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利阿諾·薩帕塔

埃米利阿諾·薩帕塔

埃米利阿諾·薩帕塔,墨西哥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在1910至1917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中作出過卓越的貢獻。 薩帕塔生於莫雷洛斯州阿內奎爾哥,屬印歐混血種人。他父親加夫列爾和母親克萊奧法斯都是農民,略有地產。他在家排行第二,童年時讀過書,成年後在家務農。家中人多地少,不足餬口,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而淪為分成制佃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埃米利阿諾·薩帕塔
  • 外文名:Emiliano Zapata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19
反對獨裁,土地革命,權利鬥爭,最終失敗,總結評論,

反對獨裁

薩帕塔生活的年代正是波費里奧·迪亞斯獨裁統治時期。在迪亞斯統治下,薩帕塔家鄉的地主們為了追逐蔗糖的利潤,擴大甘蔗種植園,貪婪地掠奪農民的土地和村社公地,迫使廣大農民背井離鄉,淪為僱工,或淪為流民,或舉行起義。1906年薩帕塔參加了庫阿烏特拉的保護土地權利、反抗地主掠奪和剝削的鬥爭,遭到迪亞斯鄉村騎巡隊的追捕。1909年薩帕塔領導窮苦農民,在莫雷洛斯州揭竿起義,襲擊大莊園,奪回土地,聲勢浩大。起義軍得到農民的積極擁護,很快就占領了阿亞拉鎮和庫阿烏特拉大部地區。
次年10月,墨西哥掀起了反迪亞斯獨裁統治的浪潮。民族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代表人物弗朗西斯科·馬德羅反對迪亞斯連任總統,發表了“聖路易斯波托西計畫”,計畫中提出了“土地歸還原主”的主張。渴望土地和自由的薩帕塔積極回響馬德羅的號召,同馬德羅聯合起來反對迪亞斯獨裁統治。
薩帕塔率領6,000名農民軍,進行游擊鬥爭,給迪亞斯以沉重的打擊,迅即成為墨西哥反對迪亞斯反動統治的主要力量之一。迪亞斯為消除這一心腹之患,於1911年4月派劊子手維克托里亞諾·韋爾塔率軍鎮壓,但被薩帕塔打敗。5月薩帕塔占領庫阿烏特拉城和奎爾納瓦哥,大軍直逼首都墨西哥。同時,北方的農民起義軍在潘喬·比利亞領導下,攻占了胡亞雷斯城。迪亞斯在南北兩路農民軍的沉重打擊下,被迫下台。

土地革命

11月11日馬德羅出任總統。他上台後,無法兌現“聖路易斯波托西計畫”中給農民土地的諾言,企圖以金錢收買薩帕塔,讓薩帕塔解散農民軍,解甲歸田。薩帕塔認為革命的目的是土地和自由,在目的尚未達到前,鬥爭決不停止。 馬德羅派遣代表加夫列爾·羅夫萊斯·多明格斯前往庫阿烏特拉與薩帕塔談判。薩帕塔要求實行“聖路易斯波托西計畫”,撤出包圍莫雷洛斯的韋爾塔政府軍;而政府代表傳達馬德羅的意見說,革命已經結束,現在已不是武裝鬥爭的時候了。至於土地問題,留待以後研究。薩帕塔對馬德羅不實行“聖路易斯波托西計畫”表示憤懣。11月底,成立以自己為首的莫雷洛斯州革命委員會。在普埃布拉群山的山谷中,薩帕塔制訂並在當時首都的《家庭日報》上公布了土地綱領“阿亞拉計畫”,宣布莫雷洛斯州的革命是真正的民族革命,薩帕塔為真正的民族革命領袖,馬德羅是革命的叛徒。 “阿亞拉計畫”中指出,馬德羅當上總統後不但違反了自己當初在“聖路易斯波托西計畫”中許下“土地歸還原主”的諾言,而且迫害革命分子,因此宣布不再承認馬德羅是革命領袖和共和國總統。 “阿亞拉計畫”強調,在沒有擊潰迪亞斯派和馬德羅派以前,起義軍決不會與馬德羅派達成任何協定和作出任何政治讓步。因為“人民已經討厭騙子和叛徒,他們裝成解放者,許下諾言,但一旦上台執政,就忘記諾言,變成暴君”。 “阿亞拉計畫”還指出,凡是在迪亞斯獨裁時期被地主和“科學家派”集團侵占的一切屬於農民的土地、森林和水源,均應歸還村莊或農民;規定大地主和革命敵人應予補償被侵占土地的人1/3地價,如果大地主抗拒執行,即無償地沒收其地產,教會土地則收歸國有。 “阿亞拉計畫”在農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時刻公布具有重大的意義。計畫象一面革命的旗幟,使墨西哥農民在它的召喚下為共同的目標團結起來。薩帕塔招募大量糖廠季節工和其他廣大平民階層,組織一支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開展了以土地和自由為鬥爭目標的農民運動。1912年4月30日,首先在伊斯卡米爾帕、普埃布拉進行了土地改革。 奪權鬥爭
埃米利阿諾·薩帕塔埃米利阿諾·薩帕塔
1913年2月,失去人民支持的馬德羅政府被韋爾塔推翻。韋爾塔就任臨時總統,恢復了迪亞斯式的反革命統治,變本加厲地鎮壓人民,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薩帕塔率領農民軍同比利亞的農民軍相配合,於1914年7月15日推翻了韋爾塔政府。韋爾塔垮台後,憲法派領袖貝努斯提阿諾·卡朗薩掌握了政權。

