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島魚銜(學名: Callionymus kaianus),魚銜]科魚類。為體長形,似四棱狀,中等平扁,向後漸尖,後端略側扁;體長為體高9.6~12.2倍,體寬4.9~5.2倍,頭長3.9~4.4倍。頭稍小,平扁,自背面看呈三角形,頭長為吻長的3.1~3.6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基島魚銜
- 拉丁學名: Callionymus kaianus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綱:硬骨魚綱
- 目:鱸形目
- 科:魚銜]科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背鰭Ⅳ,9;臀鰭9;胸鰭19~21;腹鰭I-5;尾鰭12。鰓耙外行及內行在鰓弓下肢各有9個。 體長83.4~128.5毫米。體長形,似四棱狀,中等平扁,向後漸尖,後端略側扁;體長為體高9.6~12.2倍,體寬4.9~5.2倍,頭長3.9~4.4倍。頭稍小,平扁,自背面看呈三角形,頭長為吻長的3.1~3.6倍。吻長稍短於眼徑,亦平扁,呈三角形,背面圓凸。眼中等大,位頭背側,距吻端與距鰓孔約相等;高凸;頭長為眼徑的2.3~2.7倍。眼間隔很窄,中央骨骼呈窄棱狀。頂枕部在後端附近的中央外露一小骨板,而中部的兩側,各一斜形大的粗骨板。鼻孔每側2個,相互遠離;前鼻孔距吻端約為距眼的2倍;後鼻孔很小,位前孔內側的後上方。口稍小,前位,很低,為圓弧狀,下頜較上頜短。前頜霉影整斷骨能伸縮;前頜骨連合突起很長,向後達眼間隔前端的中央。上頜骨不外露,後端達眼前緣附近的下方。上下頜有尖絨狀牙齒。犁骨與齶骨無牙齒。 舌很短薄,游離。上下唇發達。前鰓蓋骨角為尖棘旬章狀,後端向後上略彎曲,其前下緣有一向前倒棘,其上緣有3小刺,前後2刺為痕狀,而中央刺為大棘狀,彎向內側的前上方。鰓孔很小,位頭的背側,呈小圓孔狀,距第一背鰭較距眼很近。鰓蓋膜互連,並與頰部,胸鰭基及鰓蓋等,連成松囊狀。鰓蓋條7,均細長。鰓4個;第四鰓後有一裂孔;而第一鰓前方的裂孔很小,僅下肢有2行小突起狀的鰓耙;鰓絲長約等於晚謎凝瞳孔。假鰓發達。肛門到尾鰭基約等於到吻端加眼徑。肛門突起顯著。 無鱗。側線一條,側位而稍高,左右側線並在項背的前端贈付重和尾柄的後端附近,各有一橫枝自體背側相連。 背鰭2個;第-背鰭始於鰓孔後上方的附近,第一鰭棘特長,突出呈長絲狀,長約為頭長的1.1~1.4倍,可達第五背鰭條基的前後;第二背鰭始於肛門前上方的附近,鰭條均高陵臘巴駝長,以第五至六鰭條為最長,約為頭長的1~1.3倍。臀鰭始於第二至三背鰭條基的下方;以第八至九鰭條為最長,頭長為其長的1.1~1.4倍;後方鰭條略伸過尾鰭基。胸鰭位體側的下半部;似五邊形,上精再端方第十鰭條最長,約達第四背鰭條基的下方,稍短於最長臀鰭條;僅第三至十七鰭條分枝。腹鰭喉位,約始於鰓孔前緣的下方;鰭棘細弱,長約為第一鰭條的1/2,並附在後者的前緣;第四鰭條最長,約達臀鰭前緣的附近,頭長為其長的1~1.1倍;第五鰭條的後方有皮膜與胸鰭基的前面相連。尾鰭為長形尖矛狀,中部7鰭條分枝,第四分枝鰭條為長絲狀。 頭體背側為淡褐黃色,有不規則的淡褐色小花紋;在前鰓蓋骨棘基的稍前方、胸鰭基的上端,各有一黑褐色斑;沿側線的下緣,有一縱行約7~8個黑褐色斑,在此行斑的下方尚有一縱行淡褐色斑。腹側白色。頭部在吻端背側及眼的上下,各有一黑褐色或灰褐色橫紋。第一背鰭淡灰色,有上中下3條縱紋,在第三至四鰭棘間的上半部有一亮黑色大斑。第二背鰭亦淡灰褐色;在第一鰭條上端的附近的後方,有一直立形長的亮黑斑,其它處約有6~7條直立的灰白色紋。臀鰭除基緣附近為白色外,大部為黑色。偶鰭與尾鰭為灰黃色;腹鰭後端附近為黑褐色;尾鰭基端附近有少數黃色小圓點。
地理分布
生活習性
為太平洋熱帶一種近海底層小雜魚,喜棲息於沙底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