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耳石信息的岩原鯉放流群體識別

基於耳石信息的岩原鯉放流群體識別

《基於耳石信息的岩原鯉放流群體識別》是依託西南大學,由何文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耳石信息的岩原鯉放流群體識別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何文平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岩原鯉(Procypris rabaudi)是長江上游及其支流的一種特有經濟魚類。由於過度捕撈、水體污染及水利工程建設,岩原鯉的自然種群資源量已經嚴重衰退,瀕於滅絕。人工放流是恢復漁業資源常用的方法,但是放流效果評價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主要原因之一是放流群體和野生群體不能有效的識別。本項目通過人工養殖和野外採集相結合,研究養殖群體和野生群體的耳石微結構特徵和耳石元素指紋信息。比較養殖群體和野生群體耳石輪紋清晰度與對比度、輪紋寬度和變異度、耳石原基和核心區大小及形狀、特殊的標記輪等耳石微結構特徵以及耳石微結構特徵與環境因子的關係,比較養殖群體與野生群體耳石核區元素指紋信息,探討可以識別岩原鯉放流群體和野生群體的耳石微結構特徵和耳石元素指紋信息,建立基於耳石信息的放流群識別方法,為岩原鯉的人工放流效果評價和資源管理保護提供參考。

結題摘要

岩原鯉(Procypris rabaudi Tchang)是長江上游及其支流的一種特有經濟魚類。岩原鯉野外資源量自上世紀 70 年代以來急劇下降,被列為易危物種。自2005 年首次放流人工繁殖岩原鯉後,人工放流一直是岩原鯉資源保護的主要措施,但是放流群體對其資源補充是否有貢獻或貢獻有多大一直都沒有研究,沒有人對其放流效果進行評價。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能有效的、正確的識別放流群體。岩原鯉養殖群體與野生群體生存的水環境在水溫、餌料生物豐度、化學元素組成等環境因子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放流群體與野生群體在耳石微結構和元素指紋上應該會存在差異。 因此,本項目利用耳石這一靈敏的環境指示信號對岩原鯉放流群體和野生群體進行識別,探討可以識別岩原鯉放流群體和野生群體的耳石微結構特徵和元素指紋信息,建立放流群體與野生群體識別方法;為岩原鯉的人工放流評價和資源管鯉保護提參考。 研究發現岩原人工養殖群體岩原鯉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時已出現,大多數個體在17日齡時出現星耳石。仔魚孵出第2天形成第1個 輪紋,之後每天形成1輪。人工養殖群體微耳石中心核個數1-4個,具有2個及2個以上中心核的耳石占63.44%,野生群體微耳石只有一個中心核,輪紋較養殖群體更清晰。養殖群體和放流群體在星耳石形態上也有較大差異。使用LA-ICPMS分析了岩原鯉養殖和野生兩個群體的耳石核區元素指紋,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核心一個點p小於0.05元素比值有Mg、Ti、Sr、Ba,p小於0.05元素質量分數有Mg、Ti、Sr、Ba,判別分析發現核區一個點可以100%的將養殖群體和野生群體分開,主成分分析也基本上可以把兩個群體分開。使用不同濃度的茜素絡合物、茜素紅S、鈣黃綠素和鹽酸四環素溶液對岩原鯉人工養殖群體進行浸泡,分析耳石螢光標記。茜素絡合物的適宜浸泡濃度為75-125 mg/L,鈣黃綠素的適宜浸泡濃度為100-500 mg/L,茜素紅S和鹽酸四環素不適合做耳石標記物質。三對耳石中,微耳石效果較好。 研究結果從耳石微結構和耳石微化學元素上可以區別岩原鯉養殖群體和放流群體,另外,螢光物質在岩原鯉耳石上的成功標記可以建立大規模標記岩原鯉早期魚苗的化學方法,從而可以為正確識別野生群體和人工放流群體提高基礎。以上參數可以為評價岩原鯉的放流效果並最終為岩原鯉的資源管鯉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