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

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

《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葉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葉超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經濟社會轉型和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以往重數量、規模擴張和經濟效益的快速城鎮化模式引發的許多空間不公正問題開始突顯出來,如何實現土地資源配置、空間發展權利等方面的公平,亟需用空間正義的理論思維去反思和重構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空間正義理論具有社會空間、多尺度性、批判建構三個主要特徵,它們對城鎮化研究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西方地理學界對空間正義已有較充分的理論討論,實踐案例亦很豐富,國內還處在初步了解和探索的階段,缺少適合中國體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理論。本項目通過對空間正義思想與理論的梳理,運用文本解構、大數據技術、質性研究、空間統計學和多智慧型體模擬分析方法,進行多尺度、多主體綜合分析和案例比較,探討和總結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揭示城鎮化回響空間正義的過程和機制,將其用於城鄉發展與規劃,為城鎮化研究提供新視角,並引導城鎮化轉型,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及城鄉的常態發展。

結題摘要

空間正義理論具有社會空間、多尺度性、批判建構三個主要特徵,對城鎮化研究和實踐產生重要影響。本項目對城鎮化與空間正義進行了理論和實證探索。在理論研究上,指出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是空間正義的主要理論來源。空間正義揭示空間生產過程中存在不同空間尺度和領域的差別及其引發的空間不平等,並力圖通過實踐活動改變。從方法論角度,通過對空間正義思想與理論的梳理,本研究提倡在社會空間辯證法的指導下,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多尺度、多主體綜合分析和案例比較,探討和總結基於空間正義的中國城鎮化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尋找改善途徑進而實現空間正義。從案例研究角度,選取大衛·哈維等為研究對象,輔以國內典型案例,分析中國城鎮化與空間正義的互動作用過程及其機制。具體而言,為理清空間生產、空間正義與城鎮化之間的關係和過程,本研究將GIS、指標量化和質性分析等方法結合起來,從資本、權力、階層三個方面選取指標量化空間生產過程,反映不同尺度區域和城市城鎮化進程中空間生產過程。通過引入和運用空間正義理論,將其轉化和再造,對中國不同尺度的城鎮化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從全國尺度的城市群與開發區、新區,到中觀尺度的江蘇省與安徽省,再到小尺度的上海吳涇鎮及和平村等,總結出“歷史梳理—案例解剖—理論批判—本土轉化”的城鎮化與空間生產研究的方法論。通過多尺度綜合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揭示了中國傳統城鎮化是以空間生產為主要動力的實質,提出新型城鎮化應該將“進入城市的權利”問題置於核心,逐步轉變空間生產為主的城鎮化模式,著重聚焦於城鄉社會空間和社區重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