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美薩戰役

埃美薩戰役,發生於公元272年,是奧勒良皇帝與巴爾米拉人之間的第二次主力會戰。經過伊姆瑪亞戰役的敗績之後,巴爾米拉人調整了戰術,針對輕騎兵進行了特訓,然而仍慘敗於奧勒良以步兵棍擊馬腿的戰法。

基本介紹

  • 名稱:埃美薩戰役
  • 發生時間:272年
  • 地點:敘利亞古城埃美薩附近
  • 參戰方羅馬帝國;巴爾米拉帝國
  • 結果:羅馬獲勝
  • 參戰方兵力:巴爾米拉人4萬以上
  • 傷亡情況:巴米爾拉軍幾乎全軍覆沒
  • 主要指揮官奧勒良、扎布達斯
事件背景,經過,結果,

事件背景

公元272年初夏的安條克附近,羅馬皇帝奧勒良伊姆瑪亞戰役中率領輕裝騎兵重創了巴爾米拉大將扎布達斯率領的具裝騎兵部隊。
埃美薩戰役
芝諾比婭與她的亡夫奧登納圖斯
儘管帕爾米拉帝國軍隊的構成較為複雜,但鐵桿核心始終是人馬具裝的菁英騎兵。因此,只要這部分兵源沒有死絕,芝諾比婭就有充分信心再召集新一批龐大部隊。憑藉自己用數年間截留的巨額稅收,足以迅速拼湊出規模非常可觀的生力軍。
於是,芝諾比婭和指揮官扎布達斯將新的營地設在埃美薩城附近。同時又派兵進駐達弗尼要塞,遲滯從安條克方向趕來的羅馬先頭部隊。她還從帕爾米拉和附近的阿拉伯城市徵調士兵,湊出號稱有70000之眾的龐大部隊。儘管上述數字明顯是編年史作者的誇張,但帕爾米拉人的真實規模還是多達40000餘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成員均為烏合之眾,只有裝備精良的具裝騎兵才是真正值得倚重的對象。基於前次失敗的慘痛教訓,他們還決定針對羅馬對手展開強化訓練。
埃美薩戰役
由大量阿拉伯人組成的帕爾米拉軍隊
老謀深算的奧勒利安,自然能囑照乎一眼洞穿對手的策略。他深知己方騎兵雖有出色的機動性,卻絕不員狼朵戶可能從正面對抗中占得任何便宜。因而在騎兵完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靠實力強勁的步兵配合才是正確取勝之道。事實上,自見識過伊朗各色輕重騎兵的威力後,優秀的羅馬將領都會採用步騎配合、輕重並舉的複合兵種戰法,實現對帕提亞薩珊王朝等騎兵強敵壓制。
如今的奧勒利安也不急於乘勝追擊,遙組背反而在距離安條克以東20公里處的奧龍特斯河谷駐紮下來。顯然,皇帝於是要等候更多步兵到來,同時也有接納亞洲諸城代表宣布重新效忠的意圖。最重要的是,奧勒利安憑藉伊姆瑪亞的勝利打通了與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諸行省的聯絡,從而使得大量東方輔助步兵能夠加入東征隊伍之中。他們很快就在隨後的決戰中發揮出積極影響。
埃美薩戰役
芝諾比婭手中的帕爾米拉帝國
完成上述準備工作後,羅馬軍隊首先向盤踞在達弗尼的帕爾米拉人發起進攻。芝諾比婭曾指望他們依仗陡峭的高地,長期拖住奧勒利安的行動。但軍團士兵卻用組成龜甲陣的方式,比較輕鬆地攻上山崖。更有甚者,原先投降帕爾米拉人的敘利亞諸城,也在奧勒利安的部隊抵達後就改換門庭。甚至踴躍著為羅馬人出兵加糧。如此一來,羅馬東征軍不僅再無後顧之憂,實力也在與日俱增。
埃美薩戰役
奧勒利安與他的三世紀軍團
在具體的兵種組合方面,這支羅馬大軍的主力由來自諾里庫姆和雷蒂亞的多瑙河軍團擔綱。府戀霸促其它北方軍團也精挑細選出菁英旗隊,以這種抽調強者的方式予以支持。多數騎兵則分別來自東南歐達爾馬提亞北非的茅利塔尼亞王國,都是非常傳統的騎士家園。亞洲地區的輔助部隊,包括敘利亞弓箭手、腓尼基工程兵和少量美索不達米亞鐵甲騎兵。不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巴勒斯坦人,他們都以手中的棍子和狼牙棒充當主要武器。顯而易見,這些奇裝異服者是羅馬皇帝找來對付具裝甲騎的秘密武器。
埃美薩戰役
帕爾米拉軍中的帕提亞式具裝騎兵

