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從傳統知識和大數據兩個方面探索國土設計

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從傳統知識和大數據兩個方面探索國土設計

《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從傳統知識和大數據兩個方面探索國土設計》是201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日]林良嗣、鈴木康弘 陸化普、陸洋。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從傳統知識和大數據兩個方面探索國土設計
  • 作者:[日]林良嗣,鈴木康弘 陸化普,陸洋
  • ISBN:9787302419761
  • 定價:49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2.0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從傳統知識和大數據兩個方面探索國土設計 本書首先闡述了城市彈性的定義與內涵,在此基礎上對世界上在災害作用下城市彈性的案例進行了較為廣泛的比較研究,並分析了日本城市彈性下降的原因,以及恢復城市彈性的途徑與措施、地域重建的思路與方法等。如何從交通角度提高城市彈性,探索建立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的理論和方法,是世界各國面臨的緊迫課題,也是大有作為的研究領域。譯者希望此書的出版能為城市彈性的理論研究工作者和相關的城市管理決策者提供理論與經驗借鑑。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各種異常氣候頻繁出現,對城市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針對這種情況,城市和城市交通的防災減災和災後恢復能力即城市彈性問題已經成為城市和交通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為此,世界交通學會(WCTRS)專門成立了交通災害對策研究分委員會。作為世界交通學會主席,林良嗣教授在這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本書就是林良嗣教授於2015年4月份剛剛出版的最新研究成果。

