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起源
1983年秋天,三名年輕的研究人員決定成立一個工作組,以探索一個極其簡單、不尋常但有吸引力的想法的定義。其中一人在幾個月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議將其稱為“分配宇宙”。Paul-Marie Boulanger、Philippe Defeyt 和 Philippe Van Parijs當時分別就職於魯汶天主教大學(比利時)的人口學系、經濟學系和哲學系。該團體被稱為“查爾斯·傅立葉集體”。其主要成果是布魯塞爾月刊《La Revue nouvelle》(1985 年 4 月)的特刊。 但一路走來,它在博杜安國王基金會組織的關於未來工作的徵文比賽中贏得了獎項,對這個想法及其假設進行了富有爭議性的總結。
首次會議
賺到一些錢後,Collectif Charles Fourier決定組織一次會議,並邀請了一些人參加。他們逐漸發現,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想法是獨立發生的。這是第一次關於基本收入的國際會議,於 1986 年 9 月在新魯汶舉行,邀請了 60 名與會者。這在當時是一件很不尋常的事情,零散的基本收入興趣者第一次聚在了一起,相互交換意見。 其中包括 Gunnar Adler-Karlsson、Jan-Otto Andersson、Yoland Bresson、Paul de Beer、Alexander de Roo、Rosheen Callender、Nic Douben、Marie-Louise Duboin、Ian Gough、Pierre Jonckheere、Bill Jordan、Greetje Lubbi、 安妮·米勒、埃德溫·莫利-弗萊徹、克勞斯·奧夫、赫敏·帕克、里卡多·彼得雷拉、大衛·珀迪、蓋伊·斯坦丁、羅伯特·范德維恩和喬治·沃布魯巴。
成立組織的萌芽
在會議的最後一次分會議上,一些與會者表示希望建立一個更長久的協會,其任務是定期出版通訊並組織定期會議。蓋伊·斯坦丁 (Guy Standing) 提議將該協會命名為“基本收入歐洲網路”(Basic Income European Network),該協會很容易就達成了共識,因為沒有什麼能比得上相應縮寫詞 (BIEN) 的美妙之處。其宗旨後來寫入其章程,宗旨如下:BIEN 旨在成為對基本收入感興趣的個人和團體之間的紐帶,並促進全世界就此主題進行知情討論。 彼得·阿什比(Peter Ashby)(全國志願者組織理事會)、克勞斯·奧夫(Claus Offe)(不萊梅大學)和蓋伊·斯坦丁(Guy Standing)(國際勞工組織)擔任聯合主席。Walter Van Trier(安特衛普大學)擔任秘書,Alexander de Roo(歐洲議會助理)擔任財務。
取得的成果
從1986年起,除了小型活動外,基本收入地球網路每兩年組織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其組織方式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專業。每一次,都有一個重要的學術或國際組織接受主辦,並從許多方面獲得財政支持,包括公共和私人,國家和國際。基本收入地球網路的前兩屆大會規模較小,可以出版論文集,但隨後的大會有太多的貢獻,無法將其納入論文集。許多提交的論文都是獨立出版的,有幾篇論文被收錄到三本書中,這些書主要是受基本收入地球網路大會的啟發。
自1988年以來,BIEN每年出版三次《通訊》(33期,有些是與設在倫敦的公民收入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通訊》的出版已經停止,但從2000年1月起,BIEN開始定期出版《新聞快報》。BIEN的新聞快報每兩個月出版一次,並以電子方式發給1500多個訂閱者。自1996年以來,BIEN維持著一個非常重要的網站。所有的通訊和新聞快報都可以從BIEN的網站下載。最後,BIEN在新魯汶(比利時)保留了一個檔案館,其中包括大量關於BI的書籍和報告。這裡列出了存放在檔案館的書籍(2010年11月更新)。
在巴塞隆納大會(2004年)之後,BIEN擴大了它的範圍,更名為地球基本收入網路。基本收入歐洲網路的所有終身成員,其中許多人都不是歐洲人,自動成為基本收入地球網路的終身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