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對鉻酸鹽所致遺傳損傷的機制研究

《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對鉻酸鹽所致遺傳損傷的機制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賈光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對鉻酸鹽所致遺傳損傷的機制研究
  • 項目負責人:賈光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基因環境互動作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環境有害因素健康危險度評價的精確性,在揭示環境有害因素致病規律及機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鉻及其化合物是我國重點控制的一類污染物,也是典型的職業有害因素。本項目擬通過建立鉻酸鹽職業接觸者佇列,同時選取一定的對照人群,進行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通過環境監測、生物監測及問卷調查,對以鉻酸鹽為主的環境有害因素暴露進行系統評價,選擇氧化應激及DNA損傷與修復等早期毒作用通路上有意義的基因多態位點及單體型進行分析,採用Logistic回歸分析、叉生分析、多因子降維法及貝葉斯廣義線性模型等統計方法,探討基因環境互動作用,並利用隨訪數據對其進行驗證,不斷調整暴露分值與遺傳危險分值的計算策略,闡明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在鉻酸鹽所致遺傳損傷中的機制及意義,促進職業致癌物致癌機制的研究,也有利於公共衛生政策制定過程中,對群體及易感個體的統籌兼顧,提高衛生防治效率。

結題摘要

六價鉻酸鹽作為典型的環境和職業致癌物,廣泛威脅著職業人群及普通居民的健康,先後被納入國家《優先控制化學品名錄》和《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名錄》。然而當前尚缺乏針對性的生物監測指標,不利於鉻酸鹽接觸人群健康風險評估和管理。本研究依託我國北方三家鉻酸鹽生產及套用企業,通過每年調查,建立了鉻酸鹽職業接觸人群佇列(The occupational chromate exposure dynamic cohort of China, OCEDCC)。通過文獻複習和文獻計量學分析,在探討了職業健康監護實踐中的倫理問題基礎上,通過定點和個體採樣,我們開展了鉻酸鹽職業環境暴露評價和生物暴露評價,探討了外周血多種金屬元素之間的互動作用對機體遺傳損傷的影響;通過微核率(micronucleus frequency rate, MNF)、微核細胞率(micronucleus cell, MNC)、尿8-OHdG和外周血線粒體DNA拷貝數(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 mtCN)等不同指標,從多層次、多水平綜合評價了鉻酸鹽所致的遺傳損傷類型;結合鉻酸鹽毒作用通路,採用基質支持的雷射釋放/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和MassARRAY® Typer 4.0.2技術,對鉻酸鹽毒性機制相關的氧化還原、遺傳損傷修復和細胞周期調控等毒性通路中的23個基因54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點進行了分析,研究了基因-環境互動作用在鉻酸鹽所致遺傳損傷中的意義。研究結果發現:①所調查的3家企業,車間空氣中鉻(Air chromium, A-Cr)濃度均小於50μg/m3,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GBZ 2-2002)作業場所接觸限值,但A-Cr平均濃度仍顯著高於美國政府工業衛生家協會規定的2.0μg/m3(2018);②鉻酸鹽職業接觸可以引起人群外周全血鉻(whole blood chromium, WB-Cr)顯著升高,WB-Cr濃度幾何均數±標準差為6.06±12.93μg/L,顯著高於對照組1.43±2.11μg/L。③鉻酸鹽長期接觸的職業人群,機體內血清急性炎症蛋白hs-CRP含量呈減少的趨勢,機體可能通過hs-CRP代償性激活補體C1q,啟動免疫炎症反應,以應對鉻酸鹽進入機體產生的毒性反應。同時觀察到,隨著WB-Cr濃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