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空間行為與使用的城市“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研究

基於空間行為與使用的城市“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研究

《基於空間行為與使用的城市“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研究》是依託華中科技大學,由汪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空間行為與使用的城市“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汪原
  • 依託單位:華中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城市公共空間如廣場、街道等是城市及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常由政府所有和管控,是經過規劃設計的正規性公共空間。由於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引發了諸多問題,導致城市正規性公共空間數量不足且使用效率低下。面對這一現實,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發地創造、組織自己的公共空間。它們多是空置的、剩餘的、邊緣的、廢棄的空間及未被充分使用的城市設施和功能空間,正是居民對這類空間的占據、改變和使用,令其成為多元的、意義豐富的公共空間- - 非正規性公共空間,彌補了正規性公共空間的不足。本項目針對這類未經規劃設計的、居民自發使用的非正規性公共空間,運用GPS行為跟蹤分析、空間句法、城市形態學等方法對其中的行為與使用、其空間特質進行研究,並在靜態的空間與動態的行為使用的關聯度研究基礎之上,探討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的更新與轉化機制,建構系統的理論框架,為公共空間設計與管理提供指導,同時拓展一種鼓勵市民參與的公共空間創造方式。

結題摘要

在過去已有的研究中,人們往往主要關注經過規劃設計的城市公共空間,如廣場、街道等,從而忽略了那些未經設計的、由人們自發性的創造使用所創造的非正規性城市公共空間。本項目自立項以來,從2013年開始,基於城市公共空間中的行為和使用,陸續完成了著眼日常生活中特殊人群(角色扮演、婚紗攝影、滑板活動、廣場舞、地下樂隊音樂活動)使用的不同類型“非正規性城市公共空間”的行為使用研究;著眼不同城市環境(老城住區周邊、漢口原租界人行道空間、高校周邊夜市空間、城市基礎設施周邊、城市複雜交通地帶、濱水公園地區)的“非正規性城市公共空間”形態研究;以及部分城市“非正規性公共空間”(住宅相關、漢口原租界區)的歷史形成與演變研究。其中,非正規性商業與城市公共空間的關係研究及住宅公共空間的研究正在進一步進行中。 針對這類未經規劃設計的、通過居民自發使用形成的“非正規性公共空間”,運用現代的GPS、GIS和空間句法等量化手段探討了“非正規性公共空間”的更新與轉化機制,建構了系統的理論框架,試圖為公共空間設計與管理提供指導,同時也拓展一種鼓勵市民參與的公共空間創造方式。 在本項目研究已發表相關會議、期刊論文11篇,碩士學位論文15篇,博士學位論文2篇。並多次與法國、荷蘭、義大利相關高校和機構開展“非正規性”國際合作設計工作坊,並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來校進行相關專題講座。 截至目前為止,已培養了14名碩士研究生,2名博士,並指導學生獲得多個建築、城市設計獎項。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