權利鬥爭

奪權鬥爭 薩帕塔對卡朗薩抱有幻想,期望卡朗薩將土地分配給農民。7月19日,薩帕塔公布了“阿亞拉計畫批准書”,其中說,值此人民事業已經勝利之際,必須追認那些構成革命精神的原則,把它們再向國民宣布,以使全體墨西哥人知道,,他們揭竿起義的兄弟追求的是“土地和自由”,而決不允許利用來“滿足政客們庸俗的功名心”。 8月27日,卡朗薩和薩帕塔的代表在薩帕塔控制的奎爾納瓦卡城進行談判。薩帕塔的代表要求卡朗薩承認“阿亞拉計畫”,辭去行政首腦職務,召開國民大會,由國民大會任命臨時總統和討論政綱。卡朗薩拒絕了這些建議,他認為憲法派運動比農民運動更有組織性,農民軍領袖缺乏政治經驗,決定單獨進行總統選舉。10月初,卡朗薩召開軍政代表大會。薩帕塔拒絕出席,不承認卡朗薩為“革命元首”。在強大農民軍的壓力下,卡朗薩不得不重新邀請薩帕塔和比利亞參加,並決定將會址移到卡朗薩勢力範圍以外的阿瓜斯卡連特斯城。 在阿瓜斯卡連特斯城召開的大會上,農民軍的力量占了優勢。農民軍的代表在會上宣布,大會是最高政權機構,決定接受薩帕塔的土地綱領,要求卡朗薩放棄“革命元首”的稱號,任命埃烏拉利奧·古鐵雷斯將軍為臨時總統。會後,南北農民軍代表在薩卡特卡斯城召開墨西哥全國革命力量代表大會,宣布自己是全國最高權力機構,接受薩帕塔的土地綱領。10月26日,大會通過薩帕塔和比利亞聯合提出的土地改革法,不久又批准了薩帕塔和比利亞聯合簽署的“革命政治社會改革綱領”。這樣就為薩帕塔和比利亞的全面聯合奠定了基礎。12月4日,薩帕塔和比利亞在索奇米爾哥會晤。會談融洽,加深了南北革命首領的相互信任,這是南北兩支農民軍聯合作戰的象徵。會上,雙方統一了對卡朗薩的認識;薩帕塔認為卡朗薩為首的憲法派是一夥無恥之徒,他們只會給人民帶來災難,而不會給人民帶來土地和自由;並決定率軍進入墨西哥城以支持古鐵雷斯政府。12月6日,薩帕塔和比利亞軍開進墨西哥城。7日,兩位農民領袖到民族宮和古鐵雷斯會談,決定從政治和軍事上支持古鐵雷斯,並擁護他為臨時總統,以共同反對卡朗薩為首的憲法派。但是,薩帕塔沒有利用當時的有利形勢,採取堅決措施,掌握革命的領導權,卻期待新組成的古鐵雷斯政府頒布土地改革和社會改革的法令,結果又落了空。

