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教程》是2014年10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漢明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城市學教程
- 作者:段漢明
- ISBN:9787030420534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編輯推薦
《城市學教程》可作為城鄉規劃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同時可供相關專業師生、城市設計和城鄉規劃設計人員、城市管理工作者參考。
內容簡介
段漢明著的《城市學教程》以系統科學為基礎,以城市複雜性研究為核心,以全景式的視角對城市進行分析,力求使讀者對城市、城市學有一個較為深入全面的了解。本書共分9章,第1、2章是城市學的定義與學科範圍和基礎理論,第3章介紹華夏早期城市和兩河流域的城邦,第4章分析城市發展格局與生態環境的關係,第5章描述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徵,第6章敘述城市內稟,第7章分析城市與區域關係,第8、9章論述城市及城鎮區域的超循環體系和網路空間漲落。
作者簡介
段漢明,1954年生,西北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高級城市規劃師、註冊城市規劃師。從事城市規劃工作以來,先後主持各類城市規劃設計共60多項,設計作品曾多次獲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地區城市結構研究(59778011)》、《西北地區主要城鎮區域與PREE系統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50678149)》、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北地區人口城市化進程與區域PREE系統協調發展的互動機制研究(05XRK010)》等多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中國傳統哲學與城市發展的相互印證》一文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求是》理論論壇徵文活動中獲獎,《循環經濟視點下的城市超循環體系》一文獲2007年陝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3等獎。出版專著2部,其中《城市學基礎》獲得規劃學界好評。
目錄
第1章 城市學的定義與學科範圍
1.1 城市與城市學
1.1.1 城市的本質
1.1.2 城市特徵與歷史
1.1.3 城市與城市文化
1.1.4 城市之美與城市美學
1.1.1 城市的本質
1.1.2 城市特徵與歷史
1.1.3 城市與城市文化
1.1.4 城市之美與城市美學
1.2 城市學的發展歷程和學科內容
1.2.1 城市學的發展歷程
1.2.2 城市學的學科範圍
1.2.3 城市學的學科內容
1.2.1 城市學的發展歷程
1.2.2 城市學的學科範圍
1.2.3 城市學的學科內容
參考文獻
第2章 城市學學科的理論基礎
2.1 城市的時空特徵
2.1.1 時空的一體性
2.1.2 建築的尺度與時空特徵
2.1.3 城市的尺度與時空特徵
2.1.1 時空的一體性
2.1.2 建築的尺度與時空特徵
2.1.3 城市的尺度與時空特徵
2.2 城市的複雜性
2.2.1 城市系統的複雜性與適應性
2.2.2 城市系統複雜性的數學刻畫
2.2.1 城市系統的複雜性與適應性
2.2.2 城市系統複雜性的數學刻畫
2.3 複雜系統的漲落
2.3.1 耗散結構
2.3.2 協同學的伺服原理
2.3.1 耗散結構
2.3.2 協同學的伺服原理
2.4 城市生態系統和生態城市理論
2.4.1 城市生態系統
2.4.2 生態城市理論
2.4.1 城市生態系統
2.4.2 生態城市理論
2.5 基於實證精神的現代城市規劃原理
2.5.1 源於社會與城市發展的現代城市理論
2.5.2 自組織與他組織共同作用的中國城市發展過程
2.5.3 實證與人文共軛作用下的城市規劃編制
2.5.4 城市規劃基本範式的轉換
2.5.1 源於社會與城市發展的現代城市理論
2.5.2 自組織與他組織共同作用的中國城市發展過程
2.5.3 實證與人文共軛作用下的城市規劃編制
2.5.4 城市規劃基本範式的轉換
參考文獻
第3章 中國城市的起源與兩河流域的城邦
3.1 中國城市的起源
3.1.1 新石器時期的聚落
3.1.2 華夏早期城鎮
3.1.3 華夏早期城市向今天的城市遺傳了什麼?
3.1.1 新石器時期的聚落
3.1.2 華夏早期城鎮
3.1.3 華夏早期城市向今天的城市遺傳了什麼?
