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溫·格思里 Edwin Ray Guthrie 1886.01.09-1959.04.23,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代表之一。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因心臟病逝於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
基本介紹
- 本名:埃德溫·格思里
- 所處時代:近現代
- 出生時間:1886年1月9日
- 去世時間:1959年4月23日
- 主要成就:新行為主義代表之一
- 外文名:Edwin Ray Guthrie
人物生平,貢獻,學習心理學,1942 年他又以第二個陳述加以補充,對刺激的解釋,對反應的解釋,格思里全或無的學習概念,實驗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對強化作用的解釋,人物評價,主要著作,
人物生平
他的父親是鋼琴店店主,母親是國小教師,他是家中五個孩子中的長子,自幼好讀書,八年級能閱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和《人與動物的情緒表達》。1903 年進入內布拉斯加大學,主修數學和哲學和心理學,1907 年獲數學學士學位,1910 年獲哲學碩士學位。在校期間,他曾是斐陶斐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成員,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曾在林肯高中教授數學。之後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1912 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12-1914 年在費城一所高中任數學老師,1914 年在華盛頓大學開始從事心理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先任哲學研究員,1928 年改任心理學教授。1920 年,他和海倫(Helen MacDonald)結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應召服役,1941 年任美國作戰部總參謀部海外分部首席顧問。1942 年改任戰事情報局海外分局首席心理學家。
貢獻
1943 年回華盛頓大學,先後出任研究生院院長和心理學教授。1956 年退休時,華盛頓大學將一座建築以格思里之名命名,用以表彰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
格思里從數學、哲學轉向心理學,主要是由於受他的老師、哲學家辛格(E.A. Singer)的影響。在辛格看來,哲學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還原成行為的問題,並在行為的水平上加以分析。換言之,哲學問題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更好的解決。格思里早期的理論觀點與華生和巴甫洛夫的學說很相似,但經過多年發展之後,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學習理論。
學習心理學
1935 年,在《學習心理學》一書中,他提出了一條據以可理解學習的其他一切規律的學習規律:“刺激的某一組合,如果曾伴同過某一動作,那么,當這種刺激組合再次出現時,這一動作往往也會隨之發生。”這條學習律不包括其他學習理論家所注重的強化或動機等變數,只強調學習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在他看來,當有機體對某種刺激作出某種反應時,便已充分達到了它們之間聯結的力量。當這種刺激再次出現時,就會再次作出這種反應。因此,學習是一次性完成的。他把一切學習都歸結為刺激和動作的同時結合。
1942 年他又以第二個陳述加以補充
對此規律,1942 年他又以第二個陳述加以補充:“一個刺激模式第一次與一個反應相結合,就獲得了充分的聯結力量。”即確認當刺激與其所產生的反應同時發生時,就足以建立兩者聯繫,並且這種聯繫會無限期地保持下去,除非出現某個後繼事件來取代它。這就是他的著名的一次練習學習(one-trial learning)理論。
為了闡述他的學習理論,格思里對刺激、反應與強化作了與眾不同的解釋。
對刺激的解釋
人們通常把整個刺激情境看作是一種刺激。而格思里認為,在現實中,刺激情境是由時時刻刻在發生變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構成的。事實上,有機體在某一時刻只是對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作出反應。所以,格思里的“刺激”概念,等同於環境中影響感覺接受器的那些特徵。
對反應的解釋
一般行為主義者都將反應視為構成行為的單元,個體在刺激情境中學到的是反應。格思里對作為動作(movement)的反應與作為行動(act)的反應作了區分:前者是指個別的肌肉動作;後者是指由一系列肌肉動作構成的動作複合體。在他看來,行動是無法如實逼真地描述的。行動發生在整體反應之中,而整體反應是無限複雜的,同時又是與其它反應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整體反應既沒有名稱,又無法描述。例如,投籃球不是一個單一的動作,而是由一連串肌肉動作組成的行動。他關心的是動作(即投籃時各種肌肉的動作)而不關心行動或行動的結果(即不關心整個投籃的過程和球是否投中)。格思里認為,正是這些動作與各組刺激要素形成的聯結,才是學習的真正內涵。換言之,學習即是在刺激要素與肌肉動作之間形成的聯結。
