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腸道微生態的肝移植後免疫抑制調控新策略研究

基於腸道微生態的肝移植後免疫抑制調控新策略研究

《基於腸道微生態的肝移植後免疫抑制調控新策略研究》是依託浙江大學,由胡振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專項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腸道微生態的肝移植後免疫抑制調控新策略研究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胡振華
  • 項目類別:專項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免疫抑制治療是肝移植成功的必要條件。長期大劑量免疫抑制治療是造成移植後感染、慢性移植物失功、腫瘤復發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內外報導指出腸道微生態與免疫抑制劑及肝臟免疫反應存在密切關係。本項目基於大鼠模型,圍繞腸道微生態對肝移植後免疫抑制治療的相互影響及其機制這一科學問題,套用DGGE指紋譜、液相質譜(LC-MS)、蛋白免疫印跡、凝膠電泳遷移率和定量PCR技術等實驗技術手段,確定基礎免疫抑制劑對於腸道微生態的影響並揭示其機制,探討不同微生態製劑(抗生素、益生菌製劑、拉克替醇)干預下免疫抑制劑吸收和代謝的變化規律,闡明肝臟移植急性排斥反應中肝臟免疫反應與腸道微生態的相互作用及調控,明確上述生理病理過程及干預方法下整體代謝譜變化及其機制。研究成果可豐富肝移植後腸道微生態與免疫抑制治療相互影響與調控的生物學理論,並為個體化免疫抑制方案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結題摘要

本課題嚴格按照計畫書方案,開展了以下方面研究:1、通過建立大鼠CCl4 肝硬化及肝硬化後肝移植模型,比較肝硬化大鼠肝移植術後腸道細菌易位的菌種和發生率,以及糞便6 大類優勢菌種屬及含量變化,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後腸道菌群的分子生態結構變化;2、採用核磁共振法(1H NMR)結合多元統計分析手段,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移植前後血清代謝組學;3、套用代謝組學研究技術,即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GC/MS)和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LC/MS),研究大鼠肝移植後宿主的代謝組學;4、通過建立不同的肝移植模型,,研究移植肝慢性失功能的病理類型、腸道菌群和宿主代謝模式的變化;5、通過kamada 二套袖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及DGGE 指紋圖譜等多種分析方法,對肝移植大鼠肝臟病理改變及肝功能和內毒素、大鼠大便菌群、鼠腸黏膜菌群、腸黏膜結構改變以及腸道局部免疫的動態變化特點進行分析,研究肝移植排斥反應前後大鼠腸黏膜屏障細菌演替及腸道局部免疫變化特點;6、研究Campath 1H(CD52單抗)對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及其機制,並研究小分子物質甘氨醯谷氨醯胺二肽對腸道微生態結構的影響及益生菌對營養不良大鼠肝移植後腸道屏障功能的恢復的影響;7、研究出現內毒素血症的慢性肝炎患者中檢測乳糖醇的影響,結果表明,乳糖醇能夠通過調節慢性肝炎患者腸道菌群,減少腸道來源的內毒素,進而降低養自由基引起的肝損傷。本研究完成課題計畫書任務,為肝移植後免疫抑制調控的研究提供新視野和新思路,對肝移植免疫基礎研究及臨床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