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人生論》是2008年4月1日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培根,譯者劉燁。本書萃取了培根一生著述的精華,內容包括培根對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以及與自然等各方面關係的看法。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與《蒙田隨筆集》、《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
本書從“論真理”、“論死亡”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熱情於哲學的培根。從“論權位”、“論友情”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從“論逆境”、“論殘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個自強不息的培根,從“論狡猾”、“論言談”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古往今來,關於人生、關於生命,有許多著名的論斷。而培根關於人生的論述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最為深遠。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培根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又是組織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所以儘管他的哲學有許多地方欠圓滿,但他仍舊占據永久不倒的重要地位。
作者簡介
在才總是孤獨的,天才的感情總是充滿智慧的,尼采的感悟時態充滿了痛苦的體驗,但正如浩瀚宇宙飛逝的流星一樣,從他的著作中,讓我們在黑暗的天空看到了生命的光芒,他的感悟可以經我們現代人提供探索人生,探索生命的智慧和勇氣。
圖書目錄
論真理
論死亡
論報復
論逆境
論掩飾
論親情
論婚姻與獨身
論嫉妒
論愛情
論權位
論勇敢
論仁慈
論貴族
論反叛
論無神
論迷信
論旅行
論進言
論時機
論狡猾
論自私
論革新
論小聰明
論?情
論消費
論養生
論猜疑
論言談
論讀書
〔英〕培根
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才幹。懂得事務因果的人是幸運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處理個別性的事物,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學識方能辦到。
讀書太慢會弛惰,為裝演而讀書是欺人,只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性,而經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挑剔辯駁去讀書是無聊的。但也不可過於迷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覆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應限於不太重要的議論和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敏,寫作則能使人精確。
因此,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須很狡黠,才能掩飾無知。如果一個人懶於動筆,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要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背,射箭可以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形上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案例,如此等等。這種種心靈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治療。
論革新
〔英〕培根
初生的嬰兒總是不美的,革新中的事物也是如此。因為革新正是時間所孕育的嬰兒。
然而,正如創業難於守成,好的開端是一切後繼者的模範。在人類心靈中,惡似乎有一種自然的動力,它在發展中增強。而善卻似乎缺乏一種動力,總是在開始時最強。革新乃是驅除“惡”的藥物。有病而不服藥就意味著不斷患新病,因為事物終歸是要隨著時間而發展的。因此,如果時間已使事物腐敗,而人又無智慧使之改革,那么其結局將只有毀滅。
既成的習慣,即使並不優良,也會因習慣而使人適應。而新事物,即使更優良,也會因不習慣而受到非議。對於舊習俗,新事物好像一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它引起驚異,卻不受歡迎。
然而,歷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時變事,而頑固恪守舊俗,這本身就是致亂之源。時間本身正是立志改革者的楷模。它在運行中更新了世間的一切,表面上卻又使一切似乎並未改變。假如不是如此,新事物發生得太突然,就難免會遇到極大的反對力量。所以實行改革要十分謹慎。每一次改革都必須是確有必要而並非為了標新立異。從事改革更不可輕率從事。要注意到,即使有很多人贊同,它還是很危險的!正如《聖經》所告誡我們的:“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
論婚姻
〔英〕培根
成了家的人,可以說對於命運之神付出了抵押品。因為家庭難免拖累於事業,而無論這種事業的性質如何。
所以最能為公眾獻身的人,應當是不被家室所累的人。因為只有這種人,才能夠把他的全部愛情與財產,都奉獻給唯一的情人——公眾。而那種有家室的人,恐怕寧願把最好的東西保留給自己的後代。
有的人在結婚後仍然願意繼續過獨身生活。因為他們不喜歡家庭,把妻子兒女看作經濟上的累贅。還有一些富人甚至以無子嗣為自豪。也許他們是擔心,一旦有了子女就會瓜分現有的財產吧。
有一種人過獨身生活是為了保持自由,以避免受約束於對家庭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但這種人,可能會認為腰帶和鞋帶,也難免是一種束縛呢!
實際上,獨身者也許可以成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主人,最好的僕人,但很難成為最好的公民。因為他們隨時可以遷逃,所以差不多一切流竄犯都是無家者。
作為獻身宗教的僧侶,是有理由保持獨身的。否則他們的慈悲就將先布施於家人而不是供奉於上帝了。作為法官與律師,是否獨身關係並不大。因為只要他們身邊有一個壞的幕僚,其進讒言的能力就足以抵上五個妻子。作為軍人,有家室則是好事,這正可以在戰場上激發他們的責任感和勇氣。這一點可以從土耳其的事例中得到反證——那裡的風俗不重視婚姻和家庭,結果他們士兵的鬥志很差。
對家庭的責任心不僅是對人類的一種約束,也是一種訓練。那種獨身的人,雖然用起錢來似很慷慨,但實際上往往是心腸很硬的,因為他們不懂得對他人的愛。
一種好的風俗,能教化出情感堅貞嚴肅的男子漢,例如像優里西斯■①那樣,他曾抵制美麗女神的誘惑,而保持了對妻子的忠貞。
一個獨身的女人常常是驕橫的。因為她需要顯示,她的貞節似乎是自願保持的。
如果一個女人為丈夫的聰明優秀而自豪,那么這就是使她忠貞不渝的最好保證。但如果一個女人發現她的丈夫是妒忌多疑的,那么她將絕不會認為他是聰明的。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時代的情人,中年時代的伴侶,暮年時代的守護。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適的對象,任何時候結婚都是有道理的。
但也有一位古代哲人,對於人應當在何時結婚這個問題是這樣說的:“年紀少時還不應當,年紀大時已不必要。”
美滿的婚姻是難得一遇的。常可見到許多不出色的丈夫卻有一位美麗的妻子。這莫非是因為這種丈夫由於具有不多的優點反而更值得被珍視嗎?也許因為伴隨這種丈夫,將可以考驗一個婦人的忍耐精神吧?如果這種婚姻出自一個女人的自願選擇,甚至是不顧親友的勸告而選擇的,那么就讓她自己去品嘗這枚果實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