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模型誤差補償技術的對流層延遲建模與套用研究

《基於模型誤差補償技術的對流層延遲建模與套用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胡伍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模型誤差補償技術的對流層延遲建模與套用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胡伍生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申請項目的關鍵技術為基於神經網路的模型誤差補償技術。研究目標是,基於模型誤差補償技術,建立兩類高精度的對流層天頂延遲(ZTD)改正模型:實測地表氣象參數的ZTD模型ISAAS模型和無實測氣象參數的ZTD模型IEGNOS模型。項目研究成果將為航天活動、通訊、導航和我國北斗二代導航系統建設作出積極貢獻。.具體研究內容:(1)改進申請人創新的神經網路H-BP算法,提出基於神經網路的模型誤差補償方法。(2)ZTD建模近似“真值”數據的獲取。基於高空探測氣球觀測數據,或基於GNSS觀測數據,提取高精度ZTD。(3)ZTD建模參數的選取。(4)利用模型誤差補償技術對Saastamoinen模型進行改進,建立ISAAS模型。(5)利用模型誤差補償技術對EGNOS模型進行改進,建立IEGNOS模型。(6)ZTD模型套用。將兩類ZTD模型套用於精密單點定位(PPP)和數值天氣預報(NWP)。

結題摘要

課題組提出了基於神經網路H-BP算法的模型誤差補償方法。結合一個工程實例,經過新方法補償後的模型,其模型中誤差大約是原模型中誤差的20%(備註,補償了原模型誤差的80%),補償效果顯著,遠優於傳統的模型誤差補償方法(如最小二乘配置法、半參數估計法等)。課題組又將該算法套用於幾十個工程實例,均取得了滿意的結果,進一步佐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該方法在解決“模型誤差補償”這個國際測繪難題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模型誤差補償技術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套用領域廣泛,可套用於各種建模研究,實現模型最佳化。在大數據分析和空間數據挖掘等方面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課題組提出了基於模型誤差補償技術的對流層延遲改正的融合模型。課題組利用傳統的對流層Saastamoinen模型(SAAS模型)、融合模型(ISAAS模型)分別進行區域對流層延遲進行計算。研究發現,在中國地區的4個IGS站上,SAAS模型平均中誤差為±4.9cm,ISAAS模型平均中誤差為±2.5cm(模型精度提高約48%)。在高海拔地區的lhaz站,SAAS模型中誤差為±4.8cm,ISAAS模型中誤差為±1.0cm(模型精度提高約78%)。該成果有益於幫助人類充分認識和掌握對流層活動規律,有益於幫助提高GNSS的定位精度等;將該成果套用於北斗系統,將為提高北斗系統精度做出積極貢獻。課題組提出了加權平均溫度的改進模型。考慮加權平均溫度的地理分布規律和年周期變化,在Bevis模型的基礎上增加周期項、經度、緯度和高程修正項,建立非線性方程。用最小二乘法確定非線性方程的各項係數,確定最終改進模型方程並驗證其精度,有效提高了計算精度。利用本項成果,可為氣象研究提供良好的資料;在降水預報等領域,有重要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