埭溪鎮

埭溪鎮

埭溪鎮隸屬於湖州市吳興區,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江南古鎮,古稱“上強”。“埭溪”之名與山水、溪流、埭壩相關。萬曆6年《湖州府志》稱埭溪市,此為埭溪鎮正式命名之始。埭溪鎮於2001年1月經過行政區域調整,由原來的梅峰鄉、喬溪鄉和埭溪鎮合併而成,區域總面積173平方公里,下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管委會,戶籍人口4萬餘人,外來流動人口3萬餘人,城鎮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鎮、浙江省第二批創建類特色小鎮、湖州市重點發展的17箇中心鎮之一。近年來,埭溪鎮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民生福祉得到不斷改善,成功創建了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省級衛生鎮、省級體育強鎮,成功邁入了全國千強鄉鎮行列。

鎮黨代會提出了今後五年的發展藍圖:以打造“美麗產業、美麗環境、美好生活、美好形象”為總目標,以“集聚美麗產業、發展生態旅遊、建設新型城鎮”為主抓手,發揮優勢,補齊短板,把握機遇,開拓創新,全力打造中國美妝小鎮,力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特色小鎮樣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埭溪鎮
  • 別名:上強;施渚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 湖州市 吳興區
  • 下轄地區:轄2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上強路
  • 電話區號:0572
  • 郵政區碼:313023
  • 地理位置:吳興區南部
  • 面積:170平方公里
  • 人口:4萬餘人
  • 方言:吳語太湖片;平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老虎潭水庫 天字古道 青雲禪寺   
  • 機場:蕭山國際機場
  • 火車站:湖州高鐵站
  • 車牌代碼:浙E
地理位置,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概況,交通情況,歷史文化,風景名勝,人文埭溪,

地理位置

埭溪鎮位於浙江省湖州市西南部,處於湖州市三縣兩區的交界地帶。東接區內東林鎮,南臨德清縣莫乾山鎮武康鎮,西連安吉縣梅溪鎮,北鄰長興縣和平鎮和本區妙西鎮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書法家蘭靜孚書寫“埭溪鎮”書法家蘭靜孚書寫“埭溪鎮”

建制沿革

埭溪鎮
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古吳興縣五大鎮之一,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時稱"上強里";唐代稱上強;宋時稱施渚,始設監官;元、明、清均在此置巡檢。清光緒《歸安縣誌》稱:因鎮周多山,每遇汛期,“發源莫乾山之水直瀉溪灘,築石埭遏其沖,故名埭溪”。當地人亦稱“埭頭”。解放後,設埭溪鎮。1951年8月,埭溪鎮劃為埭溪鎮、埭溪鄉。1986年6月,埭溪鄉併入埭溪鎮。1996年12月,菱湖區成立,埭溪鎮隸屬菱湖區。2001年1月,撤銷喬溪鄉、梅峰鄉,併入埭溪鎮。2003年,菱湖區被國務院撤消,埭溪鎮隸屬吳興區。
埭溪鎮街景埭溪鎮街景

行政區劃

埭溪鎮下轄20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管委會
上強村上強村
鎮政府駐地位於埭溪鎮上強路22號。
居委會:人民路居委會、直街居委會、茅塢街居委會、上強居委會。
行政村:上強村、茅塢村、官澤村、小羊山村、東紅村、聯山村、月映橋村、莫家柵村、紅旗村、喬溪村、貫邊村、山背村、莊上村、大沖村、太平橋村、盛家塢村、五石塢村、山宕村、余山村、芳山村。

地理環境

埭溪鎮地處天目山余脈丘陵與杭嘉湖平原結合部,半山區的特殊面貌使她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有隱藏豐富的花崗石、灰岩等礦石資源,浩海無際的竹林,品質超群的優質茶葉,農產品多次獲省、國家級農產品金、銀獎。埭溪鎮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8攝氏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3.1攝氏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9攝氏度,平均降水量1458mm/年。埭溪位居天目山麓與杭嘉湖平原的接壤地帶,山川毓秀、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氣候宜人,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茶竹之地”的美譽。
埭溪鎮衛星地圖埭溪鎮衛星地圖

自然資源

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山地平原過渡地帶的地貌,給埭溪帶來了豐富的亞熱帶生物資源和礦藏資源。境內群山環繞,水域廣袤,全境都被茂密蔥鬱的樹木、浩瀚無際的竹林、品質優良的茶園以及各類生態農作物所覆蓋。區域內灰岩、花崗岩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是浙北地區重要的建築石料生產基地。
埭溪鎮城市宣傳標語埭溪鎮城市宣傳標語

