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語文新課程標準必讀

培根隨筆/語文新課程標準必讀

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的《培根隨筆(導讀版)》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上的一塊絕世瑰寶,該書歷經四百年而不朽,體現了作者對人世生活的透徹理解,給諸多後人及學者以人生啟示。作者用其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人生獨到的見解把原本枯燥的理論寫得生動有趣,使讀者讀起來覺得引人人勝。 《培根隨筆(導讀版)》體現出了作者對人生的通透洞察,實現了作者的現實主義與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價值觀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體現。曾有媒體評論《培根隨筆》屬於為數不多的應當咀嚼消化的書。你很難見到在這么小的一個盤子裡盛這么多的肉,而且烹製得如此色、香、味俱全。 《培根隨筆(導讀版)》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如《論讀書》《論美》等,《培根隨筆》以一種優美與莊嚴的韻律,以過人智慧的論述,給讀者以深刻的思想內涵而被廣為流傳。 正如美國著名作家房龍所說:“弗蘭西斯·培根的隨筆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塵世中的智慧,它讓我們變得充滿理性並世事洞明。”這就是《培根隨筆》,由一位創立了科學歸納法,鼓勵人們以科學的方法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對人類的思想產生深遠影響的哲人所著的創世奇書。它帶給你智慧,帶領你追尋生命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培根隨筆/語文新課程標準必讀
  • 出版社: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 頁數:155頁
  • 開本:16
  • 作者:弗蘭西斯·培根 安沁園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四百年的時間裡,弗蘭西斯·培根編著的《培根隨筆(導讀版)》一直被奉為經典而供不應求。這位偉人在他的隨筆中談及的事物寬泛而極具權威性,大到王侯將相,小到市井小民。書中的內容幾乎將雙足踏向了每個人的生命和生活。培根引經據典並結合了自己的認知、經驗。在書中為世人做出引導,為世事做出詮釋。為每位讀者打開了一扇風景秀麗的心靈之窗。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弗蘭西斯·培根 編者:安沁園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而且在自然科學領域裡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一生著述頗豐,主要作品有《培根隨筆集》、《偉大的復興》、《政治和倫理論文集》、《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亨利七世史》等。

圖書目錄

書路領航
論真理(精讀)
論死亡
論宗教信仰
論復仇
論逆境(精讀)
論韜晦
論家庭(精讀)
論婚姻
論嫉妒(精讀)
論愛情(精讀)
論權位
論勇敢
論善良(精讀)
論貴族
論叛亂(精讀)
論無神論
論迷信
論旅行(精讀)
論帝王
論忠告
論時機(精讀)
論狡猾
論自私(精讀)
論革新(精讀)
論迅速
論小聰明
論友誼
論消費(精讀)
論強國之道
論養生之道(精讀)
論猜疑
論言談(精讀)
論殖民事業
論財富
論預言
論野心(精讀)
論宮廷化裝舞會
論天性
論習慣
論幸運
論貸款
論青年與老年
論美
論殘疾人
論建築
論園藝
論談判
論仆侍
論律師
論讀書(精讀)
論黨派
論禮貌(精讀)
論稱讚
論虛榮(精讀)
論榮譽
論法律
論憤怒(精讀)
論變遷
弗蘭西斯·培根年譜

