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仲景理論的現代心肺復甦創新技術》是2020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思森、郝義彬、李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仲景理論的現代心肺復甦創新技術
- 作者:張思森、郝義彬、李靜
- 出版時間:2020年
-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4572020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基於仲景理論的現代心肺復甦創新技術》共3篇。第一篇全面論述了心肺復甦的發展、概念、倫理依據等,列出新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第二篇將臨床常用、實用的急救技術進行系統講解,緊扣新國際指南,反映指南精髓,吸納研究進展,保持前沿性,為臨床實踐提供可供遵循的國際通行依據。《基於仲景理論的現代心肺復甦創新技術》大量引用新版《2015國際心肺復甦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新版《2016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讀者藉此可了解本領域的前沿熱點。第三篇深度解析腹部心肺復甦的解剖生理基礎及“腹泵”等參與復甦的“多泵”機制原理,著重詮釋了腹部提壓心肺復甦創新技術的臨床研究與轉化套用研究成果。系統歸結了腹部心肺復甦的試驗研究結果與臨床實踐案例,如作者將歷經數載創立的“腹部提壓”“腹主動脈反搏”“膈肌下抬擠”等10餘種經腹實施心肺復甦的方法,一次系統地呈現給讀者,彰顯了“腹部心肺復甦學”原始創新這一特色,深刻揭示了心肺復甦研究的現狀、技術及趨勢,從整合醫學的全新理念出發,揭示腹部心肺復甦的內在規律。《基於仲景理論的現代心肺復甦創新技術》內容翔實,科學性強,對於從事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醫界同仁具有重要的閱讀價值。
作者簡介
張思森,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中國名醫,教育部學位評審專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評審專家,享受特殊政府津貼專家,河南省及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任河南中醫藥大學心肺腦復甦研究中心主任、中原心肺腦復甦研究所所長,鄭州人民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人民醫院/第五臨床醫學院)副院長、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鄭州)副主任,中國臨床醫學與營養聯盟副主席。獲批中國研究型醫院傑出中青年人才,河南省急診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帶頭人、河南省衛生科技領軍人才,全國抗震救災醫藥衛生模範先進人物、全國突出貢獻科技工作者獎,中國心肺復甦十大新聞人物。擔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急症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常委,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甦學專委會副主委、河南省醫院協會心肺復甦分會主任委員等學術任職:作為訪問學者先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皇家全科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及日本東京大學等地進行學習深造。從事臨床工作30餘年,主要擅長於急危重症、多發傷休克、心肺腦復甦及消化道腫瘤等方面的臨床及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全軍“十二五”醫學科技心肺復甦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際重大合作項目、中國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惠民重點支持項目.河南省科技攻關重點項目、河南省高校重點科研項目、河南省衛生廳省部共建重點項目、鄭州市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重點項目、鄭州市博士創業基金項目等。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概論
第一章 心肺復甦總論
第一節 基於仲景理論的心肺復甦發展史
第二節 心肺復甦及相關概念
第三節 心肺復甦術
第二章 心肺復甦的倫理學問題
第三章 中國心肺復甦專家共識
第二篇 心肺復甦常用基本技能
第四章 基本生命支持
第一節 徒手心肺復甦
第二節 氣道異物梗阻的識別與處理
第三節 電除顫與自動體表除顫
第四節 常用開放氣道技術
第五章 新生兒及兒童心肺復甦
第一節 兒童的生理與病理
第二節 兒童心肺復甦
第三節 兒童氣道異物梗阻的處理
第三篇 腹部心肺復甦
第六章 腹部心肺復甦概念
第一節 腹部心肺復甦形成的原因
第二節 腹部心肺復甦形成的基礎
第三節 腹部心肺復甦形成的途徑
第四節 腹部心肺復甦形成的意義
第七章 腹部心肺復甦的範疇
第一節 腹部心肺復甦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腹部心肺復甦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腹部心肺復甦的具體特徵
第八章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的作用機制
第一節 胸腹肢“多泵”機制之源
第二節 腹部“心泵”機制學說
第三節 腹部“胸泵”機制學說
第四節 腹部“肺泵”機制學說
第五節 腹部“腹泵”機制學說
第九章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的臨床套用
第一節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的適應證
第二節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裝備及使用方法
第三節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臨床套用研究
第四節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的典型案例
第十章 腹部提壓心肺復甦與傳統心肺復甦
第一節 破解按壓/通氣比窘境之難
第二節 應對創傷引發心搏驟停之法
第三節 走出傳統心肺復甦誤區之路
第十一章 腹部心肺復甦專家共識
第一節 經膈肌下抬擠心肺復甦專家共識
第二節 2019創傷性休克急救復甦創新技術臨床套用專家共識
第三節 新冠肺炎相關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甦專家共識
附 錄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