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風險評價識別我國空氣污染健康損傷的高危人群

《基於風險評價識別我國空氣污染健康損傷的高危人群》是依託清華大學,由薛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風險評價識別我國空氣污染健康損傷的高危人群
  • 依託單位:清華大學
  • 項目負責人:薛濤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空氣污染,尤其是細顆粒物(PM2.5)已成為損害我國公共健康的頭號風險因素之一。為保護人民健康,我國施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等相關政策,對污染減排和空氣品質改善提出明確規劃。國際經驗表明空氣污染治理通常需要持續數十年。識別並有側重地保護分攤了多數空氣污染疾病負擔的少數高危人群,有助於在此期間合理分配我國的污染減排潛力。高危人群識別依賴於精確的、分人群的空氣污染風險評價,因此其成為本研究的核心問題。具體來說,本研究擬從兩個方面對現行的空氣污染風險評價方法進行最佳化:1.融合衛星遙感數據和空氣品質模式數據,開發時空連續的PM2.5濃度,提高暴露評價精度;2.綜合已有流行病學證據,篩選影響PM2.5健康效應敏感性的因子,開發分人群的劑量—效應關係。通過解析PM2.5風險分布識別高危人群,並進一步識別其特徵因子和空間分布。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決策者針對重點人群及其聚居區域的空氣污染健康干預政策。

結題摘要

針對中國所面臨的嚴峻大氣細顆粒物即PM2.5污染及其帶來的巨大健康損害,本研究項目致力於識別分攤了多數空氣污染疾病負擔的少數高危人群,進而為合理分配我國的污染減排潛力提供科學支撐。本研究圍繞這一科學問題,開展了如下的研究工作:1.基於數據融合的方法,估算我國PM2.5的時空分布;2.開發了區分人群敏感性的、聯繫了PM2.5與死亡風險的劑量—效應關係;3.在對PM2.5暴露更敏感的育齡婦女中,構建流行病學研究,系統性研究PM2.5的生殖風險;4.針對PM2.5的死亡風險,在空間上定位了我國對PM2.5敏感的高危人群分布。研究發現每當PM2.5的長期暴露增加10μg/m3,死亡風險相對增加4.3%。該效應隨著社會經濟因素變化,並且發達地區人群的PM2.5敏感性更高。在敏感人群空間定位的解析上,本研究初步發現,居於我國西北、華中、華東和華北的人口,相比於其他地區的人口,可能對PM2.5更為敏感。對於育齡人群的暴露,研究發現PM2.5增加10μg/m3,新生兒數量相對下降3.3%。在對於人口的影響上,PM2.5暴露導致的生殖風險與其死亡風險相比可能更重要,或至少處於同一量級。該結果進一步佐證了少數敏感人群負擔了更大比例的空氣污染健康損傷。本研究從多個角度對PM2.5健康風險敏感性進行分析的結果能夠為相關健康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初步的科學支撐,並產生了可觀的學術成果,包括已發表的SCI論文6篇,另有6-7篇論文處於審稿或者在準備的狀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