圖書目錄

第一部城市彈性的喪失和恢復
第1章為什麼日本城市的彈性會降低3
1.1現在關注的城市彈性是什麼.4
1.2為什麼城市彈性會成為問題——20世紀末以後的情況5
1.3日本學術會議的警告(2007年)6
1.4東日本大地震中的城市彈性問題.8
1.5城市彈性與地域重建.12
第2章恢復和提升城市彈性的戰略.15
2.1什麼是城市彈性的恢復和提升.16
2.2吸取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18
2.2.1了解東日本大地震的破壞和混亂.18
2.2.2從海嘯災害檔案中學習防災設計.20
2.2.3從海嘯爬高地圖中學習“預測能力”的重要性.21
2.2.4關注物質損失並實現災害預測的圖像化.23
2.3對傳統知識和區域特性的理解.24
2.3.1巧妙地考慮土地的脆弱性.24
2.3.2維持並提升傳統木製建築物的恢復能力.25
2.3.3了解民族的傳統知識.26
2.3.4向海外的受災地學習.27
2.3.5借鑑大城市交通堵塞的空間傳播特性.29
2.4重要概念及大數據的有效利用.30
2.4.1用QOL評估的城市彈性的提升.30
2.4.2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認識的平台.32
2.4.3通過居住地區的小型化來穩定財政.33
2.4.4利用微地理數據對受災風險和地區應對能力的定量分析.34
2.4.5以智慧收縮為關鍵字的具有城市彈性的國土設計.35
第3章城市彈性喪失的案例.39
3.1從東日本大地震看城市彈性的喪失.40
3.1.1東日本大地震的三個特徵.40
3.1.2物質損失的根本原因.41
3.1.3災害應對混亂的根本原因.44
3.1.4災後重建混亂的根本原因.46
3.1.5如何培育地區的城市彈性.50
3.2木製建築物的形勢變化對城市彈性的影響.51
3.2.1木製建築物的城市彈性.51
3.2.2木工充足率.54
3.2.3木材自給率.58
3.2.4木製建築物的恢復能力.61
3.3荷蘭對洪災的城市彈性.65
3.3.1荷蘭應對氣候變化的治水措施RoomfortheRiver的概要66
3.3.2土地利用和治水措施:荷蘭和日本的政策.69
3.4菲律賓的風暴潮災害和城市彈性.73
3.4.1颱風海燕造成的菲律賓風暴潮災害的調查和檔案構建.73
3.4.2沿岸地形和地區對風暴潮、巨浪的城市彈性.79
3.5烏蘭巴托的蒙古包地區再開發規劃和城市彈性.84
3.5.1蒙古遊牧社會的可持續性和城市彈性.84
3.5.2烏蘭巴托的蒙古包地區和再開發問題.86
3.5.3蒙古包地區再開發規劃和居民的應對.91
3.5.4蒙古在城市彈性研究方面的努力.96
3.6可持續性和城市彈性——向秘魯的古代文明、土著社會和現代都市的災害學習.97
3.6.1序言.97
3.6.2秘魯土著社會的畜牧——定牧.99
3.6.3安第斯的移動農業——移農.102
3.6.4古代安第斯文明的城市彈性.103
3.6.5皮斯科受災4年後——對政治不信任.105
3.6.6從災害中看到的拉丁美洲城市地區的“脆弱性”.108
3.6.7結論——災後重建和“反結構”世界.109
第二部提升城市彈性的國土設計
第4章利用地理大數據對東日本大地震的驗證和新措施115
4.1利用航空照片和國土基礎信息對海嘯的詳細測繪116
4.1.1大規模災害時的受災地圖116
4.1.2日本地理學會的地震後海嘯測繪117
4.1.3高解析度的海嘯爬高高度分布圖的繪製和意義.120
4.1.4海嘯地圖未來的有效利用.124
4.2海嘯災害的實地信息檔案.125
4.2.1基於信息共享方案的海嘯受災情況調查.125
4.2.2海嘯信息檔案的構建和有效利用.126
4.2.3沿海地區的城市彈性提升課題.128
4.3推測海嘯災害造成的物質損失量.135
4.3.1掌握物質損失的重要性.135
4.3.2物質積累量的推測方法.136
4.3.3東日本大地震海嘯造成的物質損失量.139
4.3.4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海嘯災害的估算物質損失量.140
4.3.5信息發布網站MapLayeredJapan.144
4.4伴隨受災的QOL降低和恢復程度.147
4.4.1序言.147
4.4.2災害時的生活環境(QOL)評估方法.149
4.4.3QOL水準的計算結果150
第5章基於地理大數據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提高城市彈性的國土設計159
5.1利用微地理資料庫的地震災害風險評估.160
5.1.1現有的災害預測課題.160
5.1.2創建以建築物為單位的微地理數據.161
5.1.3利用微地理數據預測大規模地震發生時的受災.169
5.2市民和居民對地理大數據的利用和課題——從減災、防災的角度出發.174
5.2.1充分利用地理大數據提升城市彈性的可能性.174
5.2.2地理大數據對未來防災城鎮建設的支撐.175
5.2.3地理大數據對防災規劃精度的提升.180
第6章提升城市彈性並實現地域重建的國土設計.189
6.1社會形勢的變化和確保城市彈性的課題.190
6.1.1社會、經濟和財政狀況的變化.191
6.1.2土地利用的擴大造成脆弱性問題浮出水面.195
6.2基於QOL評估的國土設計.201
6.2.1序言.201
6.2.2基於TripeBottomLine的城市彈性和可持續性的定量表達202
6.2.3巨大災害導致的QOL變化和城市彈性.204
6.2.4城市彈性提升措施的探討方法.206
6.3對災害評估的建議.208
6.3.1序言.208
6.3.2災害評估的概述.210
6.3.3基於災害脆弱性評估的二階段災害評估211
6.3.4災害評估和抗海嘯土地利用條例的關聯性.212
6.3.5評估主體和評估項目.214
6.3.6結論.216
6.4提升QOL水平並實現地域重建的制度性課題——智慧收縮的推進.217
6.4.1實現智慧收縮的課題.218
6.4.2智慧收縮推進的現狀.219
6.4.3地方自治體的財政獎勵.221
6.4.4從災害恢復的角度出發對智慧收縮推進的獎勵.222
6.4.5災害風險地區為實現智慧收縮的激勵措施.225
後記230
索引232

