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不同狀態的針刺效應與安慰劑效應網路研究

基於不同狀態的針刺效應與安慰劑效應網路研究

《基於不同狀態的針刺效應與安慰劑效應網路研究》是依託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由劉繼欣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於不同狀態的針刺效應與安慰劑效應網路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繼欣
  • 依託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針刺治療效應是否等同於針刺安慰劑效應是阻礙針灸進一步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原因,合理區分針刺的安慰劑效應和穴位的特異性效應是科學闡釋針刺治療機理的重要方向。本課題將以實驗設計為切入點,將整個針刺過程逐段分解為四個連續的階段:a.針刺前靜息階段、b.安慰劑效應產生階段、c.安慰劑和針刺效應同時存在階段、d.針刺後靜息階段。通過數據處理與分析,探索針刺效應與針刺安慰劑效應大腦功能網路的差異,深入分析二者對應大腦不同的調控渠道,最後由針刺不同階段大腦功能網路特徵,構建針刺效應網路演化模型,揭示大腦對針刺信號協同加工機制的作用規律。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為無侵入、無創傷地觀察人腦高級功能與結構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得針刺效應的中樞調節理論不斷完善與發展。當前國內外針刺研究主要集中於考察針刺效應是否等同於安慰劑效應,並由此推斷針刺是否存在穴位特異性。在本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將數千年的經絡腧穴理論與人腦神經影像研究相結合,從實驗設計範式入手,討論針刺過程中大腦信號的持續性現象,並經過信號分析指出尖銳痛對統計結果的假陽性影響,這將為針刺效應是否等同於安慰劑效應這一問題的探討提供新的視角和分析方法。更進一步,團隊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等適應針刺治療的疾病為模型,考察患者中樞結構-功能異常,探索針刺過程中的中樞回響模式,並構建針刺調節作用下大腦結構-功能變化與臨床症狀改善狀況的關聯模型,從而為針刺臨床療效提供影像學評價。一方面,我們的研究建立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偏頭痛大腦功能-結構損傷模型,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偏頭痛疾病影像學診斷標準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推動了這些疾病神經機制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們結合針刺治療改善偏頭痛臨床頭痛參數的狀況,探尋針刺是否調控以及如何調控腦靶點來起作用,這為針刺療法的套用及推廣提供了科學客觀的證據。在本青年基金項目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共發表國際期刊SCI檢索論文18篇,其中項目負責人發表第一作者SCI檢索論文5篇,通信作者SCI檢索論文3篇。我們的相關研究成果被國際著名研究團隊和學者多次引用和跟進。例如,義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學神經科學學院院長發表綜述文章指出,本研究較早地將靜息態大腦功能分析引入到偏頭痛的研究領域中;國際著名雜誌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IF 16.10)中Review文章(Trends Cogn Sci, 2013, 17(12):606-15)引用了我們研究中大腦靜息-任務異常信號互動的研究模式,並正性評價了我們研究思路的科學性和新穎性。另外,偏頭痛患者大腦白質結構損傷的研究成果被作為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會刊Cephalalgia上的封面文章進行發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