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灣山土墩墓群

城灣山土墩墓群

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群位於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灣山橫亘於太湖西北畔,由黃公山、四頂山、大茅山、老鴉山、廟堂山、腰沿山等十餘座綿延相連的山峰組成,最高海拔約 100 米,山體多由黃褐色粗面岩組成。在綿延的山脊及少數山坡之上,排列著眾多石室土墩,據考古人員調查統計,上世紀 80 年代時僅廟堂山就分布有十五座,大茅山有二十一座,整個城灣山山區共分布二百座以上。1981年、1985年、1991年、1998 年鎮江市博物館、常州市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武進博物館先後對四頂山、大茅山、腰沿山、牛頭山等山峰的多座土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灣山土墩墓群
  • 所屬年代:西周至春秋
文物特徵
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的構造基本相似,即先對山體表面進行稍平整,直接在平整過後的地面上建墓。砌墓所用的材料為就地取石,只進行粗略加工打制,因此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有正方體、長方體、片狀等。石室土墩墓一般由石室、護坡和封門三部分組成。石室墓口多朝向山頂方向,多壘石於墓口作為封門,也有部分封門砌於墓室內。石室平面呈長方形,部分墓室以石片或小石塊鋪底,墓壁由石塊錯縫相疊,石塊間縫隙較大,用小石片填充。兩側墓壁上端內收,頂部留有 20~40 厘米寬的狹長槽口,最上鋪扁平的大石塊作為蓋石。石室砌成後,便在周圍和上部覆蓋土和碎石塊,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封土墩。土墩大小不一,高約 2~7 米,直徑 10~20 米。城灣山石室土墩墓中出土遺物以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為主,另有少量泥質陶器,僅出土過一件青銅斧。印紋硬陶器主要器形有壇、罐、瓿、簋、盂、豆等,因燒制溫度比一般陶器高,陶土中含鐵量較高,胎體多呈紫褐、青褐色,少數火候較低而不均,局部稱桔黃色。原始青瓷器為灰白色胎,表面施青釉,釉色青中閃黃,多有流釉現象。器形主要有豆、碗、盞、盂等,器內多有螺旋紋。泥質陶數量較少,有黑皮陶、灰陶、紅陶三種,器形有罐、盤、缽、紡輪等。印紋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上多飾有幾何紋飾,有單一出現的回紋、折線紋、方格紋、席紋、波浪紋、窗格紋等,也有以組合形式出現的折線紋和回紋、菱形填線紋和席紋、菱形填線紋和方格紋、葉脈紋和席紋等。紋飾大都拍印清晰,排列整齊。豆、罐、盂等器形口沿部分的橫向“S”紋及肩部的綯索紋系也極具特色。另外,部分印紋硬陶壇、瓿、豆及原始青瓷碗的底部還劃刻有形狀各不相同的記號。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群的考古發掘,對石室土墩墓的營造結構、性質內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出土的大量遺物,為研究陶瓷器發展史和太湖流域喪葬習俗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石室土墩墓在環太湖地區廣泛存在,從上世紀 50 年代起,就先後在江蘇無錫、浙江吳興等地進行過考古發掘,它們的構造形制、出土遺物與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群基本相同,建造年代均為西周晚期至戰國初期。石室構建的方式與百越族的武夷山崖墓有著較多相似之處,如都在山脊處建墓,都以原始青瓷器和印紋硬陶器為主要的隨葬品,器物上多見刻劃符號,基本未見青銅器隨葬等。太湖地區是夏商周三代時古吳、越文化的交匯區域,因此,城灣山的石室土墩墓一般被看作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越文化的墓葬形制。1988 年 11 月 7 日,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群由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點;2008 年 2 月 26 日,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