前言

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凸顯了現代化發展並進入成熟期的當今日本社會
面對災害的脆弱性。由於事先沒有預測到大海嘯,許多地區遭受了海嘯的破壞,就
連核電站也發生了嚴重的事故。進入經濟成熟期已達四分之一世紀之久的日本背負
著巨額債務,依然看不到復興的希望。另外,大地震後地殼活動頻繁的例子過去也
發生過,有人擔心有可能發生火山的大規模噴火和西日本南海海槽的大地震。另一
方面,隨著氣候的變化,氣象災害也在不斷擴大其規模。
在這樣的形勢下,“城市彈性”(靈活的恢復能力)就變得越發重要。自然災
害越演越烈,而遭受災害的人類社會卻顯得脆弱,這種不匹配的情況將在未來越發
明顯。因此,應當不局限於直接的防災和減災措施,還必須對日本社會原本擁有的
能力進行總動員,建立能夠渡過危機的體制。“彈性”這一詞便包括了這一層含義。
城市彈性是指快速地使暫時失去平衡的城市系統回到平衡狀態的“復原能力”
或“恢復能力”,需要根據城市和農村的不同性質發揮每個地區的特長。為此,需
要建立硬體和軟體兼備的復原機制,例如土地利用、基礎設施、文化、社區生活等。
另一方面,城市彈性也是保證可持續性的重要前提條件。曾經繁榮、強大了幾百年
的古代民族有時也會被一瞬間的災難所摧毀。1775年裡斯本因發生大地震和大海嘯
而毀滅,這直接導致了處於極盛期的葡萄牙由盛轉衰。對於面臨低迷的日本社會而
言,城市彈性對經濟的可持續性將起決定性作用。
政府將城市彈性翻譯為強韌,提倡“全國性的彈性”,但實際上城市彈性是和“強
韌”意思完全不同的概念。城市彈性並非是保持標準化的水平,而是根據自然和文
化背景,因國家和地區不同而各異。城市彈性的關鍵在於了解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
仔細思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才能恢復和發展經濟。所以,首先需要學習“傳統知識”,
並傾聽“自然的聲音”,了解“風土人情”,謙虛謹慎地探索不過分依賴科學技術的
“最佳道路”。而且,提高“彈性”的真正目的在於國民的幸福(qualityoflife),
從這個角度出發需要測量效果。彈性是地域重建的“主幹”,應對合理的科學信息與
地區的歷史資料一併進行歸納總結,推動社會整體對每個地區的防災水平達成一致,
並將其加入到地域重建規劃之中。
本書基於上述思路,將重點闡述“如何提高城市彈性”。
首先需要學習各種知識。先總結東日本大地震的教訓,然後分析海外的案例。
本書將從土木工程學、城市工程學、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各種視點來分析這一問題,
並揭示超領域(或者補充領域)的城市彈性理念。
而且,作為具體的對策建議,從各種角度將城市彈性的思想加入到國土規劃
和地區規劃之中非常重要。其中包括災害信息的整理、考慮防災減災的城市建設、
與恢復或災後重建直接有關的技術人員和重型設備的採購等。另外在過去的經濟發
展期,基礎設施的建設方案和土地利用普遍在項目的目的和方向還未統一的情況下
就疊加了起來,但在國家收縮的今天,必須面對現實,主動制定統一的目的,採取
方向一致的綜合措施。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分析和評估被稱之為地理大數據的環
境信息,並採取基於基礎設施的防災減災措施和基於土地利用的適應性措施,不再
簡單地疊加,而是做“乘法”。找出最佳的國土設計方案最為關鍵,由此可以事先
綜合評估防災、減災效果並提出合理的方案,從而可以期待在政策選擇方面達成全
社會的共識。另外在政策進入實施階段後,還可以對效果進行監控,並根據各種情
況進行修改。
本書是將日本教育科學部的“大學綠色創新創造事業‘綠色恢復網路’
(GRENE)”中,環境信息領域的“運用環境信息技術的靈活國土設計”(代表:名
古屋大學環境學研究科教授林良嗣)的成果歸納總結後寫成的。GREEN環境信息
領域與地球觀測數據相關“數據整合解析系統(DIAS)”(代表機構:東京大學地
球觀測數據整合合作研究機構)進行協作。所以,我們可以不再局限於單獨獲得的
高解析度的環境信息,還可以嘗試靈活利用DIAS積累的地理大數據,為實現靈活
的國土設計開展研究和提出建議。
林良嗣鈴木康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