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是2009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佳燕。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
  • 作者:劉佳燕
  • ISBN:9787564115463
  • 頁數:217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理論、方法與套用》針對當前國內物質空間規劃中“見物不見人”的突出問題,構建我國特定轉型背景下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研究架構,旨在將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發展觀重新引入城市規劃的核心領域,為規劃工作從理念、程式、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提出系統性的改進策略,並就框架中的若干核心技術要點展開深入探討。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理論、方法與套用》作為城市規劃與城市社會學交叉領域研究成果,可供城市管理和決策部門、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的工作者、城市規劃設計人員,以及城市規劃、建築學、城市社會學、城市地理學、城市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高校師生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劉佳燕,1979年生於湖南長沙市。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現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和參與30多項國家和省市級重要科研課題和工程項目,並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論文競賽佳作獎、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和一等資助金等獎項。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與研究、社區規劃與住房政策、社會影響評價、城市發展戰略研究等。

圖書目錄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
1.1.2 轉型背景下社會結構分化帶來的挑戰
1.1.3 和諧社會強調完善政府公共職能
1.1.4 規劃工作中社會理想重任的反思
1.1.5 規劃學科發展需要理論方法的擴充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架構
第一部分 社會規劃研究架構的建立
第2章 社會規劃引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 社會規劃的缺失和反思
2.1.1 空間規劃的復興
2.1.2 空間規劃的局限性
2.1.3 城市規劃領域關於社會規劃的初步探索
2.2 從規劃本體論看社會規劃引入的必然性
2.2.1 城市規劃目標的迷茫
2.2.2 橫貫百年規劃史的社會關懷思想
2.2.3 城市規劃本質的重申呼喚社會規劃的引入
2.3 從規劃認識論看社會規劃引入的重要性
2.3.1 從空間決定論到規劃作為協調手段
2.3.2 規劃技術體系中亟須加強社會學認知
2.3.3 社會.空間認識論對於完善規劃學科的重要性
2.4 從規劃方法論看社會規劃引入的迫切性
2.4.1 規劃研究忽視社會運行規律
2.4.2 規劃制定缺乏社會指標
2.4.3 規劃策略亟待解決社會問題
2.5 整合社會規劃實施機制的現實需求
2.5.1 社會福利制度改革中的政府缺位現象
2.5.2 社會相關職能機構設定中的條塊分割問題
2.5.3 現代城市的規劃管理要求整合社會規劃實施機制
第3章 國內外社會規劃發展評述
3.1 社會規劃的發展歷程
3.1.1 起源期:面向貧困問題的社會服務規劃(19世紀末至1930年代)
3.1.2 繁榮期:國家推動下的社會幹預行動(1930年代至1980年代)
3.1.3 轉型期:關注社會公正的地方協作規劃(1980年代至今)
3.1.4 小結
3.2 社會規劃的概念辨析
3.2.1 社會規劃並非規劃“社會”
3.2.2 以福利政策為核心的防禦式社會規劃
3.2.3 以社會發展為核心的綜合式社會規劃
3.2.4 以地方協作為核心的新型社會規劃
3.2.5 小結
3.3 社會規劃與相關概念
3.3.1 社會規劃與經濟規劃
3.3.2 社會規劃與社會政策
3.3.3 社會規劃與社會工作
3.3.4 社會規劃與社區組織
3.4 社會規劃的工作領域
3.5 城市規劃中的社會規劃內容
第4章 城市規劃中社會規劃研究架構的建立
4.1 轉型背景下社會規劃的定位研究
4.1.1 規劃職能:政府主導下的社會福利發展手段
4.1.2 規劃對象:有明確行政職能邊界的社會功能領域
4.1.3 規劃手段:基於綜合理性的政策干預
4.1.4 規劃平台:城市作為重要層級
4.2 整體研究架構的構成及特點
4.2.1 作為城市規劃體系的補充性框架
4.2.2 “核心-外圍”的循環模式
4.2.3 社會研究與規劃套用的融合:“詮釋.干預”
4.2.4 研究架構中的靈活組合模式
4.3 基於社會-空間辯證關係的規劃視角
4.3.1 社會-空間辯證視角下的城市規劃
4.3.2 空間社會性的再現
4.3.3 再現的空間權利
4.4 綜合式社會規劃的核心內容
4.4.1 保障生活質量的基本主題:健康、安全和住房
4.4.2 營造宜居環境的可持續手段:教育和文化休閒
4.4.3 實現社會和諧的規範準則:公正、參與和社會整合.
