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基於人力資本視角的浙江區域經濟差異統計研究》結合國內外區域經濟差異的相關研究成果,從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差異的關係出發,界定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建立了基於人力資本(包含教育和健康兩種人力資本形式)的經濟計量模型,檢驗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收斂性的影響。並以浙江省區域經濟為例,利用區域經濟差異的各種測度指標,對1990年以來浙江區域經濟差距的變動格局、變動特徵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描述了浙江區域經濟差距的現狀及趨勢;根據非參數核密度圖對區域經濟分布的演進特徵進行了描述,通過馬爾科夫的狀態轉移矩陣分析了區域經濟狀態的平穩性。通過對浙江區域經濟的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分析,考察了人力資本對浙江區域經濟、三大核心區域經濟收斂性的影響,發現人力資本積累既是區域經濟成長的重要源泉,也是影響區域經濟差異的重要因素。該書通過人力資源基礎、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能力、人力資本效率和人力資本發展潛力五項指標的關鍵要素,構建了區域人力資本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和分析浙江區域間人力資本水平及其差異性,為提高區域人力資本水平提供參考。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難點與創新點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 第三節 經濟成長對經濟收斂理論的解釋 第四節 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原因的爭論 第五節 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差異的解釋 第六節 文獻綜述小結 | 第三章 經濟成長模型及其收斂性研究 第一節 人力資本與經濟成長模型 第二節 經濟收斂模型 第三節 包含人力資本的經濟收斂模型 第四節 區域經濟收斂性檢驗方法 第五節 經濟成長模型及其收斂性研究小結 |
第四章 浙江區域經濟成長差異分析 第一節 區域經濟劃分與測算指標 第二節 區域經濟差異的測度指標 第三節 區域經濟差異的統計分析 第四節 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分解 第五節 區域經濟分布的演進特徵 第六節 浙江區域經濟成長差異分析小結 | 第五章 人力資本形成及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 人力資本的投資水平及特徵 第二節 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成長貢獻能力的測度 第三節 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收斂性的影響 第四節 人力資本形成及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小結 | 第六章 人力資本綜合評價研究 第一節 人力資本評價模型及指標體系 第二節 綜合評價方法 第三節 區域人力資本綜合評價分析 第四節 區域人力資本綜合水平差異的經濟效應 第五節 人力資本綜合評價研究小結 |
第七章 結論及政策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浙江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對策研究 第三節 不足之處與研究展望 | |
創作背景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發展。自1978年起實際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GDP)增長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也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提高,這些都是經濟長期增長帶來的直觀現象。200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6847,05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為2042美元,增長率為10.7%,位居世界第69位。同時也應注意到,在中國經濟整體高速增長的同時,各地區間的增長速度極不平衡,特別是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省份之間,地區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表現出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東部地區各省份的經濟成長速度很接近,都是高速增長,有收斂現象;中西部地區各省份的增長速度也很接近,但都是低速增長,也傾向於趨同。但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之間,卻沒有經濟成長的收斂。從經濟成長的源頭來看,不外是資本、勞動投人的增加以及技術的進步,而這其中又以人的因素最為重要,人的素質的提高才能不斷推動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產出的高速增長,才是經濟成長永不枯竭的動力。在經濟成長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也體現出對增長動力本質認識的深化,從早期的新古典模型強調資本、勞動和外生的技術進步,到近期的內生增長模型強調技術進步內生化、千中學、人力資本投資及外溢,無不反映出對人的因素的強調,人力資本也已成為新增長模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006年,浙江經濟成長13.6%,生產總值達到15649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4000美元。在浙江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地區經濟成長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006年,環杭州灣6城市實現生產總值10421億元,比1978年的86億元增加10335億元,占浙江GDP比重為66.4%;在長三角中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8.5%上升到2006年的21.8%,人均GDP達到44401元(折約5570美元),比1978年的443元增加33958元,是全國水平(約2000美元)的2.8倍、浙江平均水平(31684元)的1.4倍。在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地區發展的非協調性和非均衡性問題:浙西南5市(溫州、台州、金華、衢州、麗水)由於受歷史、自然條件等方面的限制,發展水平相對滯後。2006年該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為23226元,僅為環杭州灣地區水平的約50%。浙江25個欠發達縣級地區,有24個地區集中在浙西南,其中80%的縣人均GDP未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5城市所轄的38個市縣區中,僅溫州市區、台州市區以及列人全國百強縣的義烏、永康共4個地區人均GDP超過浙江平均水平。如何有效發揮發達地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提升整個浙西南的經濟實力,進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浙江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該書即是基於對該現象的研究成果的體現。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該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在相關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界定了該書所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並在新古典和新經濟成長理論的框架下對經濟成長和經濟收斂性進行了解釋,最後從國內外的文獻研究中概括了人力資本理論對區域經濟成長和區域經濟差異的解釋。
