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fMRI的原發全面性癲癇丙戊酸鈉耐藥機制的研究

基於fMRI的原發全面性癲癇丙戊酸鈉耐藥機制的研究

《基於fMRI的原發全面性癲癇丙戊酸鈉耐藥機制的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王正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fMRI的原發全面性癲癇丙戊酸鈉耐藥機制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正閣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原發全面性癲癇是臨床以全面發作為症狀的一種癲癇綜合徵,其治療多採用藥物控制,但是約15-30%的患者由於耐藥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癲癇的反覆發作給患者及社會帶來嚴重影響。目前癲癇耐藥的神經環路機制尚不明確,前期研究表明癲癇耐藥性的產生和其棘慢波的起源位置有關,並發現耐藥的癲癇患者棘慢波多起源於前額葉。但是較多研究發現丘腦及丘腦皮層網路也在全面性癲癇的起始及傳播中起重要作用。我們假設癲癇的耐藥性與其丘腦及丘腦皮層網路的改變具有相關性。本研究將根據療效把患者分為兩組:耐藥組和非耐藥組,採用以靜息態功能磁共振成像為主的多種神經影像技術,對兩組患者用藥前後丘腦及丘腦皮層環路的結構、功能連線、效應連線進行評估。結合多模態影像分析結果,探討丘腦及丘腦皮層環路在癲癇耐藥中的神經環路機制、尋找有效的評估抗癲癇藥物療效的方法,從而指導臨床進行個體化用藥,並判斷患者的預後。

結題摘要

本項目採用多模態的功能磁共振方法對原發全面強直陣攣性癲癇(IGE-GTCS)耐藥的神經環路機制進行研究。首先,我們根據國際抗癲癇聯盟的定義,將IGE-GTCS患者分為藥物敏感組和藥物抵抗組。其次採用基於灰質體積分割技術的海馬亞區分割,尋找IGE-GTCS耐藥相關的海馬亞區損傷情況,我們發現耐藥組患者左側海馬總體積及左側海馬下托亞區體積與藥物敏感組和正常對照存在顯著差異,並且ROC曲線分析能夠達到76.8%的敏感度,提示左側海馬下托體積和預後相關,對預後的判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採用基於功能磁共振的獨立成分分析技術,分析兩組患者默認模式網路(DMN)功能連線的差異,我們發現藥物抵抗組較藥物敏感組在腹側前扣帶回及楔前葉的功能連線顯著降低,而藥物敏感組楔前葉的功能連線較正常對照明顯增高,提示耐藥組患者默認模式網路功能連線是明顯受損的,而藥物療效好的患者其楔前葉的功能代償性增高。同時,採用基於分頻段的功能磁共振技術,分析原發全面性癲癇患者低頻振幅及局域一致性的改變,發現在<0.73HZ的低頻段,其默認模式網路腦區的低頻振幅和局域一致性顯著下降,而在>0.73HZ的高頻段丘腦的低頻振幅升高,而前扣帶回及雙側島葉的局域一致性升高,提示癲癇患者局部腦功能的改變存在頻率特異性。同時,我們採用連線組的方法對顳葉癲癇(TLE)患者的預後進行了評估和預測,發現預後好的顳葉癲癇患者較預後差的患者腦連線具有更好的回彈能力,更高的網路效率,並且手術治療後兩組有不同的腦網路的重組。綜合以上研究,我們發現預後較差的IGE-GTCS和TLE患者都存在更為嚴重的默認模式網路腦區的損傷,而預後較好的患者有著明顯的代償和網路的重組。多模態的功能磁共振技術為癲癇預後的判斷提供了定量的影像學的標記,具有指導臨床治療的潛力和前景。通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項目組基本完成了大部分項目計畫書的內容。目前共發表SCI論著3篇,項目執行期間培養在讀碩士研究生2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