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晶體工程的藥物共晶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陳嘉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晶體工程的藥物共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陳嘉媚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候選藥物開發上市的成功率不到1%,其中生物利用度達不到上市藥物的要求是主要原因之一。通過藥物共晶可以改善藥物的溶解性,進而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候選藥物的上市幾率,成為近年來藥物開發的新技術。本項目擬在化合物晶體工程與藥物晶型研究的基礎上開展藥物共晶研究。選擇若干個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較低的藥物,根據其結構中含有的氫鍵官能團,通過選擇合適的共晶試劑,利用晶體工程策略,通過氫鍵超分子合成子的作用合成藥物共晶,改善藥物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並從分子水平上認識共晶化合物的結構與生物利用度之間的相關性,逐步實現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藥物共晶的定向合成。本項目不僅為藥物生物利用度等性能的改善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也可以促進晶體工程和藥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套用前景。
結題摘要
本項目“ 基於晶體工程的藥物共晶研究” 三年來(2012.1-2014.12)按照契約書的規定,在晶體工程與藥物晶型研工作的基礎上開展藥物共晶研究。選擇了一批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較低的藥物,包括阿戈美拉汀、非那吡啶、甲苯咪唑、6-巰基嘌呤、曲尼司特、來那度胺、褪黑素等,根據它們分子結構中含有的氫鍵官能團,利用晶體工程策略,選擇合適的共晶試劑,通過氫鍵超分子合成子的作用,獲得了各個藥物的共晶或者鹽型;採用X-射線粉末衍射儀、DSC、TG、EA、IR等表征手段完成了固態表征工作;採用X-射線單晶衍射儀解析了共晶的晶體結構,分析了藥物分子和共晶試劑之間的氫鍵作用力;研究了藥物共晶的溶解性、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及穩定性;並對藥物的溶解性質、生物利用度和共晶的晶體結構之間的相互性做了深入分析。研究發現難溶性藥物與溶解性較好的共晶試劑形成共晶後,其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加的幾率較大,即共晶試劑的溶解性與藥物共晶的溶解性及生物利用度正相關;但是藥物分子與共晶試劑之間的溶解度差別越大,形成共晶的幾率越小,且形成共晶後也容易在溶出過程中發生解離,即共晶試劑的溶解性與藥物共晶的穩定性負相關;所以應選用溶解性適中的共晶試劑與難溶性藥物形成共晶提高溶解度以確保穩定性。此外,還通過共晶技術減緩了利巴韋林的溶出速率,改善了阿昔洛韋的滲透性及阿德福韋酯和奧拉西坦的穩定性。項目執行期間在Crystal Growth & Design、CrystEngComm、Molecular Pharmaceutic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5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0的論文14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授權8項,其中有5項已經獲得授權;參加3次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