經過

帕爾米拉人對羅馬軍團的變化一無所知。指揮官扎布達斯仍耿耿於懷伊姆瑪亞的失利,時刻想要報前次的一箭之仇。為此,他不惜百般訓練和告誡麾下的騎手。通過一番苦心栽培,終於讓他們比之前更適合於長距離作戰。
在具體的布陣方面,帕爾米拉軍隊也多剃戶按照東方傳統戰術,把幾乎所有的騎兵布置於前線。來源複雜且良莠不齊的步兵,統統被丟在二線充當輔助。扎布達斯還遷跨良特意選擇埃美薩附近的平原作為戰場,就是為竭力發揮騎兵的衝擊力優勢。與之相反,羅馬人依然遵循固有戰法,排列出以步兵為主、騎兵輔助的棋盤陣型。不同之處在於巴勒斯坦的棍棒手,被分派至兩翼的騎兵周圍,以便在需要時進行支援。
當年6月旬的某日上午,扎布達斯麾下的具裝鐵騎首先向對手發起衝鋒。這些騎士和帕提亞/波斯的同行一樣,從頭到腳連同坐騎全身披甲,手持3米長的康托斯長矛,正面衝擊時氣勢十足。不僅如此,他們還十分聰明地避開了堅固的軍團正面,轉而向由騎兵掩護的對手薄弱兩翼包抄而去。
面對這樣咄咄逼人的聲勢,奧勒利安則下令兩翼騎兵迎難而上。後者大多經歷了伊姆瑪亞的輝煌,依然自信於能將其再次玩弄於鼓掌之間。因此羅馬騎兵剛接觸到對手,立即就故伎重施掉頭逃跑,想要吸引並拖垮追蹤上來的敵人體能。但出乎他們預料的是,這次的帕爾米拉重騎兵竟然沒有因速度慢而被輕裝的他們拋下,反而一直緊緊咬著自己不放。這也是扎布達斯在戰前大搞集訓的奇效。因此,羅馬人不僅沒有拖垮對手,還被迫與武裝到牙齒的鐵罐頭們進行肉搏戰。哪怕拼盡全力,也無法輕易撕開對手的頂級防禦,反而讓大量同伴斃命於騎槍之下。或許是帕爾米拉人太想一雪前恥,以至於極力追殺倖存者,連自己受的傷也在所不惜。羅馬的兩翼騎兵由此蒙受慘重損傷,幾乎完全潰敗而散。
埃美薩戰役
帕爾米拉軍中的各類阿拉伯士兵
然而,具裝菁英肆意屠殺羅馬騎兵的同時,他們與步兵之間的提端聯繫也在與敵過快接觸的過程中彼此脫節。更糟糕的是,芝諾比婭和扎布達斯能夠獲勝的惟一依仗,就在於其鐵騎們高速跑動時可怖的衝擊力。他們卻沉溺於和羅馬同行的搦戰,等於主動拋棄了能夠一擊制勝的法寶。奧勒利安已不知不覺間張開了捕殺他們的羅網,命令己方步兵以極快的速度向激戰不休的本方兩翼延伸戰線。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巴勒斯坦棍棒手,迅速包圍了敵軍騎兵。軍團步兵則依舊維持中軍戰陣,以阻擋對手可能的步兵突擊。
東方式甲騎雖並不畏懼刀矛劍戟等冷兵利器的劈砍戳刺,卻很忌憚石塊大棒等鈍器的擊打。加之體積龐大,無法於狹窄地形有效施展的騎兵不同,要么被出其不意地打落馬背,或是俯身打斷馬腿掀翻敵方士兵。為了加大錘擊力度,巴勒斯坦人還在棍棒頂端加裝上金屬槌頭,讓帕爾米拉騎兵無從抵擋。佐西姆斯將帕爾米拉人的不適歸因於他們從未見識過上述反制手段,但類似的鈍器擊打實際早已出現於東方戰場上,羅馬人在對付帕提亞和波斯騎兵時。因此,即使扎布達斯等指揮者事先知道奧勒利安的布置,他們也照樣找不出破解之法。帕爾米拉具騎的失敗可以說完全毫無爭議。
埃美薩戰役
圍攻具裝騎兵的巴勒斯坦棍棒手