經濟概況

20世紀70年代受國家政策導向影響,初步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工業基礎,工業經濟經過不斷地發展和調整,現已形成五金機械及機車加工製造、電子電器、紡織服裝、礦產建材、竹木加工等支柱產業,多家私營企業被列入市重中之重、市重點、區重點企業等。工業經濟呈現強有力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上強工業園區的建立,更為鎮工業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經過幾年的建設,埭溪工業功能區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5平方公里。功能區內已經入駐企業近百家,投產80多家。已成為湖州市19個重點工業功能區之一。2008年,埭溪鎮又被浙江省政府列入浙北地區的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區。2014年,埭溪工業功能區更名為浙北臨杭工業園,加快成為湖州融入杭州灣都市圈的前哨陣地。埭溪物產豐富,盛產竹、木、筍、板栗、青梅等自然成為山區農副產品的集用地。2001年10月設立了浙北林產品交易市場,市場營運2年多來,年銷售額突破億元。埭溪水產品以青蝦、甲魚為多,畜產品、禽蛋產量豐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全鎮產業結構調整面積累計達到1.75萬畝,糧經比例達到30:70。苗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104國道沿線的“十里苗木長廊”已初具規模。效益家業規模基地有新發展,品種不斷最佳化,全鎮已形成苗木、盆景、果蔬、水產等種養基地20多個。
上強工業園區上強工業園區

交通情況

水陸交通便捷是埭溪鎮壓的最大優勢。104國道、"華東第二通道"的宣杭(安徽宣州到杭州)鐵路、黃金水道京杭運河、杭寧(杭州至南京)高速公路以及杭寧高鐵等均在鎮域內交匯通過。埭溪公車站每天有開往湖州、杭州、紹興、舟山等大中城市以及德清、菱湖等縣鎮的班車。另外,鎮域內有杭寧高速青山互通,交通十分便利。
埭溪鎮規劃圖埭溪鎮規劃圖

歷史文化

埭溪鎮是原宋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建鎮,名"施渚",明朝始稱"埭溪",建鎮距今已逾千年。從鎮名改革中可見,埭溪鎮是湖州建鎮最早的集鎮之一,歷史悠久,文明於世。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錢起郎士元等文人墨客均游過埭溪、留下了不少於歷史蹤跡,如精舍寺、石屋坑摩崖石刻、鳳凰山崖銘等。唐朝的白居易就曾留下“慣游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游處未曾游”的名句。埭溪鎮先後獲得國家級生態鎮,省級文明鎮、省級衛生鎮、省級體育強鎮等稱號。
喬盤山喬盤山

風景名勝

埭溪鎮生態環境良好。這裡地處天目山脈和杭嘉湖平原過渡地帶,與中國四大避署勝地之一的莫乾山衣襟相連,地理位置處於"天堂之旅"的蘇一杭黃金旅遊線上,依山傍水,兼有山區與平原的雙重景觀。境內遍地修竹、奇峰怪石、山水清涼、小橋流水、風景宜人,生態環境良好,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茶竹之地”美譽。境內有祗國寺、老虎潭水庫旅遊區、鳳凰山仙人洞、太陽山生態旅遊區、風車口水庫旅遊區、鴕鳥觀光園、山鄉古村風情體驗區、竹海碧湖休閒度假區、喬盤山和大竹海等風景區。位於鎮域西部的老虎潭水庫,三面環山,山勢渾厚,綠樹蔥蘢,水面開闊、島嶼矗立、港灣橫斜、大壩高聳,不但風景優美,更是肩負了浙北生態水源的重任,與杭州千島湖、青山湖齊名,日均供水量約17萬立方米,主要供應埭溪及湖州等地區,是埭溪鎮最富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老虎潭水庫老虎潭水庫