第二部分構建的理論模型奠定了該書實證分析的基礎和框架。從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出發,分析了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重要作用,然後介紹了各種經濟收斂模型的形式。在基本經濟收斂模型基礎上,介紹了包括人力資本的擴展Solow模型,即MRw模型,建立人力資本對經濟收斂的機制模型。針對目前多數研究中多採用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資本來代替人力資本形式的不足,該書建立了包含教育和健康兩種人力資本形式的經濟成長模型,並按照MRw模型的分析框架,建立了包含教育和健康兩種形式的人力資本的經濟收斂計量模型。
第三部分是對浙江區域經濟差異問題現狀的考察和分析。本部分使用區域經濟差異的各種測度指標,對浙江區域經濟差異的變動格局、變動特徵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說明區域經濟的差異狀況和變化趨勢。並用非參數核密度圖對區域經濟分布的演進特徵進行了描述,通過馬爾科夫的狀態轉移矩陣分析區域經濟狀態的平穩性。
第四部分利用浙江省區域數據資料,實證分析了人力資本的形成及人力資本對區域經濟收斂性的影響。首先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分析浙江省人力資本的形成、人力資本存量的規模及人力資本對浙江經濟成長的績效。然後利用第二部分建立的經濟計量模型對區域經濟收斂性進行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分析,並考察了人力資本對三大核心區內部收斂性的影響。
第五部分建立了評價區域人力資本水平的綜合指標體系,對浙江地市的人力資本水平進行了評價分析。本部分從人力資源基礎、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能力、人力資本效率和人力資本發展潛力5個方面,選取44個關鍵性評價指標,建立了區域人力資本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利用所建立的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浙江區域人力資本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最後分析了人力資本綜合水平的差異性對區域經濟和技術進步的影響。
第六部分總結了該書的主要研究結論並提出政策建議。針對研究結論為浙江地區經濟實現協調穩定發展提供人力資本支持的相關政策建議,最後預期了該研究的後續研究工作。
(1)浙江區域經濟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具體表現為:浙江地區間人均GDP的絕對差距水平在逐年擴大,杭州核心區(包括杭州、嘉興、湖州)、寧波核心區(包括寧波、紹興、舟山)和溫州核心區(包括溫州、台州、麗水、金華和衢州)三大核心區的絕對差距水平也在不斷擴大,且差距水平均呈現出加速擴大的趨勢;區域經濟的相對差異中,極值比率呈先擴大後縮小的特點,三大核心區域內部差異呈現先縮小後擴大的趨勢;地帶間的差距(三大核心區之間的差距)始終是影響總體差距的決定因素;各地區經濟成長整體上呈現出單峰、偏態的分布形態,且馬爾科夫鏈過程不存在平穩分布,故如果經濟體繼續按目前的發展模式運行,將難以實現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2)人力資本是影響浙江區域經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從1990—2005年,人力資本對浙江經濟產出的貢獻率達到31.76%。
(3)浙江區域經濟不存在絕對收斂的經濟特徵,但表現出顯著的條件收斂性特徵;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健康形式的人力資本積累均有利於提高區域經濟成長,且對區域經濟收斂性具有促進作用,這種效應在浙江區域經濟中已表現出顯著性效應,是影響區域經濟收斂的一個顯著因素;對三大核心區的俱樂部收斂性檢驗說明,三大核心區內部仍不存在絕對收斂趨勢,但包括人力資本的擴展Solow模型的檢驗結果卻均表現出顯著的地區俱樂部收斂性。因此,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及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對縮小地區經濟差距有重要意義。
(4)浙江人力資本水平在區域間表現為相對不平衡,區域間差異明顯。以人力資本綜合指數為聚類的根據變數,將浙江區域人力資本分為領先型、跟進型、追趕型和後進型4種類型,明顯地區別了不同區域的人力資本狀況。區域人力資本綜合水平的差異性對區域經濟和技術進步均有顯著的影響。
研究方法
對區域經濟的研究涉及多學科交叉的問題,這使得該書可以直接引用或借鑑相關學科相對成熟的研究方法。
該書對人力資本在浙江區域經濟差異中的影響進行分析,這就首先需要用合理的經濟理論來描述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並解釋人力資本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使用規範的分析方法在理論上通過建立合理的經濟模型,證明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中表現出的明顯作用,然後根據理論模型來建立實證分析的計量模型。該書在第二章中用盧卡斯的人力資本理論解釋了人力資本在經濟成長中的作用,運用簡單的Solow模型和擴展Solow模型分析地區經濟成長的收斂性,然後從實證分析的需要和國民經濟核算的角度來選擇合理的指標,從變數之間的相關性及變化趨勢來解釋模型結果,做到了規範分析與實證分析的統一。
該書第三章在分析浙江地區經濟差異的演變過程中,通過一些靜態指標,如通過截面數據來計算的相對差異指標和絕對差異指標、基尼係數等來計算各年份地區間人均GDP的差異程度;通過非參數方法和馬爾科夫鏈分析法,對地區經濟分布演進的特徵進行描述,是屬於動態分析過程。
比較分析法在該書中多處出現,如在比較浙江地區間經濟差異過程中,對地區間差異程度的比較;將浙江11地市分為三大核心區,對地區間和核心區內收斂性的比較分析;對各地區人力資本進行評價過程中,對各地區人力資本水平高低的比較等,均大量地運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而對難以測量和準確度量的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採用了綜合評價法的思想。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董亞娟,女,1978年1月生,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在武漢大學獲理學碩士學位,浙江工商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天津財經大學統計學專業博士後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為:巨觀經濟統計方法。主持的代表性課題有: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外生衝擊驅動巨觀經濟波動效應研究:理論模型、數量測度和福利成本分析”;浙江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巨觀經濟波動研究——基於中國本土化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第55批中國博士後基金“中國經濟波動:衝擊效應與政策選擇”;浙江省教育廳基金“中國巨觀經濟波動的數量分析——基於動態隨機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等。在《商業經濟與管理》《統計與管理》《數理統計與管理》《當代財經》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其中兩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轉摘。研究成果曾獲浙江省商業經濟學會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