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MLCK小鼠模型探討腸上皮屏障和炎症在IBD發病中的作用》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蘇麗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MLCK小鼠模型探討腸上皮屏障和炎症在IBD發病中的作用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蘇麗萍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炎症性腸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胃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研究發現腸上皮屏障缺損、腸黏膜組織內免疫異常是IBD的顯著病理特徵。但目前對於腸上皮通透性升高及炎症過程在IBD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我們前期研究發現MLCK可介導炎症因子所誘導的腸上皮屏障功能障礙,通過對CA-MLCK轉基因小鼠模型的研究發現腸上皮通透性升高可引起腸組織局部炎症,加速IBD的發生,但它並不是IBD發病的充分條件。為進一步闡明腸上皮通透性及炎症和IBD之間的關係,我們擬使用長MLCK基因敲除小鼠研究在腸上皮屏障與IBD的關係,從而探討腸上皮通透性是否是IBD發生的必要條件。同時通過siRNA方法,在淋巴細胞包括DC和T細胞中下調總MLCK的表達,旨在降低淋巴細胞引起的炎症反應,從而進一步研究炎症在IBD發病中的作用。
結題摘要
炎症性腸疾病(IBD)是一種胃腸道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對於腸上皮通透性升高及炎症在IBD發生髮展中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為進一步闡明腸上皮通透性及炎症和IBD之間的關係,我們通過長MLCK基因敲除小鼠研究了腸上皮屏障在IBD發生中的作用。我們首先建立了CD4+CD45Rbhi T細胞誘導的IBD小鼠模型,這一模型在臨床症狀、炎症因子表達、腸上皮破壞、腸通透性升高和病理組織學改變等方面均模擬了人類IBD的發病特徵。我們進一步通過MLCK基因敲除小鼠探討了IBD發生中腸上皮細胞MLCK表達的必要性。我們發現在疾病早期MLCK敲除後延遲了腸屏障功能缺失並減弱了IBD嚴重程度。炎症後期MLCK-/-RAG1-/-小鼠和RAG1-/-小鼠腸上皮凋亡細胞數無明顯差別。這一結果表明敲除MLCK可使小鼠在疾病早期免於上皮細胞凋亡。為了明確以上觀察到的MLCK敲除後的早期保護作用是腸上皮MLCK直接介導的,我們將MLCK-/-RAG1-/-腸上皮細胞重新表達組成性活化的MLCK(CA-MLCK),發現CA-MLCK/MLCK-/-RAG1-/-小鼠IBD發病時間提前,疾病程度加劇。這些結果提示,腸上皮細胞特異性表達MLCK逆轉了MLCK敲除後對IBD的保護作用。我們進一步通過LIGHT CD4+T細胞過繼轉輸誘導的IBD小鼠模型,證明了MLCK敲除後減輕了過繼轉輸誘導的IBD症狀。T細胞介導的炎症因素在IBD發病中的作用發揮著重要作用。干擾淋巴細胞活化亦可成為治療IBD的另一途徑。我們構想下調淋巴細胞中MLCK表達抑制IBD發生中的炎症反應。我們通過建立MLCK knock down嵌合小鼠,發現MLCK下調後, T 細胞發生了凋亡,提示MLCK調控了T細胞的存活,表明其介導的炎症也受到明顯的抑制。研究表明TNF在Crohn’s disease發生中非常重要。為了進一步明確TNFR1和TNFR2在結腸炎發生中的作用,我們檢測了IBD小鼠結腸上皮中TNFR1和TNFR2的表達和腸屏障功能,我們發現IBD小鼠結腸上皮中TNFR2的表達增高;TNFR2-/-RAG1-/-小鼠在15天時腸上皮通透性、體重下降、結腸上皮中MLCK表達和MLC磷酸化均低於TNFR1-/-RAG1-/-小鼠,表明TNFR2-依賴的MLCK表達上調是調控腸屏障功能缺失和結腸炎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