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應激

城市環境應激是一些研究者(Glass&Singe,,1972)運用環境應激理論來解釋居民對城市生活的反應。超載假設認為刺激數量過多是形成消極影響的主要原因,而應激理論假定,城市環境中出現的特殊刺激,如噪聲、擁擠、混亂是產生消極影響的主要因素。這些消極因素可能被居民體驗為一種威脅,因而可能引起生理、情緒和行為方面的應激反應,並促使居民對環境採取多種應對策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城市環境應激
  • 定義:是一些研究者運用環境應激理論來解釋居民對城市生活的反應
其中,既有力圖控制應激物的建設性的措施,也有像“攻擊性”那樣的破壞性行為。還可能會採取“規避”對策:為了逃避,已開發國家的大城市居民離開城市中心,前往郊區尋求優美安靜的居住環境。可是,在開發中國家,農村人口仍在大量湧入城市,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經常性的流動人口都達300萬以上,在城鄉結合部形成大片“都市中的村莊”。在上海西郊還出現了一種別墅區與打工族的貧民區犬牙交錯的特殊城市形態。例如,上海長寧區新涇鎮,面積近12 km2,共有人口8萬,其中,本地居民不足1萬,市區動遷人口4萬,而外來常住人口卻有3萬,還為安徽外來者開闢了到達家鄉的專線長途汽車。同時,這裡又有十多個別墅群,居住著來自39個國家的駐滬人士。這個由“移民群落”組成的胎兒,是城市化和城市應激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儘管街道景觀正在迅速改善,但從飛機上俯視,新涇鎮仍呈現出一種從極高級到極低級,反差極大的“百衲衣”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