最終失敗

卡朗薩則集結軍隊,占領了首都周圍的托盧卡和帕丘卡地區,,將薩帕塔和比利亞軍隊與其他地區隔開,使首都缺糧,農民軍孤立。卡朗薩還針對墨西哥人民需要穩定,資產階級希望發展資本主義的心理,向農民軍發動政治和經濟攻勢。12月12日,頒布法令,擬訂民族社會政治復興綱領;1915年1月6日,頒布土地法令,譴責迪亞斯當政時發生的掠奪農民土地的行為,答應土地歸還以前的所有者;1月7日頒布了反帝法令,從而提高了卡朗薩政府的威望,瓦解了農民起義軍的鬥志。農民戰士們以為土地即將得到,紛紛離開薩帕塔的隊伍,星散回家。
1月初,古鐵雷斯逃出首都投降卡朗薩。在首都無人執政的情況下,薩帕塔仍堅持自己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不能當總統,又一次放棄了革命領導權。農民軍久困孤城,耽心被切斷與根據地的聯繫,匆匆撤離首都,回到莫雷洛斯。 卡朗薩回到首都後,受到了資產階級和一部分工人民眾的擁護。無政府工團主義者組成工人赤衛隊。卡朗薩利用赤衛隊攻打農民軍。 4月15日,在塞拉亞之戰中,工人武裝打敗了比利亞的農民軍。卡朗薩繼而又讓這支工人隊伍把薩帕塔包圍在莫雷洛斯群山中。
卡朗薩為進一步麻痹農民,瓦解鬥志,於1916年底召開制憲會議,通過新憲法,其中第27條規定實行土地改革,分割大地產,把從農民那裡奪走的土地歸還農民等原則。許多農民見到憲法明文規定要實行土改,以為革命已經達到目的,便投向政府一邊。薩帕塔在莫雷洛斯山中繼續堅持鬥爭,處境越來越困難。正是在這一時刻,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訊息傳到了墨西哥,薩帕塔從十月革命看到了光明的前途。1918年2月14日,他滿懷革命激情地寫信給他的駐哈瓦那代表說,“革命的墨西哥和不久前解放的俄國革命所為之而進行鬥爭的事業,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是符合全世界一切被壓迫人民切身利益的事業。”“全世界無產階級將高呼和讚揚俄國革命,同樣它也將擁護、同情和支持墨西哥革命。”薩帕塔指示駐哈瓦那代表,同俄國革命的偉大領袖列寧進行聯繫,表示慶賀。 可是,薩帕塔不久就被政府陰謀殺害了。1919年,卡朗薩政府軍的瓜哈爾多上校,假意與薩帕塔聯繫,說是要把自己的隊伍拉到農民軍方面來。他甚至使用了一個駭人聽聞的詭計,向政府軍進行一次佯攻,並把俘虜統統殺死,以示“誠意”。然後,他建議薩帕塔在一個偏僻的奇納梅卡種植園密談。處境窘困的薩帕塔急於擴大力量,擺脫被動局面,對於瓜哈爾多缺乏警惕和防備。4月10日晨,薩帕塔帶著一小隊衛士到達奇納梅卡種植園大門時,遭到敵人的伏擊,不幸中彈犧牲。 薩帕塔死後,他所率領的起義軍隊伍很快被鎮壓下去。
薩帕塔的屍體薩帕塔的屍體

總結評論

薩帕塔是一位堅強的農民起義領袖。正如福斯特同志指出的那樣:“薩帕塔是革命的象徵——他象徵著戰鬥的不屈不撓的農民,在公開的敵人和詭計多端的偽裝革命的政權面前,矢志為得到土地而奮鬥到底,雖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但作為農民起義軍領袖的薩帕塔,他只要求土地和自由而不去掌握政權,坐失奪取政權的良機;他也沒有認清馬德羅、卡朗薩和古鐵雷斯等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階級本質,反而幻想他們給農民以土地和自由,結果在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的政治欺騙和軍事進攻面前,遭到失敗。這些都是薩帕塔給後人留下的歷史教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