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命向西:河西走廊先行而後思

執命向西:河西走廊先行而後思

這是一幅“河西走廊”的全景立體畫卷。作者歷時五年三次進入河西走廊地區,完成了對河西走廊全方位的觀察,構成對這塊神奇大地的地形、地貌及自然景觀的真實記錄,以及對歷史、人文、民族和民俗的真情追問,甚至包括對語言、手工藝人的個案調查。本書有散文,有遊記,有詩歌,有繪畫,有攝影,有古玩等多種形式的呈現。書中隨處可見的多重信息連結,不僅令讀者如臨其境,也可感受作者紙上行走的快樂。

基本介紹

  • 書名:執命向西:河西走廊先行而後思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32
  • 定價:28.00
  • 作者:高星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0443609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高星,1962年生於北京豐臺,祖籍河北棗強。自幼喜愛繪畫,有作品在北京景山少年宮展出,詩車同源,後又喜愛寫詩,因散文也稱詩,故也寫點散文,個人喜好還有攝影和收藏。似乎在異地的行走中,才能將所有的愛好統一起來,形成全方位的記錄,如同此書,河西走廊的地理特徵滿足了作者對系列的線性地貌格外關注的欲望,西北地區裸露的土地如同暴露在外的古蹟和敞開胸懷的西北漢子一樣,令作者執著。近年有多種詩集出版,1995年參加了詩刊的青春詩會,也有多種散文集出版。攝影集《京華名人蹤跡錄》被評為中國攝影家協會2003年優秀出版物。

媒體推薦

序一
高星是我結識的眾多詩人中,頗為獨特的一個。他是那種對生活有著莊重承諾,並努力實現完美,同時又對藝術保持隱秘衝動的人。他自如地平衡著兩側的世界,互不傷害,斂起了暗中的鋒芒。我喜歡這樣警醒的人。比如你是一位曠世的哲學家,你還能去街邊的眼鏡鋪子裡磨鏡片,賺取家用;再假如你是一個天才詩人,你還能跑去陌生人的家裡,耐心宣傳政策法規,推銷各類保險單,拿上一筆養家餬口的提成。其實,你們明白我說的是哪兩位前輩大師。是的,他們對日常生活的孜孜以求,儘可能地保衛了頭腦中的那片濕地,在那裡,群鳥翔集,羽翅崢嶸,藝術時時保養著它濕潤的蛙皮。
黃河之畔,西北腹地的一座微弱小城裡,我一共接待過三次高星。很不幸,前兩次他是以保險工作者的身份出現的,他的臉上寫滿了對職業的謙遜,對同行的禮貌。2003年農曆正月初一,高星在深夜抵達蘭州。在一條燈紅酒綠的街邊,他以詩人的嗅覺,鋪開了一捲地圖,一臉燦爛地說:
——提著燈籠走河西。
這就是本書的由來。那時候,我剛剛寫完一部中篇小說《大地上的罪人》。我虛構了一個人物,讓他從肅州城(今酒泉)里趕出一群羊,沿著萬里長城的廢墟往下遊走,掠過了甘州(今張掖)和涼州(今武威),也掠過了古浪驛、烏鞘嶺、武勝驛、紅城子、永登驛,一頭扎進了蘭州城。羊群一路吃青,幾個月後便膘肥體壯了。這個攔羊人的目的地是城裡的肉鋪子,他要把一群羊送進去,讓羊各自挨上一刀,完成它們在世上的命。這個傢伙一路上都在為羊群懺悔,
說,你們的命眼睜睜就要完成了,可我的命在哪裡呢?誰在後頭攆著我的腳跟呢?他找不見答案,我也一無所獲。所以,當高星不期而至,揣著一分激動和想像,要提著燈籠走河西時,我困惑地問自己:
——他執命向西?
此後的日子裡,高星踏著春節的喜氣,一路跑向了高地。他叩問民俗,翻閱典籍,拜訪酒事,結交貧下中農,傾聽六畜的嘶鳴。在冬日的祁連山下,在史書所稱的這一條“鑿空之路”上,他完成著自己的詩人之命。
對河西走廊下的這段絲綢之路,已經有太多的人書寫過。它是一條販賣過大蒜、玻璃、絲綢和瓷器的大路;它是一條交流過雜耍、噴火術、小丑的大路;它是一條傳播過宗教與傳說的夢幻大路;它也是一條成吉思汗、吐蕃民族和左宗棠走過的荒蕪英雄路。法顯寫過,玄奘寫過,張騫寫過,班超也寫過。在深入西北腹地的隱約大道上,暗夜深廣,七星高懸,歷史和傳說湮沒著,寂靜如流沙之下的一卷木簡。現在,一個叫高星的詩人,還能說些什麼呢?
在戈壁上
一個人在走
是我在走

