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

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

《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是2010年9月1日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海洲。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
  • 作者:王海洲
  • ISBN:9787106032395
  • 頁數:326頁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0年9月1日)
  • 開本:16
  • 條形碼: 9787106032395
  • 尺寸:23.6 x 16.8 x 2.4 cm
  • 重量:499 g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王海洲,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教授,電影學博士。主要學術專長在中國電影研究,對中國內地、香港、台灣的華語電影有系統的研究,主編並參與撰寫了多部學術專著,有《鏡像與文化;港台電影研究》、《中國電影:觀念與軌跡》等;發表了諸多學術論文,有《視點及其文化意義:當代中國城市電影研究》、《類型規範與文化改寫:全球化時代的》等。

內容簡介

《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內容簡介: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兩地合拍影片的增多和內地電影工作者試圖拍出高質量娛樂影片的願望的驅使,內地開始對香港電影重視起來,但這種重視基本上是創作人員針對拍攝實務而進行的學習和借鑑,對香港電影的理論研討仍然沒有得到深人和系統地展開。產生這樣一個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內地研究人員面臨一定的困難:一是內地方面所能觀摩到的經典香港電影數量有限,二是內地學者所能掌握和使用的有關香港電影的歷史文獻資料並不多,在這兩個問題上內地學者同香港和台灣兩個地區的同行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儘管在香港回歸前後,內地對香港電影的研究投以足夠的重視,由中國台港電影學會聯同香港華南影聯,在廣州舉行了香港電影回顧展並同時召開了香港電影學術研討會,該會議匯集了內地、香港、台灣三地的電影研究人員,由於內地方面對香港電影研究的起步較晚,所能使用的影像與文字資料又很局限,所以在學術水準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顯示出尚需努力的巨大空間。

目錄

前言/1
第一章 百年中國電影中的邵氏“武俠新世紀”/1
20世紀60年代的“邵氏”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的地位確實值得重視和重估。在內地、台灣的電影製作處於低潮的時期,“邵氏”電影是當時華語電影的一個奇蹟,是華語電影處於困境時的一片綠洲。全盛時期的“邵氏”電影不僅造就了香港電影的一段輝煌,更為華語電影在巨大斷裂的鴻溝中架起了一道走向未來的橋樑。
第二章 電懋公司國語都市片中的都市想像/17
“電懋”國語都市電影反映了一個發展中的城市逐漸興起的都市文化,但在西化、現代的都市外表下是對傳統的婚姻與家庭的推崇與頌揚。“電懋”所拍攝的國語都市片將探討的議題延伸至都市的方方面面,用大眾娛樂的形式展示了都市帶來的便捷、休閒、享受、現代、新奇感和國際化,是建立新都市文化的一次嘗試,是立足香港本土對都市的一次烏托邦式的建構,並沒有花大力氣懷念過去,而是盡情地展望未來。
第三章 香港懷舊片浪潮:一次激活文化記憶的儀式/57
與美國學者傑姆遜等學者所強調的“歷史感的消失”、“歷史平面化”的後現代特徵不同的是,香港懷舊片對於“歷史意識”和“歷史感”的追尋非常突出,在民間文化的遊戲衝動之下,逐漸上升為民間文化儀式,激活了香港的文化記憶,緩解著由“九七”問題所帶來的不安與焦慮,鼓舞並團結著香港這個“家國之外”的社群,使香港文化建構成為一種可能。
第四章 前“九七”香港電影中的身份問題/91
前“九七”時期的香港身份是含混、複雜的,它身份上的這種特性是由三種“在場”——英國的在場、中國內地的在場、中國香港的在場——決定的。因此處於前“九七”特定語境中的香港社會,如何在特定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的訴求下,在同化、變更、抵抗的狀態中,完成對自身身份的認同與建構就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空間的後現代特徵/133
電影空間作為反映真實空間的“摹本”或“類像”,在真實的經驗世界裡常被錯誤或是虛假的表象所遮蔽。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影像中呈現出平面化的城市空間、零散化的邊緣空間、斷裂的歷史空間以及不確定的文化空間等。種種五光十色的影像空間作為一種影像的消費而被大量複製、拼貼,構成了20世紀90年代香港影壇一道獨具特色的後現代式的影像圖景。
第六章 “英雄”的傳承與顛覆——《古惑仔》系列電影研究/173
《古惑仔》系列電影是香港電影中獨有的影片類型,也是香港社會獨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古惑仔》系列電影的實質是從香港黑幫片和香港英雄片中發展而成,作為香港影片的特例之一,《古惑仔》系列電影傳承了香港英雄片的某些模式,但是也顛覆了英雄片的很多重要的元素值得研究和探討。
第七章 周星馳喜劇電影的敘事和意識形態/209
周星馳電影以其獨特的搞笑風格,為香港大眾生產了無數的快感,同時也鑄就了一個香港商業電影的神話。“無厘頭”不過是對意識形態壓抑的一種短暫逃避,是主導體制內的一次弱化的狂歡宣洩過程,實際上這是弱勢者在強勢者的場所內部開創屬於自己的空間,最終想像性地滿足了大眾的原始欲望,使現實生活中的壓抑得到了暫時的釋放,它以其獨特的修辭手段使意識形態在宣洩中得到重塑。觀眾所產生的快感,不過是一種包裹意識形態的糖衣,“無厘頭”擔當的是現代社會“安全閥”的功能。
第八章 城市與人——陳果電影城市形象與人物形象研究/245
陳果電影顛覆了人們對香港這個都市的固有認識,它揭開城市肌膚上溫情脈脈的面紗,著眼於香港社會底層與邊緣人群,露出城市被遮蔽的傷口和血腥。這裡沒有富豪、沒有大廈,有的只是擠滿雜貨店和舊樓的街道。這裡的香港顯得骯髒而擁擠、灰暗而墮落。從某種角度說,陳果電影成為香港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香港不為人知的另一番景象,形成全新的影像風格和形象設定。
第九章 1997-2003香港喜劇電影的類型嬗變/281
就回歸後香港喜劇電影的文化形態而言,它既具有“渴望從種種壓抑中獲得解放和自由”的原動力,又因為時代語境的變化淡化了“否定”、“諷刺”等顛覆性因素而進入意識形態體系內部承擔主體意識“再次詢喚”的功能。因此,回歸後香港喜劇電影是狂歡體系的一次異化,是一種“想像的狂歡”。
後記/3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