由此,他進一步認為,只要有機體對一組刺激要素作出一個動作,便在它們之間形成了聯結,學習也就完成了。學習是一種全或無(all or none)的聯結。如果有機體接下來作出另一個動作,那就說明有機體形成了一個新的聯結,或者說發生了新的學習。這樣,前一次的聯結也就凋謝了。那么,有機體以後遇到類似刺激時,會作出哪一種反應呢?根據鄰近的原理,有機體在某種刺激條件下最後作出的反應,是他以後遇到這種刺激時會作出什麼反應的最佳預測者。由於他的學習理論建立在刺激 - 反應聯結的鄰近上,也就是說,他認為在學習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機制是暫時聯繫,即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緊密聯繫,因此又被稱為鄰近學習理論(contiguity theory of learning)。
格思里全或無的學習概念
顯然是與人們觀察到的學習的漸進性相矛盾的。因為許多技能只有通過反覆練習才會熟能生巧。格思里對此的解釋是:一種複雜的行動或技能,是由許多個別的動作構成的,這需要在多種動作與多種刺激要素之間形成聯結。而且,雖說學習過程本身是簡單的、確定的,但任何刺激情境是相當複雜的、不確定的,都是由許多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變化的刺激要素構成的。因而,有機體需要不斷形成新的、合適的聯結,以消除可能已形成的不適當的聯結。因此,形成一種複雜行動的過程,可能是形成數千個細微的刺激一反應聯結的過程。這樣,格思里就解決了一次性學習與學習漸進性之間的矛盾。
為了說明他的這些基本觀點,格思里與霍頓(Guthrie and Horton,1946)設計了一個特製的迷箱。迷箱前面是一塊大玻璃,中間有一出口的小門,迷箱底板中央豎著一根小柱子。貓從迷箱背後的起點箱出發,經過一條通道進入迷箱。 只要貓一碰到那根柱子,不管是怎么碰的,小門就立刻打開,貓就可以逃出迷箱。當小門開啟時,一架照相機自動攝下了貓碰柱子的鏡頭。
實驗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
那就是,貓在每次獲得釋放時的動作基本上是相似的。一隻貓如果第一次是咬柱子後逃出迷箱的,那它以後就一次又一次地咬柱子;另一隻貓第一次是倒退到柱子上時打開門的,那它以後就幾乎一直是向柱子倒退以求逃出迷箱。有的貓用前爪,有的用後爪,但在學會逃脫的方式後,以後只是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基本相同的方法。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知道貓在第10次嘗試時逃脫的方式,就可以準確地預測到貓在第11次嘗試時將會作出什麼動作(如下圖所示)。格思里認為,貓逃脫的動作之所以一再重複,是因為這一動作使它逃離了迷箱,從而阻止了形成新的刺激一反應聯結的可能性。貓的這種始終如一的反應方式,證實了格思里的學習律。
貓在被釋放時的照片臨摹圖。這是一隻貓在第 9 至 12 次嘗試時屢次使用的一個反應型式
對強化作用的解釋
格思里的一次練習學習理論,只承認刺激與反應時間接近是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而否定練習和強化兩個條件的存在。然後,在世紀動物學習實驗中,如不提供強化,動物是不會學到某一特定反應的。他對此的解釋是,強化物所發生的強化作用,並非強化學到的行為,而只是個體學到行為的當時有助於將學到的行為保留下來。以在 T 形迷津的白鼠為例,如白鼠到丁字路口向右轉到終點得到食物,食物的作用並非強化白鼠向右轉的行為,而只是將白鼠右轉的行為保留下來而不致於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
為了堅持“所有反應都是由刺激引發的”這一行為主義立場,格思里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動作本身就是一種刺激的來源。他認為,除了外部環境之外,反應也會為行為提供一種刺激,即由肌肉或其他內部事件引起的本體感受刺激或內感刺激。由於在兩個相繼的動作之間會產生一種非常短暫的聯想,因此,在一個動作與前一個動作引起的遺留刺激(residual stimuli)之間形成聯結是可能的。格思里把這類刺激稱之為“動作 - 產生的刺激”,即指“直接因一些動作而產生的刺激”。
人物評價
格思里和 J.華生一樣,堅持認為科學只應研究客觀的可觀察的事件,心理學的對象是能觀察到的、可測量和進行適當實驗研究的行為。格思是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他的學習理論被認為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學習理論之一,並因其簡明、易懂而受到讚揚。但某些觀點也引起了一些反對者的非議。他們聲稱他在太少的原理基礎上解釋了太多的問題且輕視強化。他是 1945 年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8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基金會的金質獎章
主要著作
普通心理學:ChaptersinGeneralPsychology,與史密斯(StevensonSmith)合著,1921
學習心理學:ThePsychologyofLearning,1935,1952
人類衝突心理:ThePsychologyofHumanConflict,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