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美山村

埔美山村是福建漳州龍海市九湖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東經117°51′,北緯24°25′,交通便利,國道324線和龍廈鐵路(龍巖至廈門鐵路)在村境內相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埔美山村
  • 外文名稱:Pumeishan Village
  • 別名:美山,浦美山,莆美山.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漳州龍海市九湖鎮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118
  • 車牌代碼:閩E
  • 代碼:350681
氣候,經濟建設,歷史沿革,建築,現狀,

氣候

屬季風亞熱帶氣候。全年氣溫21.4℃,一月份平均13.5℃,七月份平均28.7℃。全年無霜期330天左右。年降雨量1450毫米。可謂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常青。境內田山河海具備,蘊藏著豐富的農業資源、水利資源。境內環境優美,可謂是有山有水。西部有丘陵,主要種著荔枝,東西邊各有一條溪流。

經濟建設

該村有人口兩千多,由開始果樹種植,主要為蘆柑、荔枝,其中荔枝中的一個品種——蘭竹最為出名。後來村民根據市場需求,花卉種植的農戶越來越多。生產的花卉遠銷國內外,種花已成村民的一大收入。許多人已經根據這優勢,走出家門在國內各地銷售花卉。除此還有部分農戶發展養殖業,養豬、養魚等等。養殖規模日益增大,逐步實現現代化,科學化,自動化管理。經濟發展較快。
每年的農曆的正月十三是姓沈的村民的節日,正月十五是姓黃的村民的節日。在他們的節日,他們都會各自抬著自己信仰的神像,繞著整個村子慶祝,還會用抬著神像從很大的火堆上跳過去。還有每年的農曆的七月廿五也是姓沈的村民的節日,八月初一也是姓黃的村民的節日。在他們的節日,村民會熱情的大擺筵席,邀請親朋好友參加。

歷史沿革

埔美山村位於漳州市南門外八公里左右的一個中型村莊,東至顏厝上溪村水田交接地,西至國道324線公路,南接蔡坑村社連社,北至鄒塘河坑自然村,民國期間定名為漳州市龍溪縣十二三都蔡美保埔美山社(即蔡坑與埔美山合併一個保)解放後簡稱美山村直至龍溪與海汀並縣後因浮宮、角美、九湖都有同名的美山大隊,為此龍海縣政府將美山恢復原來埔美山村。
埔美山村是一個多性別的村莊,以沈姓為主,黃姓為次,還有林、蔣、杜、馮、盧……等常住農戶,現在統計一下全村總人口2320人,其中沈姓1509人占67.8%,黃姓606人占23%,林蔣杜馮盧……205人占9.2%,多年來村內婚期嫁娶都和睦相處、互幫互愛,更是一個團結和諧優美村莊。
開基建社來源沈氏上租於明朝中期來自詔安縣觀音山沈積善之子,黃氏上祖開基約於明朝中下期由當今的龍文區步文鎮後店村黃雷軒長子黃啟明。以上兩姓都是族譜中寫實質。林姓蔡坑村遷入,蔣姓是下半林村遷入,杜是河坑村,馮盧分別由平和、漳浦遷入。

建築

村內有一庵一廟,兩座祠堂。庵即是“寶豐堂”,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一九九六年民眾集資70多萬元原地重建,占地面積432平方米,其中:前殿203平方米,中間天井23平方,後殿206平方,是一座宏偉大庵。庵埕418平方米,埕的左邊保留一株明代至今的古老樟樹,樹頭寬為6.1米,圓徑1.9米,約有400多年的歷史記載。庵內敬尊有三寶佛像,關帝君像,都天元帥像廣慧聖王像,伽藍大王像、輔順將軍像,屬沈氏為主,參合他姓供廣大信眾朝拜。每年正月十三,迎神遊村,日夜大鬧熱一次。
一廟即是“龍興廟”,黃氏開基奉建一座廟,占地77平方,今年初民眾自願奉獻20萬元重修重整。廟內奉有“伽藍大王”“郭聖王”“土地公”尊神像,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迎神遊村大鬧熱一次。
“宗本祠堂”是沈氏上祖開基建社原始所在地,前座54平方,中間天井23平方,后座68平方,后座中間玻璃台內放著上祖沈東山靈牌,前座中間一尊將軍神像,他就是公元669年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沈彪字世紀神像,歷時已有1340多年歷史。她是當時陳元光麾下一名忠勇良將,領兵征閩南。陣亡後-為護國右將軍。宋朝理宗在位時加封為武德侯,每年農曆七月廿五是他的忌日。沈氏後代子孫一次拜祭,可以說是沈氏後代最尊敬的老福王。另一祠堂是黃氏上祖原建地,文革前堂前大埕立有石旗桿一座,證明明清年代有當過-。

現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一九八一年,埔美山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正式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面簡談三十二年來的變化。
人民民眾勤勞致富門路越走越寬,不少農戶走上經商、辦廠、開店、行車、種植併到全國各地銷售各種花卉產品、水果土特產。大部分民眾利用全村原880畝水田,200畝農地和900畝各種果樹地,除了村鎮開發和動用外,種植各種花卉、樹木,蔬菜類、養殖業,每年經濟收入,由無到有,由少到多,打破各種舊思想、舊觀念,年年豐收,歲歲來潮。
看村貌看村容,了解民眾資金收入。全村90%以上人民住上新樓房,三年前國家建設需要,龍廈鐵路橫穿村內動用,政府合理賠償,新村統一規劃。在324線國道以東一華里的本村地界建立埔美山新村,約住100左右農戶新樓房,該新村同樣圖紙,統一款式,統一面積,新村道路水泥化,陽光和各種設備齊全,確實一村新氣象。
隨著經濟發展,民眾文化水平有著大幅度的提高。各個角落,大鼓陣、跳舞隊、腰鼓、錢鼓、唱歌,不斷發展壯大,全村總人口2320人,60歲以上老人350人占15.1%,進入老人社會。每年重陽節、春節都有發紅包。現在全村都建立醫療衛生保健制度,參加新農合達到100%,參加新農保達98%,人口增長,引起多方關注。1949年全村765人,1981年1560人,2012年2320人,比重增長一目了然。
新社自然村於1970年在原九湖公社黨委領導下,合併埔美山村,該村與埔美山有著魚水關係,早在解放前的1945年民國年代就合併為新美保。該自然村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各方面發展較快、較好,該村原來是九湖經濟收入倒數第一,現在總戶數140戶,總人口576人,村級兩委會,每一換屆,都配備兩名領導幹部,兩村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最近完成一條長1.8公里,寬5米的水泥路,總投資額近100萬元。
村級兩委會僅僅抓住村容村貌改變,交通道路暢通,衛生清潔美化,以興修水利為重點,內引外聯與廣大人民民眾同甘共苦,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辦好事,辦實事,奔小康,新型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埔美山村逐步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