3.2 亞述興起前兩河流域的城邦
3.2.1 大洪水之前的五座城市
3.2.2 蘇美爾文明的鼎盛時期
3.2.3 蘇美爾王表中的外民族統治時期
3.2.4 蘇美爾王表外的三座城市
3.2.1 大洪水之前的五座城市
3.2.2 蘇美爾文明的鼎盛時期
3.2.3 蘇美爾王表中的外民族統治時期
3.2.4 蘇美爾王表外的三座城市
附錄 中國早期城市年表
參考文獻
第4章 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發展格局
4.1 城市化過程與生態環境變化的相互關係
4.1.1 城市化的環境回響研究
4.1.2 生態環境對城市化的促進和約束效應
4.1.3 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促進和脅迫效應
4.1.1 城市化的環境回響研究
4.1.2 生態環境對城市化的促進和約束效應
4.1.3 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促進和脅迫效應
4.2 蘭州一西寧城鎮區域的自然條件與城鎮空間格局
4.2.1 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對生態環境演化的主導作用
4.2.2 自然條件對城市化空間格局的奠定作用
4.2.3 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背景)對城市化進程的回響
4.2.4 城市化空間格局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係
4.2.1 自然資源稟賦條件對生態環境演化的主導作用
4.2.2 自然條件對城市化空間格局的奠定作用
4.2.3 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背景)對城市化進程的回響
4.2.4 城市化空間格局與生態環境的相互關係
4.3 區域河流網路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
4.3.1 區域河流網路密度對城鎮空間分布的影響
4.3.2 城鎮聚落與水系分布關係
4.3.3 河流空間結構與聚落體系結構的耦合性
4.3.1 區域河流網路密度對城鎮空間分布的影響
4.3.2 城鎮聚落與水系分布關係
4.3.3 河流空間結構與聚落體系結構的耦合性
4.4 城市發展規模的自然承受能力——承載力
4.4.1 關於承載力
4.4.2 資源承載力
4.4.3 環境承載力
4.4.4 生態承載力
4.4.1 關於承載力
4.4.2 資源承載力
4.4.3 環境承載力
4.4.4 生態承載力
參考文獻
第5章 中國城市社會的基本特徵
5.1 城市社會結構
5.1.1 十大社會階層的劃分
5.1.2 倒“丁”字形社會結構
5.1.3 對於倒“丁”字形社會結構的分析
5.1.4 倒“丁”字形社會結構與社會結構緊張
5.1.1 十大社會階層的劃分
5.1.2 倒“丁”字形社會結構
5.1.3 對於倒“丁”字形社會結構的分析
5.1.4 倒“丁”字形社會結構與社會結構緊張
5.2 社會結構定型與層間流動
參考文獻
第6章 城市內稟
6.1 城市功能
6.1.1 城市功能的內涵和層次
6.1.2 城市功能研究重點與熱點
6.1.3 城市功能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6.1.1 城市功能的內涵和層次
6.1.2 城市功能研究重點與熱點
6.1.3 城市功能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
6.2 城市結構
6.2.1 城市結構與城市空間結構
6.2.2 城市空間結構的複雜性
6.2.3 城市空間結構複雜性的測度
6.2.1 城市結構與城市空間結構
6.2.2 城市空間結構的複雜性
6.2.3 城市空間結構複雜性的測度
6.3 城市形態
6.3.1 城市形態的定義及動力機制
6.3.2 城市形態的計量方法
6.3.3 城市形態研究的數學方法
6.3.1 城市形態的定義及動力機制
6.3.2 城市形態的計量方法
6.3.3 城市形態研究的數學方法
6.4 城市文脈
6.4.1 城市文脈的概念
6.4.2 場所的含義、結構和精神
6.4.1 城市文脈的概念
6.4.2 場所的含義、結構和精神
6.5 城市生活
6.5.1 城市生活及空間
6.5.2 城市生活要素
6.5.3 城市生活質量評價與實踐探索
6.5.1 城市生活及空間
6.5.2 城市生活要素
6.5.3 城市生活質量評價與實踐探索
6.6 城市網路
6.6.1 城市網路的概念和特徵
6.6.2 城市網路體系
6.6.3 城市網路體系的構建與城市總體的內在關在線上制
6.6.1 城市網路的概念和特徵
6.6.2 城市網路體系
6.6.3 城市網路體系的構建與城市總體的內在關在線上制
6.7 營造