第二部分 研究架構的核心技術要點
第5章 規劃任務的界定
5.1 邊界性問題的界定
5.2 價值觀和優先權的選擇
5.2.1 價值選擇的核心地位
5.2.2 城市規劃中的價值取向
5.3 社會目標體系的設定
5.3.1 社會目標的體系架構
5.3.2 城市規劃中的主要社會目標
5.3.3 城市規劃中社會指標體系的構建
5.3.4 城市規劃中常用的社會指標分類
5.4 社會問題的界定
5.4.1 問題界定的先決性作用
5.4.2 問題界定的主要特徵
5.4.3 城市規劃中的重大社會問題
第6章 社會研究
6.1 社會分析
6.1.1 基線狀況研究
6.1.2 社區觀察與社會諮詢
6.1.3 公眾參與的意義與形式
6.2 社會需求研究
6.2.1 問題的提出
6.2.2 “需求-服務-規劃”的系統性研究架構
6.2.3 社會需求研究的主要環節
6.3 社會預測
6.3.1 社會預測的理論爭議對規劃套用的啟示
6.3.2 社會預測的任務和方法
6.3.3 跨越“詮釋-干預”循環的社會預測
第7章 綜合式社會規劃策略的制定
7.1 健康規劃
7.1.1 傳統的醫療衛生規劃
7.1.2 “健康”概念的發展
7.1.3 健康規劃的主要任務
7.2 安全規劃
7.2.1 以災害預防為核心的城市安全規劃
7.2.2 以城市犯罪預防為核心的社會安全規劃
7.2.3 安全規劃的主要策略
7.3 住房規劃
7.3.1 新時期住房規劃的重要地位
7.3.2 住房規劃的主要任務
7.3.3 公共住房供給的主要原則
7.4 教育規劃
7.4.1 教育規劃的社會意義
7.4.2 教育規劃的主要任務
7.5 文化和休閒規劃
7.5.1 規劃內容的界定
7.5.2 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7.5.3 文化景觀規劃
7.5.4 文化休閒規劃
7.6 面向社會公正和社會整合的規劃策略
7.6.1 面向社會公正的規劃策略
7.6.2 促進社會整合的規劃策略
7.7 社會公共服務設施網路的協調規劃
7.7.1 現狀規劃中的主要問題
7.7.2 明確政府職能,發展多方協作機制
7.7.3 應對社會分化,實現多元分異供給
7.7.4 選擇開發模式,引導城市有序發展
7.7.5 界定設施層級,構建多級服務網路
7.7.6 綜合協調布局,最佳化聯合開發模組
第8章 社會影響評價與過程監控
8.1 社會影響評價
8.1.1 社會影響評價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和研究意義
8.1.2 城市規劃中社會影響評價的模式選擇與特點
8.1.3 社會影響評價的基本程式
8.1.4 社會影響要素的研究架構
8.1.5 社會影響評價與其他影響評價的銜接機制
8.2 社會規劃的過程監控和評估
8.2.1 過程監控和評估的基本概念
8.2.2 社會福利的評估方法
8.2.3 兩類典型問題的評估:參與和性別
第三部分 城市規劃中社會規劃的實施機制
第9章 社會規劃的實施機制
9.1 社會規劃的管理體系
9.1.1 社會規劃層級管理體系的構成
9.1.2 社會規劃的職位設定和協調機制
9.1.3 社會規劃者的工作形式和主要職責
9.2 社會規劃的編制體系
9.2.1 社會規劃報告的編製程序和方法
9.2.2 社會規劃報告的編制形式
9.2.3 社會規劃報告的基本內容
9.3 社會規劃的教育體系
9.3.1 社會規劃的專業發展歷程
9.3.2 社會規劃學科的教育模式分類
9.3.3 職業發展方向和主要技能
第10章 結語
10.1 研究總結
10.2 發展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