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同池塘養魚相結合的一種生產方法。例如桑基魚塘,是在池埂或魚塘附近種植桑樹,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飼料和肥料,以塘泥作桑樹肥料的生產結構,相互利用,相互促進,達到魚蠶兼收的效果。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的一種良好生產方式,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生產力,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發展多種經營,增加收益。我國珠江三角洲、長江中下游地區採用較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塘模式
- 外文名:Farm land and fishpond mode
- 組成:基面子系統、魚塘子系統
- 模式:種養殖相結合
特點,現狀、問題及解決措施,模式,
特點
基塘系統由基面子系統和魚塘子系統構成,一般基面上種植植物(初級生產者),池塘中養魚,基面上作物作為飼料養魚,從而形成一種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基塘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基面種植的作物消耗的地力由塘泥補充,魚類消耗魚塘中的養分和飼料,由基面作物和土壤沖刷後入塘中補充有機質和營養元素。基塘系統的層次多,食物鏈複雜,因此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產力高。在物質循環方面,陸生子系統和水生子系統對水分、養分可以相互利用,形成封閉式的重複利用,流失率較低,產品率較高,有機物和養分歸還量極低。
基塘系統的魚塘在系統中起重要作用,它是利用陸地低洼的地形進行水產養殖,一般水深2~3m,它既能養魚,其塘泥又起到對基面土壤增加肥料和保持基面高程的作用。由於魚塘的水體較小,具有相對封閉的水體和相對靜止的水動力條件,給水和排水量一般遠遠小於其蓄水量,水流速度極小,水的交替和更新極其緩慢,淺水層為富氧和溶氧層,而深層水則處於厭氧還原狀態等水體特點。因此基塘系統中的魚塘易受外界條件變化的影響。
現狀、問題及解決措施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結構的改變,基塘系統這一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在可持續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
(1)基塘區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基塘比例失調 在經濟槓桿的作用下,基塘類型增多,基面種植結構發生變化,種植莢型I=1趨多樣化,由原禾早一明桑基向蔗基、果基、花基、菜基、草基、雜基等多樣化發展,物流中增加了豬、鴨、雞等畜禽養殖環節,增加了系統中物質循環的複雜性。基塘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基塘用地不斷增加,建設用地擴大,耕地銳減。
(2)魚塘中養殖品種、方法的多樣化及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基塘系統水產養殖品種出現多樣化,在傳統的四大家魚——鰱、鯉、鱅、鯇的基礎上增加了鰻魚、加州鱸、甲魚等優質高產的品種,養殖方法也採用人工繁殖種苗放流,混養、輪養及網箱養殖等科學方法,這種高密度的養殖方式,如果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力及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就可能對水體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
(3)基塘區經濟高速發展產生的問題基塘區主要位於經濟較為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基塘區內的經濟發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造成勞動力、資源、資金和技術也以社會經濟效益為目的,在各產業部門和地區之間不斷地流動和重新組合,帶來了產業結構的深刻變化,由於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工業等其他行業,一方面基塘區農業勞動力的減少客觀上對基塘系統的科學管理不利;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而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卻沒有完善配套,這些都對基塘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帶來影響。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基塘區內鄉鎮企業密集,排放的工業廢水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與基塘相連線的河流,對基塘農業生態系統有較大的影響。
要促進基塘模式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努力:
①強基塘區土地利用方式的管理,合理調整基塘比;
②治理基塘生態環境,減少內源性污染;
③推廣科學技術,增大農業投入;
④整治周邊環境,控制基塘區的環境污染。
模式
基塘模式基本上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桑、蔗、果、蕉基魚塘模式,另一種是畜禽糞基魚塘模式。後一種模式更常見於珠江三角洲,在通水、電、路的前提下,將低產田方格化、標準化、規範化,以基面養雞、豬,水邊養鴨、鵝,水中養魚的模式進行魚、畜、禽綜合養殖,同時利用不同魚類對食物、水溫的不同要求與習性進行混合放養,鰱、草、鯉、鱅魚,在水錶層、中層、底層依次分布,各得其所,充分利用了塘內水體的空間。桑、蔗、果、蕉基塘系統,就是利用易澇低洼地,挖塘築基,用地面積和基塘比例要根據各地條件而定。一般情況下,基塘面積比例為3:7或4:6,每個塘的面積6~10畝,水深2~2.5米,基塘結合,多層次立體種養,農、牧、魚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