6.7.1 營造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6.7.2 城市物質空間的營造要素
6.7.3 城市營造的“一體兩分”
6.7.1 營造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6.7.2 城市物質空間的營造要素
6.7.3 城市營造的“一體兩分”
6.8 景觀
6.8.1 城市景觀的構成
6.8.2 城市景觀的特徵
6.8.3 城市景觀的度量
6.8.4 城市景觀的認知層次和功能分析
6.8.1 城市景觀的構成
6.8.2 城市景觀的特徵
6.8.3 城市景觀的度量
6.8.4 城市景觀的認知層次和功能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城市與區域
7.1 從區域研究到城市區域
7.1.1 區域研究
7.1.2 城市區域
7.1.3 城市科學和區域科學研究方法對比
7.1.1 區域研究
7.1.2 城市區域
7.1.3 城市科學和區域科學研究方法對比
7.2 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7.2.1 吸引子的概念
7.2.2 城市是區域中的吸引子
7.2.3 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7.2.1 吸引子的概念
7.2.2 城市是區域中的吸引子
7.2.3 城市與區域的關係
7.3 區域城市規模分布與城市網路
7.3.1 區域空間聚集與城市規模分布結構
7.3.2 區域城市網路
7.3.1 區域空間聚集與城市規模分布結構
7.3.2 區域城市網路
參考文獻
第8章 城市及城鎮區域超循環體系的構建
8.1 城市超循環體系
8.1.1 城市系統中的超循環基礎
8.1.2 城市超循環體系的基本層次、功能和基本特徵
8.1.3 城市超循環運行體系的構建
8.1.1 城市系統中的超循環基礎
8.1.2 城市超循環體系的基本層次、功能和基本特徵
8.1.3 城市超循環運行體系的構建
8.2 循環型城市的三大體系
8.2.1 循環型生產體系——產業循環體系
8.2.2 循環型處理體系——基礎設施體系
8.2.3 循環型消費體系——生態保障體系
8.2.1 循環型生產體系——產業循環體系
8.2.2 循環型處理體系——基礎設施體系
8.2.3 循環型消費體系——生態保障體系
8.3 城鎮超循環體系的評價和循環度模型
8.3.1 城鎮超循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8.3.2 城鎮超循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指標權重賦值
8.3.3 循環度模型的建立及套用
8.3.1 城鎮超循環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8.3.2 城鎮超循環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指標權重賦值
8.3.3 循環度模型的建立及套用
8.4 城鎮超循環體系反饋機制研究
8.4.1 城鎮超循環體系循環反饋機制
8.4.2 區域產業循環反饋機制與城鎮超循環體系
8.4.1 城鎮超循環體系循環反饋機制
8.4.2 區域產業循環反饋機制與城鎮超循環體系
參考文獻
第9章 城鎮區域網路空間漲落的定量分析
9.1 城鎮區域網路空間結構及相關理論
9.1.1 城鎮區域網路空間結構
9.1.2 網路結構的相關理論
9.2 城鎮區域網路的構成
9.2.1 硬網路
9.2.2 軟網路
9.1.1 城鎮區域網路空間結構
9.1.2 網路結構的相關理論
9.2 城鎮區域網路的構成
9.2.1 硬網路
9.2.2 軟網路
9.3 龜路交通網路結構演化的定量分析
9.3.1 拓撲變換與網路要素分析
9.3.2 指標體系的選取
9.3.2 指標體系的選取
9.4 城鎮區域的經濟聯繫網路模型
9.4.1 中心職能強度模型
9.4.2 經濟聯繫強度模型
9.4.1 中心職能強度模型
9.4.2 經濟聯繫強度模型
9.5 城鎮區域的信息網路結構
9.5.1 信息網路促進城鎮區域從層級結構向網路結構的演進
9.5.2 區域信息化的空間差異及其測評體系
9.5.1 信息網路促進城鎮區域從層級結構向網路結構的演進
9.5.2 區域信息化的空間差異及其測評體系
9.6 城鎮區域複合網路的評價體系與模型構建
9.6.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9.6.2 協調度模型
9.6.3 指標權重的確定
9.6.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9.6.2 協調度模型
9.6.3 指標權重的確定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