文摘

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宗教信仰是統一的,那么人類將是幸福的。
對於異教徒來說,他們似乎從來不曾為信仰和見解的不同而陷於紛爭。也許是因為他們的宗教雖有典儀卻缺乏理論吧。只要想想他們的教長都是浪漫的詩人,你就可以理解他們的宗教到底是什麼了。但是我們的上帝卻是一位“忌妒”之神,因此他既不允許有不純的信念,也不允許奉祀異教的神靈。但是,究竟如何才能使信仰保持一致,這個問題值得深究一下。
保持信仰一致的意義有兩方面,一是與教會內部的人有關,一是與教會外部的人有關。對前者來說,異教與其信徒是玷污聖靈的,是一切道德敗壞中的最惡者。正如由人體傷口進入的異物導致腐爛一樣,精神上的腐敗也會由此而來。
所以,散布對於信仰的各種不同見解,更能導致宗教的分裂。這猶如有人呼喚——看哪,基督正在曠野之中!而另一些人也在呼喚——看哪,基督正在聖壇之上!那么讓我們究竟追隨誰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好的辦法恐怕只有一個,這就是基督自身說過的那句名言:“你們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
聖保羅(他的使命是要感召那些無信仰者)曾說:“如果一個異教徒聽到你們這些各說各話的教義,他恐怕只會認為這裡有一群瘋子。”對於本來就無信仰的無神論者,看到宗教之中的這種矛盾衝突,更會使他們遠離聖殿,而高踞於“褻瀆者”的座位之上了。
從前有一位幽默家虛擬了一套叢書,其中有一本叫“異端教派的摩爾舞”。也許有讀者會認為,在談論如此重大問題時援引此例未免不恭。然而它所嘲弄的卻正是異端攻訐者的可笑嘴臉。
信仰的一致會給教徒帶來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樹立信仰,和平培養博愛。這樣,以前浪費於寫爭論文章的精力,現在就可以轉移到寫信仰和誠實懺悔的論文上了。
至於如何使信仰一致,這也很重要。有兩種極端的看法。對某些激烈分子而言,所有的調和與妥協都是可憎的。正如《舊約》中所說:“和平不和平與你何乾?使者你轉回身去吧!”這一派人是只要宗派不要和平的。與此相反的做法是,有些教派一味追求妥協折中,甚至不顧信仰的基本原則。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都是應當避免的。協調信仰的最好原則就是:
——“凡是不幫助我們的,就是反對我們。”(凡不是我們朋友的,就是我們的敵人。)
——“凡是不反對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凡不是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
換句話說,只要在信仰的大前提上沒有分歧,那些觀點、教義和解釋上的差別,就可以求大同存小異,而不應為之煽動分裂。
在這裡我還略有一點小小的見解。
大家應注意,使宗教信仰分裂的原因,往往是兩種性質的爭論。
一種是所爭論的論點本來分歧不大,只是由於爭論的態度激發了仇恨。聖奧古斯丁曾這樣說過:“基督的服裝是天衣無縫的,但是教會的衣服卻有許多種顏色。”因此他又說:“可以讓衣袍有多種色彩,但是卻不能將它撕裂。”這就是說,和諧統一與專制劃一併非一回事。
另一種爭論本來是關於本質問題的,但愈爭到後來,卻愈陷於詭辯。一個有學識的人,時常會遇到一些無知淺學之輩提出某種表面的異議。他理解他們,因為他們的意思在實質上和他並無分歧,雖然他們由於誤解和淺見而在攻訐他。人對人尚能如此,那么全知全能的上帝,難道還不能超越世俗教徒那些表面的紛爭,而洞悉他們信仰的實質嗎?所以對此類爭論,聖保羅曾這樣警告我們:
“不要濫用新奇的名詞,製造似是而非的新學問。”
但事實卻是,某些人專喜歡那些新鮮的名詞術語,不是讓意義支配詞藻,而是讓詞藻支配意義。
信仰的一致,還有兩種虛假的情況。
一種是以盲從的愚昧為基礎,比如在黑暗之中,所有的貓看起來都是灰色的。
另一種是全盤吸收本質上互相矛盾的一切觀念和理論。結果將真理與謬誤攪在一起,就像聽任銅像的盔甲上沾滿污泥一樣。
我們要注意真正的信仰一致,應當有利於鞏固人類之間的博愛和社會的組織。基督徒手中握著兩柄劍——一柄用於靈魂問題,一柄用於塵世問題。這兩柄劍應該各有其用。但是,千萬不要操起那另一把劍——這就是穆罕默德的劍。我講話的意思,就是絕不能以武力、流血和屠殺來強制地推行一種信仰。當然,這並不包括諸如用宗教信仰煽動武裝叛亂那樣的情況。
若試圖以武力統一信仰,那是違背天意的,這是用上帝的一種訓諭去否定另一種訓諭。要知道,上帝認為人類不僅是基督徒,而且首先應該是人。所以當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看到阿伽門農王用親生女兒向女神獻祭時,他嘆息說:
“宗教信仰競能使人犯下如此的罪惡!”
但如果他能看到法蘭西1572年8月23日巴托羅繆節之夜的異教徒大屠殺,以及1605年11月5日信徒福克斯謀殺英王和議員的陰謀,他就會更有理由發出這種感嘆,並且更堅決地反對宗教和主張無神論了!
所以塵世之劍,最好不要為宗教信仰問題而揮舞!而如果把宗教之劍交給庸眾去操持,就更荒謬可怕了!這種做法只有魔鬼和那些“再受洗派”的狂熱迷信分子才會採用。
魔鬼說:“我要升臨天堂與上帝並駕齊驅。”這固然是肆無忌憚的瀆神言論,但是,如果讓上帝化為人身,並讓他說“我將降臨人間與魔鬼一樣恐怖”,那不是更肆無忌憚的瀆神之舉嗎?!但是,如果以宗教的名義謀殺君王、屠宰人民,顛覆國家和政府,把聖靈的徽識由鴿子變成兀鷹和烏鴉,把普渡眾生的慈航變做兇殘的海盜之船,其所作所為不正是這種瀆神之舉嗎?
因此,對於一切以宗教和信仰名義進行煽動的暴力行為,以及一切為這種行為辯護的邪說,君王們都應當用他們的法律和劍,學者們也都應當以他們的筆——猶如天使揮動奪魂的金杖,最無情地將其投畀豺虎,投諸地獄!在一切關於宗教的理論中,最高明者無過於使徒聖雅各的這句話:
“憤怒的情感並不能體現上帝的正義!”
還有一位古代神學家也說過同樣坦率的話:
“凡施壓強制別人信仰的人,肯定具有本身的目的和私利!”
這些話實在意味深長,引入深思呵!
P9-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