結果

失去了精銳騎兵的支持,戰力鬥志更低的帕爾米拉步兵完全無法阻擋羅馬人進攻,迅速因崩潰著四散而逃。最終除了扎布達斯等少數有侍衛保護的將領安然躲入埃美薩外,大部分都折損於奧勒利安的大反攻之中,芝諾比婭的兒子也戰死沙場。目睹此景的芝諾比婭儘管悲憤難當,也不得不屈從於主力盡毀的現實,匆忙從埃美薩逃往老巢帕爾米拉。勝利者奧勒利安,則在埃美薩城民的歡呼聲中將芝諾比婭千辛萬苦搜颳得到卻未帶走的土地財寶盡數收入囊中,而實現了定鼎東方的宏圖偉業。
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層面,埃美薩一役都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決戰。失利的帕爾米拉王國因此戰散盡十數年來積累的一切資本,不僅被重新打回城邦原形,後來就連城市文明本身都無法延續。勝利的羅馬人則徹底擊滅東方的割據政權,再度成為廣大東壁軍政商貿的主導者,也為不久後奧勒利安最後打敗高盧帝國一統羅馬故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埃美薩戰役
芝諾比婭在戰敗後被送去羅馬參加勝利遊行
此外,儘管東方式的具裝騎兵再次敗於羅馬人之手,但其優秀的正面對抗能力卻反而更加引起後者的重視。所以,僅僅在幾十年後就出現於帝國騎兵編制當中。
比較諷刺的是,帕爾米拉城的毀滅正是自身過度掙扎的結果。倘若他們願意割捨“大國崛起”情節而安分守己,本可以在埃美薩之戰後得到奧勒利安的寬恕,並將自己的沙漠文化傳給後人。然而,短暫的輝煌卻讓菁英階層無法再正視自己的真實定位,一再試圖反抗羅馬人的最高威權。最終,這顆璀璨的阿拉伯明珠就因自不量力挑戰羅馬,而被後者徹底摧毀,迅速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在具體的布陣方面,帕爾米拉軍隊也按照東方傳統戰術,把幾乎所有的騎兵布置於前線。來源複雜且良莠不齊的步兵,統統被丟在二線充當輔助。扎布達斯還特意選擇埃美薩附近的平原作為戰場,就是為竭力發揮騎兵的衝擊力優勢。與之相反,羅馬人依然遵循固有戰法,排列出以步兵為主、騎兵輔助的棋盤陣型。不同之處在於巴勒斯坦的棍棒手,被分派至兩翼的騎兵周圍,以便在需要時進行支援。
當年6月旬的某日上午,扎布達斯麾下的具裝鐵騎首先向對手發起衝鋒。這些騎士和帕提亞/波斯的同行一樣,從頭到腳連同坐騎全身披甲,手持3米長的康托斯長矛,正面衝擊時氣勢十足。不僅如此,他們還十分聰明地避開了堅固的軍團正面,轉而向由騎兵掩護的對手薄弱兩翼包抄而去。
面對這樣咄咄逼人的聲勢,奧勒利安則下令兩翼騎兵迎難而上。後者大多經歷了伊姆瑪亞的輝煌,依然自信於能將其再次玩弄於鼓掌之間。因此羅馬騎兵剛接觸到對手,立即就故伎重施掉頭逃跑,想要吸引並拖垮追蹤上來的敵人體能。但出乎他們預料的是,這次的帕爾米拉重騎兵竟然沒有因速度慢而被輕裝的他們拋下,反而一直緊緊咬著自己不放。這也是扎布達斯在戰前大搞集訓的奇效。因此,羅馬人不僅沒有拖垮對手,還被迫與武裝到牙齒的鐵罐頭們進行肉搏戰。哪怕拼盡全力,也無法輕易撕開對手的頂級防禦,反而讓大量同伴斃命於騎槍之下。或許是帕爾米拉人太想一雪前恥,以至於極力追殺倖存者,連自己受的傷也在所不惜。羅馬的兩翼騎兵由此蒙受慘重損傷,幾乎完全潰敗而散。
埃美薩戰役
帕爾米拉軍中的各類阿拉伯士兵
然而,具裝菁英肆意屠殺羅馬騎兵的同時,他們與步兵之間的聯繫也在與敵過快接觸的過程中彼此脫節。更糟糕的是,芝諾比婭和扎布達斯能夠獲勝的惟一依仗,就在於其鐵騎們高速跑動時可怖的衝擊力。他們卻沉溺於和羅馬同行的搦戰,等於主動拋棄了能夠一擊制勝的法寶。奧勒利安已不知不覺間張開了捕殺他們的羅網,命令己方步兵以極快的速度向激戰不休的本方兩翼延伸戰線。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巴勒斯坦棍棒手,迅速包圍了敵軍騎兵。軍團步兵則依舊維持中軍戰陣,以阻擋對手可能的步兵突擊。
東方式甲騎雖並不畏懼刀矛劍戟等冷兵利器的劈砍戳刺,卻很忌憚石塊大棒等鈍器的擊打。加之體積龐大,無法於狹窄地形有效施展的騎兵不同,要么被出其不意地打落馬背,或是俯身打斷馬腿掀翻敵方士兵。為了加大錘擊力度,巴勒斯坦人還在棍棒頂端加裝上金屬槌頭,讓帕爾米拉騎兵無從抵擋。佐西姆斯將帕爾米拉人的不適歸因於他們從未見識過上述反制手段,但類似的鈍器擊打實際早已出現於東方戰場上,羅馬人在對付帕提亞和波斯騎兵時。因此,即使扎布達斯等指揮者事先知道奧勒利安的布置,他們也照樣找不出破解之法。帕爾米拉具騎的失敗可以說完全毫無爭議。
埃美薩戰役
圍攻具裝騎兵的巴勒斯坦棍棒手

