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碳平衡分析的城鎮化可持續性評估方法研究

基於碳平衡分析的城鎮化可持續性評估方法研究

《基於碳平衡分析的城鎮化可持續性評估方法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郭茹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碳平衡分析的城鎮化可持續性評估方法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郭茹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城鎮化戰略受到諸多關注。城鎮化可持續性受到多種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因素的綜合影響,具有空間差異性。隨著氣候變化背景下碳資源約束的加劇,低碳發展成為影響城鎮化可持續性的重要因素,但與之相關的評估方法並未形成獨立的、完整的方法學體系。城鎮化進程對區域碳源碳匯有複雜影響:人口城鎮化之後生活水平提升會引起碳排放的增長,土地城鎮化則改變了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但產業聚集和技術進步又會帶動能效提高和碳排放的下降,同時加強了碳匯保護和提升能力。本研究基於可持續發展和系統碳循環的基本理論,探討城鎮化進程中的碳平衡與可持續性的關聯概念模型;利用空間統計學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開發建立基於碳平衡分析的城鎮化可持續性評估模型。將該模型用於不同城鎮化政策情景下的區域可持續性評估,為我國的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結題摘要

全球城鎮人口在2015年已經達到了54%,城鎮化過程的資源環境問題是世界各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中國正處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其城鎮化戰略受到諸多關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表明,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加速顯現。城鎮化與氣候變化具有複雜而微妙的聯繫,因此,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執行過程需要全面衡量其對碳循環的綜合影響,以期實現區域低碳發展與可持續性的同步提升。研究在國內外最新可持續發展與碳循環理論及實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區域碳循環與可持續性的內在聯繫,提出城鎮化進程中自然碳匯的不可替代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城鎮化進程中的碳平衡與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關聯概念模型,從碳循環的視角建立城鎮化低碳發展與可持續性評估方法學體系,提出了碳中和係數(Carbon Neutral Coefficient,CNC)的概念,並開發出基於集成清單和GIS-RS技術的碳平衡分析方法,將其套用於中國上海崇明島城鎮化進程中的可持續性評估與政策情景分析。結果表明,隨著區域城鎮化過程的推進,CNC數值呈現出明顯的時空分異現象,其變化能同時反映區域自然本底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驅動力分析結果表明,人類活動導致的區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是影響區域碳循環和碳平衡狀態改變的重要原因。通過對特定區域CNC時空變化與相關政策的關聯性分析,可以發現部分生態環境政策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依然存在政策實施效果與規劃指標的差距。在此基礎上,不同的政策情景分析結果可以為區域低碳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必要的指引與參考。貫徹“精明增長”、底線控制等理念,劃定區域生態底線、最佳化區域用地布局、重視能效提升,加強科技創新對區域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建設,對城鎮化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總的來看,碳平衡分析可以作為評估城鎮化可持續性的重要輔助工具,對促進區域低碳與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為我國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工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