人文埭溪

白居易與埭溪
埭溪昔有精舍寺,規模較大,遊客如雲。文人墨客常來寺內留下足跡。唐代詩人白居易雖未到過上強,但對精舍寺名聲早已聞知,曾作《寄上強精舍寺》云:“慣游山水住南州,行盡天台及虎丘。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游處未曾游。”在埭溪鎮的後旦村,還有白居易手跡“最堪游”的摩崖石刻,一邊是崖壁,一邊臨溪,路從壁下穿越。這一帶山壁曾有多處石刻,可惜有的久經風化,有的為荒草雜樹掩沒。相距後旦村約一里的山壁上還留有無名氏所刻詩:“古路清霜下,寒山晚月中。 ”
晚清名人朱祖謀
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工倚聲,為晚清四大詞家之一,著作豐富。書法合顏、柳於一爐;寫人物、梅花多饒逸趣。卒年七十五。著有《彊村詞》、《宋詞三百首》。
史上第一位書法家
湖州歷來詩詞書畫家眾多,在中國書畫界有“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之說。但埭溪鎮歷史上卻無知名書畫家,雖有晚清名人朱祖謀,但並非書畫名家。據考證,當代書法家蘭靜孚先生乃為埭溪鎮史上第一位書法家,有著“埭溪第一才子”之稱。
蘭靜孚先生出生於埭溪鎮喬溪村,自幼便繼承家學,學習詩詞書畫,幼時便已聞名鄉里,十餘歲已能拿筆作字,幼年家境貧寒,買不起昂貴的紙,用磚頭代替紙,毛筆蘸清水練字,堅持了無數個春秋。
其書法作品流美秀逸、清雅而具書卷氣,大篆書風,風格獨具,線條如鋼筋一般剛勁,給人以挺拔之感,古樸之美,被稱為“鋼筋篆”。
杭州日報》、《青年時報》等多家報紙對其社會活動進行報導,作品被多家單位及各界人士收藏,深受各界友人的高度評價與讚揚。在多所書畫培訓學校任教,受到家長的歡迎與學生的喜愛。作品在中國、韓國日本巡迴展出並被收藏。
青雲禪寺位於埭溪鎮喬盤山,占地面積130餘畝。原名“趙王廟”,始建於明末。蘭靜孚先生游青雲禪寺後,寫下禪詩一首,不久便被傳閱開來。
《游青雲禪寺》
初日仙樓上,春山鳥共啼。
苔色幽徑里,磬聲祥雲隨。
波羅從此出,救世多慈悲。
世界有塵緣,虛無來去時。
埭溪鎮
精舍古寺最堪游
唐朝的上強精舍寺有陳朝觀音,殷仲容書寺額,三門高百尺,謂之三絕。又池有金鯽魚,數年一現,故白樂天詩有“惟有上強精舍寺,最堪游處未曾游”之句,蓋謂此也。唐朝詩人錢起的《題精舍寺》描繪了精舍寺的美景:”勝景不易遇,入鬥神頓清。房房占山色,處處分泉聲。詩思竹間得,道心松下生。何時來此地,擺落世間情“。同為唐朝的詩人郎士元也吟道:“石林精舍武溪東,夜扣禪關謁遠公。月在上方諸品靜,僧持半偈萬緣空。秋山竟日聞猿嘯,落木寒泉聽不窮。惟有雙峰最高頂,此心期與故人同"。
古橋月映橋
埭溪月映橋位於鎮郊1.5公里月映橋村。南北向橫跨河流 五孔石樑橋 創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月映橋長12.7米 寬1.85米 高1.25米。此橋由 花 崗 岩 、 紫 石 等 混砌,全橋中孔高,次孔、邊孔相應降低。橋呈有弧度。橋台由塊石疊砌 水中4座排柱墩均採用蠻實的紫石 分別立於底座槽盤 上 上復蓋梁。樑上縱向架設條石 間鑲石板為橋面。中孔定心石鐫刻精美的寶相花包飾圖,工藝細膩。橋無台階,與地平行,設在村口利人濟行。月映橋屬於低水位漫水橋 浙北這種橋較少, 在麗水、溫州常見。這種橋的特點一是結構簡易、堅固耐用。二是因橋面無護欄,汛期洪水可從橋上、橋下泄洪,減少阻力,保護橋樑。橋型適宜山區溪澗上。月映橋在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湖州名勝》中有記載。月映橋於2003年8月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點。
名園“輩出”的勝地
埭溪一帶,從小羊山到後旦村至秀中塢一帶(今稱“小中塢”)近二十里行程,青山相依碧水,其中有幾條溪澗注入埭溪,又是歷代名園“輩出”的勝地。自南宋遷都臨安,時局成一時偏安,許多官僚、富豪到武康、吳興一帶修建園林別業。園林大師、古建築專家陳從周先生說:“吳興在園林史中有其悠久歷史的。南宋時期,吳興為退休官僚養老之地,名園特甚。”到明清之際,中國園林從藝術水平到數量達到了一個高峰。埭溪周圍尚存南園、西園、上莊、下莊、花屏山、莫家柵、秀中塢等地名,這些地名往往是園名的遺稱。呂留良(1629-1683),字莊生,晚年改名耐可,他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思想家。在清代文字獄中,呂留良案是雍正年間的欽命大案。康熙十七年,已是五十歲的呂留良到歸安縣埭溪,選中妙山買好地基,構作風雨庵。康熙十七年,朝庭開“博學鴻詞”科,令各省推薦,他又拒絕浙江當局的好意拉攏。種種所為又加上他在士林中的聲望形成了一種不詳的氣氛。為避鋒芒,他一面削髮作和尚模樣,一面設法到山溝里隱居,構築別業,以度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