結果

失去了精銳騎兵的支持,戰力鬥志更低的帕爾米拉步兵完全無法阻擋羅馬人進攻,迅速因崩潰著四散而逃。最終除了扎布達斯等少數有侍衛保護的將領安然躲入埃美薩外,大部分都折損於奧勒利安的大反攻之中,芝諾比婭的兒子也戰死沙場。目睹此景的芝諾比婭儘管悲憤難當,也不得不屈從於主力盡毀的現實,匆忙從埃美薩逃往老巢帕爾米拉。勝利者奧勒利安,則在埃美薩城民的歡呼聲中將芝諾比婭千辛萬苦搜颳得到卻未帶走的土地財寶盡數收入囊中,而實現了定鼎東方的宏圖偉業。
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層面,埃美薩一役都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決戰。失利的帕爾米拉王國因此戰散盡十數年來積累的一切資本,不僅被重新打回城邦原形,後來就連城市文明本身都無法延續。勝利的羅馬人則徹底擊滅東方的割據政權,再度成為廣大東壁軍政商貿的主導者,也為不久後奧勒利安最後打敗高盧帝國一統羅馬故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埃美薩戰役
芝諾比婭在戰敗後被送去羅馬參加勝利遊行
此外,儘管東方式的具裝騎兵再次敗於羅馬人之手,但其優秀的正面對抗能力卻反而更加引起後者的重視。所以,僅僅在幾十年後就出現於帝國騎兵編制當中。
比較諷刺的是,帕爾米拉城的毀滅正是自身過度掙扎的結果。倘若他們願意割捨“大國崛起”情節而安分守己,本可以在埃美薩之戰後得到奧勒利安的寬恕,並將自己的沙漠文化傳給後人。然而,短暫的輝煌卻讓菁英階層無法再正視自己的真實定位,一再試圖反抗羅馬人的最高威權。最終,這顆璀璨的阿拉伯明珠就因自不量力挑戰羅馬,而被後者徹底摧毀,迅速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