圖書目錄

序一:七星高掛下的尋覓
序二:奔走的高星與孤獨的河西
哥倫比亞·河西走廊·高天行雲(詩)
大夏的武威(詩)
墓穴中的洞
認識民勤
先先(詩)
地主的大院有多大
皮匠的生涯
紛紛的毛毛,溫溫的日子
民以食為天
對影子的迷戀
山丹的長城好看
山丹人在長城下牧羊(詩)
黑水國的子母磚
黑水國的子母磚(詩)
裕固族如何固守家園
尋找裕固族的“固”字(詩)
張掖武威兩種風情
黑水城也是城中之城
對於生命的水與對於歷史的水
時間因為距離而消失
鳥在草原上飛
酒泉的酒
嘉峪關的一(詩)
魏晉墓(詩)
沙棗樹
陽關(詩)
鳴沙山(詩)
月牙泉(詩)
郭煌(詩)
王道士和飛天
詩是出關的門票
……

文摘

書摘



書摘1
墓穴中的洞
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對文物印象最深的當屬“馬踏飛燕”-了。但後來這個形象被中國旅遊局當成了標誌,所以我走在武威的街上,看見到處都是“馬踏飛燕”的大小雕塑和圖案,總覺得對於“馬踏飛燕”的出土地,一個好端端的標誌卻被別人搶注了,顯得十分尷尬。
“馬踏飛燕”出土於武威的雷台漢墓。在導遊的引領下,我鑽進了墓穴,在墓道的旁邊,有一口古井,與墓穴形成了橫豎相交的兩條洞穴。據說這是一口漢井,在墓穴挖掘時井中還有存水。有的說這口井是後來挖的,挖井時僥倖沒有傷及墓穴,以至於後來在土堆上所建道觀中的道士們一直飲用此井。另有一種說法是此井是造墓時所挖,有避邪之用,也似乎是為死者留有一升天的氣孔和在陰間留有飲水的水源。還有一說法是造墓人為死者後代祭祖時特意留下的記號。
在墓穴中發現古井,我感到很親切,生活的味道一下子洋溢起來。如今枯井中投放了許多錢幣,由於視覺的差異,井底的錢幣被放大了幾倍,正好說明了人們見錢眼開的心理。
再往前走,頭頂上的磚壁又有一個洞穴,這是一個盜洞,一個廢棄的盜洞,因為它開在了墓室的外面,而進人墓室磚壁上的洞才是真正的盜洞。盜洞與墓室平行,它不僅盜走了墓中的財寶,而且讓外邊刺眼的陽光射進了漆黑的墓中,讓我們後來人總覺得這個墓穴早已傷了元氣,失了原身一般。
盜洞早在漢代中就已出現,因此,“文化大革命”挖掘此墓時,墓中只剩下了青銅器,而珠寶等物早已絕跡,因為漢時青銅器並不值錢。在距離不遠的雷台二號墓中,也有盜洞出現,而墓中早已是一無所有,只剩下一條青銅的馬尾巴,可見這個盜洞時代並不久遠。盜墓人變得越來越貪了。
在墓穴耳室的磚壁中,又有一個洞孔,那是一個防空洞,1969年,當地農民在修築防空備戰工程時,發現了這個墓穴。從此“馬踏飛燕”一下從地下“飛”到了地上,並且多次“飛”往國外,聲揚四海。
一個小小的漢墓,有墓道,有井孔,有盜洞,有防空洞,地下似乎自古就不得安寧。人們出於各種目的向地下挖洞索取,生活在地上的我們,並不覺得腳下的地層中早巳千瘡百孔。
在雷台二號墓的墓室門口,看見一具屍骨,人們告訴我這是當年盜墓者的遺骸。這種情景我早年在酒泉魏晉墓中,前年在房山董家林周朝墓穴中,都看見過。想必其他古墓穴中有這種情景的比例也會很高。
為什麼古墓中總會有外來人的屍骨,原因便是盜墓者為獨吞更多的財寶,在上面接物的人,把墓下遞東西的人堵死在墓穴中的。看來盜墓確實是一個充滿風險的活計。
因此後來都說,盜墓者只有父子合作才可靠,而且是父親在上接東西,兒子在下遞東丙,因為父親不會殺兒子,虎毒不食子。但是如果兒子在上,父親在下,那就不好說了,因為俗話說:父親的心在兒子身上,兒子的心在狗身上。
在漆黑的洞中,我睜大了眼睛,什麼都沒有發現,除了一堆復原的銅車馬陣的仿製品。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