大同籌建醫院,在北門外操場城撥地20畝,1922年施工,1924年竣工,設病床50張,辦公室、宿舍、門診共100餘間,全部開支15萬元,屬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醫務部領導,經費由北京撥給。從北京調來英國大夫兩名、英國護士兩名。院長為英國人安紀英。後李啟元任院長。1942年日美宣戰,日軍以3000英鎊強行接收。改名晉北醫院。國民黨統治時期改為十二戰區軍醫院,後改為山西省立大同醫院,委李溉塵為院長。1946年醫院遷入城內北街路東,原醫院成了兵營。聖公會一度借焦家巷育貞女校為禮拜堂過宗教生活。1947年冬中華聖公會派人將醫院接回,恢復首善醫院,李啟元為院長。直到1952年由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改為職工療養院。不久又改為山西工人大同療養院,後又改為大同市第二人民醫院。
(1)育貞女校,1903年由德國教士貝士尼、樂和曼創建。地址在焦家巷7號,學生系雁北和城內教徒子女,後由東堂瑞典教士宋德林接辦。1945年後由瑞典文博及妻林淑貞管理學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辦改為太平國小校,後改為城區十二國小校。
(2)民德國小,校址在北柴市街20號,由瑞典教士愛華貞於1938年創辦,1941年日軍在大同以嫌疑犯大捕知識分子,趙、段二教師被捕,學校停辦。
(3)外橋學校,於1916年創辦,校址在棋盤街1號,主管、教員統由外國人擔任,該校專為在雁北和大同的瑞典人的男女兒童所設,學生13~14名,歷時不到10年。
(4)崇實高級國小,1919年由瑞典牧師韓林在棋盤街1號創辦,自任校長,始為3年制,後改為2年,學生來自各縣教徒子弟,除普通課程外,基督教義為必修課,前後畢業5個班150餘人。
(5)護士學校 中華聖公會首善醫院附設高級護士職業學校,於1924年在首善醫院開辦,不久改稱為護士學校。學生均為教徒子弟,學期3年,教學由醫院大夫和護士兼任,畢業後少數留院,其餘自謀職業。前後畢業有百餘人。
2、戒菸所
基督教青年會於1933年發起設立,定名為大同基督教拒毒同志會附設戒菸所,前後達5年,戒菸者500餘人,每期服藥一個月,收銀元3.5元。瑞典教士愛華貞早晚向戒菸者講道傳教,1937年停辦。
3、醫院
首善醫院英國博士史梅禮因來大同防疫,了解大同醫療條件差,在他建議下,聖公會在大同籌建醫院,在北門外操場城撥地20畝,1922年施工,1924年竣工,設病床50張,辦公室、宿舍、門診共100餘間,全部開支15萬元,屬中華聖公會華北教區醫務部領導,經費由北京撥給。從北京調來英國大夫兩名、英國護士兩名。院長為英國人安紀英。後李啟元任院長。1942年日美宣戰,日軍以3000英鎊強行接收。改名晉北醫院。國民黨統治時期改為十二戰區軍醫院,後改為山西省立大同醫院,委李溉塵為院長。1946年醫院遷入城內北街路東,原醫院成了兵營。聖公會一度借焦家巷育貞女校為禮拜堂過宗教生活。1947年冬中華聖公會派人將醫院接回,恢復首善醫院,李啟元為院長。直到1952年由市人民政府接管,後改為職工療養院。不久又改為山西工人大同療養院,後又改為大同市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