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影像和分子生物學的鼻咽癌個體化CTV研究

基於影像和分子生物學的鼻咽癌個體化CTV研究

《基於影像和分子生物學的鼻咽癌個體化CTV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孫穎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影像和分子生物學的鼻咽癌個體化CTV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孫穎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確保亞臨床病灶(CTV)充分又不盲目擴大是獲得鼻咽癌調強放射治療(IMRT)理想療效的前提。針對缺乏病理偱證醫學證據的缺陷,我們已經基於影像學摸清了鼻咽癌局部侵犯及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規律,可為個體化CTV的制定提供參考。本項目擬繼續針對現有CTV存在著經驗差異性和格式化這一科學問題,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利用MRI及SPECT乏氧顯像等現代影像學方法準確檢測GTV及內在乏氧區域範圍,參照鼻咽癌原發灶局部侵犯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規律,個體化地設定CTV。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驗證基於疾病規律的個體化CTV相對於經驗性/格式化CTV,能夠在不降低局部控制前提下,縮小照射範圍。同時,採用組織晶片同時檢測DNA-PKcs等多個放射敏感性指標,評價2組病例內在放射敏感性的可比性。綜合評價個體化CTV在物理劑量、臨床療效和生存質量等多方面的合理性,為進一步提高鼻咽癌IMRT療效,改善生存質量提供保障。

結題摘要

前期研究證實鼻咽癌原發灶以鼻咽腔為中心向外直接侵犯的幾率逐漸變小,可分為高、中、低危三個區域;頸部淋巴結轉移由Ⅱ區向Ⅲ、Ⅳ、Ⅴ區逐漸減少,Ⅰa及Ⅵ區從未發生。我們構想根據鼻咽癌局部侵犯和淋巴結轉移規律設定個體化的臨床靶區有可能在確保鼻咽癌患者疾病控制的同時減輕放射治療急性和遠期毒性反應,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本課題組:①前瞻性收集初診無轉移鼻咽癌患者106例隨機分為個體化臨床靶區組和傳統格式化/經驗性臨床靶區組,採用相同的劑量學限制參數進行調強放射治療計畫設計。劑量學對比研究結果顯示個體化臨床靶區在危及器官保護中具有優勢,同時明顯減少低劑量區的體積,有望減少第二原發腫瘤的發生。兩年隨訪結果顯示個體化臨床靶區組與傳統格式化/經驗性臨床靶區組具有相似的疾病控制,但是2~3級急性和遠期毒性反應減少。這是首次提出個體化臨床靶區的概念並通過臨床研究總結其治療結果和劑量學優勢,將作為其臨床套用及後續研究的基礎。②對另外15名接受調強放射治療的初診無轉移鼻咽癌患者,在每日常規擺位後、擺位糾正後(較位閾值2mm)及每周放射治療後行錐形束CT(CBCT)掃描,通過與計畫CT匹配獲取分次間及分次內擺位誤差。通過擺位誤差分析明確了CBCT有利於提高調強放射治療擺位準確性;推薦對在調強放射治療過程中不接受CBCT和嚴格採用CBCT糾正擺位誤差的患者分別採用5mm和3mm的計畫靶區(PTV)邊界,為臨床調強放射治療中PTV的設定提供了依據。③通過對不同勾畫方法的劑量體積參數對比,推薦了一套鼻咽癌調強放射治療危及器官(OARs)的勾畫指南,減小了不同單位及醫生主觀認知的差異,提高了OARs勾畫的一致性,為今後調強放射治療急性和遠期毒性反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礎。④回顧性比較了接受調強放射治療和二維放射治療的鼻咽癌患者放射性顳葉損傷(TLI)的發生率,我們發現調強放射治療顯著減少了T1-T3患者TLI發生率,但T4患者TLI發生率仍高。進一步劑量-體積分析發現D0.5cc(接受最高劑量的0.5ml體積的顳葉所接受的最小劑量)是放射性顳葉損傷的獨立預測因素,以D0.5cc=69Gy作為顳葉的限制劑量。該研究結果為鼻咽癌調強放射治療計畫最佳化提供了依據,以期提高腫瘤局部控制的同時減少放射性顳葉損傷的發生。以上研究均為臨床工作中提高鼻咽癌的局部區域控制率及降低放射治療急性和遠期毒性反應發生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