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認知理論的青少年控煙模式研究及對策分析》是依託上海交通大學,由朱靜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社會認知理論的青少年控煙模式研究及對策分析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朱靜芬
- 依託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近年來,國內青少年吸菸人數呈現逐步上升和低齡化的趨勢,吸菸對青少年的身心均產生嚴重的危害。本研究將在綜合國內外控煙策略的基礎上,以健康行為改變的社會認知理論為指導,選取上海市12-18歲青少年,從個體-行為-環境三個方面的眾多要素出發,全面研究青少年學生吸菸行為與社會環境、情境、文化傳統、家庭及同伴關係、群體符號、行為能力、期望、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多重影響,並分析其動態互動作用,利用結構方程模型構建影響因素模型。並根據分析結果設計基於社會認知理論的實踐方案,實施控煙干預實踐,評估實踐效果。研究將結合循證決策的理念,套用現有最佳研究證據,從學生人群、學校、管理部門多方出發,探尋切實可行的學生控煙策略,以期降低青少年學生吸菸行為的發生,促進健康水平。
結題摘要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降低到20%”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降低和控制青少年菸草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本研究以健康行為改變的社會認知理論為指導,全面研究青少年初始吸菸動因和行為發展的影響因素,動態地考察環境和個體因素與吸菸行為發生髮展關係;將質性和量化相結合,將行為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與流行病學、健康醫學相結合,從而尋找針對性地控煙干預手段和干預策略。 橫斷面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上海市學生嘗試吸菸率和現在吸菸率分別為9.1%和3.2%,職校生最高(19.2%,7.5%)。其中職校女生的現在吸菸率已高於中國成人女性(3.9% vs2.7%)。標化後發現青少年的嘗試吸菸率(7.55%vs11.6%)和現在吸菸率(2.58%vs3.3%)較2013年均有所下降(P<0.05)。此外,青少年電子菸的嘗試率達6%,周圍同伴嘗試率為14.1%,且對電子菸的認知存在一定誤區。影響因素分析顯示知識、態度、自我效能、家庭及同伴吸菸、學校控煙環境、行為壓力和規範對嘗試吸菸和未來吸菸行為的發生都產生影響,尤其是自我效能的影響最顯著,低自我效能者嘗試吸菸、未來1年和5年吸菸風險分別為高自我效能者的12.93、89.40和41.35倍。心理因素也是影響吸菸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抑鬱情緒者嘗試和現在吸菸率均高於無抑鬱情緒者(18.20%vs7.8%,8.0% vs2.5%),且嘗試吸菸風險增加2.64倍,女生(OR=3.62)高於男生(OR=2.31)。調查發現教職工的現在吸菸率為7.9%(男27.2% 女0.5%);教職工對控煙培訓需求高(78.1%)但培訓率低(16.3%),有48%和45%的教職工曾阻止過學生吸菸或勸導過學生戒菸,職校中的比例高達82.9%和82.0%。 本次結果表明,上海市中學生的吸菸率呈逐漸下降趨勢,且低於全國水平,但需要重視青少年菸草流行的一些新特點和新趨勢,如女性吸菸和電子菸的流行。在青少年控煙干預中,重視自我效能、青少年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響,並積極探索和開展多形式全方位的控煙教育,嚴格執行無煙學校政策,創造無菸環境,有關部門可通過針對性的培訓提高學校員工的控煙技能,從而有效改善學生的吸菸行為和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