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文化地理學的廣東鄉土民居形態及其演進機制研究

基於文化地理學的廣東鄉土民居形態及其演進機制研究

《基於文化地理學的廣東鄉土民居形態及其演進機制研究》是依託華南理工大學,由陶金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文化地理學的廣東鄉土民居形態及其演進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陶金
  • 依託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往的鄉土民居建築研究,多關注核心文化圈層中的典型樣本,缺少從時空角度進行的類型普查與分析,導致對邊緣文化圈層中民居的形態、形成機制,及其與核心文化圈層的差異格局研究不足。本項目對廣東鄉土民居類型開展全面調查,構建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集形態屬性和文化屬性於一體的民居文化時空資料庫。通過大量樣本的精確空間定位,以統計的方式研究廣東民居文化區劃,分析民居文化要素的空間分異特徵和分布結構,並繪製專題圖冊。在此基礎上,研究民居文化分期、遷移與融合,探討廣東民居文化的演化過程。最後通過融合時間與空間層面的研究,構建起廣東省鄉土民居形態的文化原型圖譜,揭示靜態的民居形式背後隱藏的動態文化內涵。本項目研究有助於準確揭示民居文化的交流規律, 把握民居形態的差異格局,發掘地域性建築文化的特質和營建技術,從理論層面拓展深化民居建築學研究的視野、方法、技術,在實踐層面傳承優適營建技藝,保護民居文化遺產。

結題摘要

傳統村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為了在快速城鎮化及新村建設過程中有效保護好傳統村落,迫切需要對其開展系統研究。目前對傳統村落及鄉土民居的研究,多關注核心文化圈層中的典型樣本,缺少地域範圍內完整的村落和民居類型普查與分析,導致對邊緣文化圈層中村落、民居的形態、形成機制及其與核心文化圈層的差異格局研究不足。同時,對地域性村落、民居的原型、演化過程及其時間邊界的考察也存在缺失。本項目對廣東傳統村落與鄉土民居類型開展全面調查,構建“廣東省傳統村落與鄉土民居文化地理信息資料庫”,記錄了廣東省範圍內915個傳統村落的基本信息。通過大量樣本的精確空間定位,研究廣東傳統村落與民居文化區劃,將傳統村落類型分為7個典型類型區,8個混合類型區;將傳統民居分為6個典型類型區,9個混合類型區,並對傳統村落與民居的空間分異特徵和分布結構進行了論述。項目對廣東傳統村落與民居文化的演化進行了研究,以肇慶為案例,從民居形態文化的強度格局、兼容關係和整合關係三個方面進行解析,提出了建立在“弱分異”基礎上的民居形態文化“核心- 邊緣”結構,歸納了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均衡並存現象,以及更深層次的民居形態要素的融合現象。構建了廣東省傳統村落與民居文化原型譜系,並以梅州為案例,探討了建築形式與文化形態之間的映射關係及其內在結構,論證了梅州傳統民居中的“同質異構”現象,揭示了靜態的民居形式背後隱藏的動態文化內涵。本項目研究有助於理解民居文化的交流規律,把握民居形態的差異格局,發掘地域性建築文化的特質和營建技術,從理論層面拓展深化民居建築學研究的視野、方法、技術,在實踐層面傳承優適營建技藝,保護村落和民居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