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生藝術史: 18至19世紀藝術

培生藝術史: 18至19世紀藝術

《培生藝術史: 18至19世紀藝術》是2018年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 大衛•G.威爾金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培生藝術史: 18至19世紀藝術
  • 作者:[美] 大衛•G.威爾金斯
  • 出版社:重慶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56891041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6世紀,頻繁的海上貿易、全新的航海探索以及地圖繪製的熱情都在不斷地增強各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這一時期,歐洲重要的宗教事件就是宗教改革。由此帶來的是藝術風格和題材的多樣性。本書分為兩個章,首先著重講解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藝術、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肖像畫、德國版畫的代表:丟勒、羅馬的新聖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天頂畫、拉斐爾的簽字廳、文藝復興盛期的威尼斯繪畫、希羅尼穆斯· 博斯, 《人間樂園》三聯畫、緹香、矯飾主義藝術、早期歐洲風景畫、日本的禪宗藝術。眾多歐洲17世紀藝術的多元化可能與歷史發展有關,因為,在這個世紀中,許多現今的國家身份認同在那時被統一,歐洲版圖假定的地區劃分與當代相似。新生的,或者新近壯大的國家實體已對藝術發展有了深遠影響。針對這一時期,本書重點介紹17世紀的日本建築風格、卡拉瓦喬及其影響、巴洛克風俗畫、魯本斯、貝尼尼、荷蘭巴洛克群像、印度莫臥兒王朝藝術: 泰姬陵、巴洛克建築: 弗朗西斯科· 博羅米尼、西班牙繪畫: 迭戈· 委拉斯開茲、巴洛克古典主義: 尼古拉· 普桑、倫勃朗: 晚期作品等內容。

圖書目錄

1.16 世紀的藝術16 世紀藝術導論 / 2
歷史 / 4
知識與科學的發展 / 9
16 世紀的宗教改革與藝術 / 11
16 世紀的藝術家 / 19
相關知識點 / 25
相關主題 / 27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雕塑:米開朗基羅 / 32
相關技術 / 35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肖像畫 / 37
德國版畫:阿爾布雷特·丟勒 / 42
相關技術 / 45
羅馬的新聖彼得大教堂 / 49
米開朗基羅,西斯廷教堂天頂畫 / 56
藝術的過去/ 藝術的現在 / 62
拉斐爾,簽字廳 / 63
文藝復興盛期的威尼斯繪畫 / 68
希羅尼穆斯·博斯,《人間樂園》三聯畫 / 72
德國繪畫: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
伊森海姆祭壇畫 / 78
提香的祭壇畫 / 84
相關技術 / 89
米開朗基羅晚期的藝術與矯飾主義的發展 / 94
早期的歐洲風景畫 / 99
16 世紀繪畫 / 102
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藝術 / 106
委羅內塞與反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 113
日本的禪宗藝術 / 118
2.17 世紀的藝術
17 世紀藝術導論 / 124
歷史 / 127
知識分子和科學活動 / 130
17 世紀的歐洲藝術風格 / 132
17 世紀的歐洲藝術 / 133
17 世紀的歐洲藝術家 / 138
相關知識點 / 143
相關主題 / 145
17 世紀的日本建築風格 / 151
卡拉瓦喬及其影響 / 157
巴洛克風俗畫 / 162
彼得·保羅·魯本斯 / 167
貝尼尼在聖彼得教堂的作品 / 172
尼德蘭巴洛克群像 / 176
印度莫臥兒王朝藝術:泰姬陵 / 181
巴洛克建築:弗朗西斯科·波洛米尼 / 186
貝尼尼,《聖特雷莎的沉迷》  / 190
相關技術 / 193
相關技術 / 196
西班牙繪畫:迭戈·委拉斯開茲 / 200
巴洛克古典主義:尼古拉·普桑 / 204
倫勃朗:晚期作品 / 208
荷蘭靜物畫 / 211
凡爾賽宮 / 216
日本屏風畫和建築 / 219
歐洲風景畫 / 223
人名索引 / 227
辭彙表 / 241
參考文獻 / 247
圖片著作權聲明 / 251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大衛·G.威爾金斯
(David G. Wilkins)
美國匹茲堡大學建築與藝術史系主任和榮譽教授。著有《多納泰羅》(與邦尼·本內特合著)、《瑪索·迪·巴柯:14世紀早期佛羅倫斯藝術家》、《巴奇圖鑑:前倫勃朗時期的蝕版師》(與卡倫·阿爾比特曼合著)、《迪凱納俱樂部的歷史》(與馬克·布朗、盧·唐納利合著)、《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贊助人研究》(與瑞貝卡·威爾金斯合編)、《chao yue伊莎貝拉: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世俗女性贊助人》(與謝爾麗·瑞斯合著),承擔《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史:繪畫、雕塑和建築》第4版和第5版的審校工作,以及《科林斯藝術大全》的編輯工作;2005年獲得美國大學藝術學會(CAA)頒發的國家卓越藝術史教學大獎。
伯納德·舒爾茨
(Bernard Schultz)
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藝術史系主任、創意藝術學院院長、西維吉尼亞大學藝術博物館教育與外事辦主任,主要致力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藝術理論、藝術史研究。著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解剖》等。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及藝術史教學研究。
凱瑟琳·M.林嘉琳
(Katheryn M. Linduff)
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與人類學系教授。主要講授中國、中亞、東南亞考古和青銅藝術。1967年獲富布賴特獎學金,並前往台灣故宮博物院和台灣地區研究院學習。她致力於藝術史研究與野外聯合考古工作,長期關注亞洲內陸邊疆的史前時代、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的研究,近期研究歐亞大草原史前晚期的社會複雜性問題。著有《商周銅器的傳統、發展階段與風格》、《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西周文明》(與許倬雲合著)等。
翻譯
陸 豪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學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2014年獲得特拉美國藝術基金會(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 Art)博士獎學金。主攻藝術機制、現代藝術史、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等研究方向。
審校
張 堅
著名藝術史學者,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現為中國美術學院西方藝術史教授、博士生導師、圖書館館長,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系訪問研究員(Visiting Fellow)。長期致力於西方現代美術史、西方近現代藝術史和批評理論、20世紀中國現當代美術創作思潮等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