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橋遺蹟

垂虹橋素以“江南第一長橋”聞名遐邇,位於蘇州市吳江區東門外,舊名利往橋,俗稱長橋,始建於宋慶曆八年(1048年),其時為木結構,有一座名曰“垂虹”的亭子翼然立於橋心。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重建,為85孔,大德八年(1304年)增至為99孔。泰定二年(1325年)易石重建,為62孔,橋中間有三大孔凸起以通舟,兩堍立“匯澤”、“底定”二亭,並各立著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獅。

明成化年間重修。關於易石重建後垂虹橋的孔數,也有多於62孔之記載。如清乾隆《吳江縣誌》所載明錢溥《重修垂虹橋記》記為該“橋袤千有餘尺,下開七十二洞“;成書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的陶宗儀所撰筆記《南村輟耕錄》載:“吳江長橋七十二谼”;清乾隆《蘇州府志》卷七水利二“弘治八年”條中引明人楊循吉《浚河志略》中云:“吳江水口在長橋外,橋長二里,有七十二洞”;清乾隆《吳江縣誌》卷四十一所載明崇禎十年(1637年)郡人沈畿的治水《條陳》中云:“試觀長橋之下,為門七十有二”;明代水利學家、吳江人沈啓《吳江水考》中雲;“(垂虹橋)為長一百三十丈,為竇六十有四。”同時注“郡志謂橋竇七十二。”始編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辭源》“垂虹橋”條云:“橋有七十二洞,宋慶曆八年建。俗名長橋。見嘉慶《一統志》七八‘蘇州府’二。”民國四年(1915年)重修時,僅見44孔。1957年8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時,見有47孔,其餘均埋在地下。
垂虹橋坐落在江河交匯處的寬闊水面上,遠遠望去,“環如半月,長若垂虹”,其壯麗秀美,獨步江南。橋畔還聳立著一座華嚴塔,構成了“長橋塔影”這一水鄉特有的景觀。垂虹橋自宋代始建起,即被譽為“三吳絕景”,數百位歷代名人為其吟詩詠詞,潑墨作畫,王安石贊其為“頗夸九州物,壯麗此無敵”,米芾過此橋時留下了“垂虹秋色滿東南”的墨跡,蘇舜欽的“雲頭艷艷開金餅,水面沉沉臥彩虹”、楊傑的“八十丈虹晴臥影,一千傾玉碧無暇”與鄭獬的“插天 蝀 玉腰闊,跨海鯨鯢金背高”世稱為“吳江長橋三名聯”,馮夢龍則在《喻世明言》中描述道:“……獨步上橋,登垂虹亭,憑闌佇目。遙望湖光瀲灩,山色空濛;風定漁歌聚,波搖雁影分”,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南宋《長虹臥波圖》和明代書畫家沈周《垂虹暮色圖》、文嘉《垂虹亭圖》更是將垂虹景色描繪得出神入化,美不勝收。民國四年(1915年),垂虹橋重修時還在橋身上鐫刻了一副對聯:“八十丈虹晴臥影;萬千年浪直衝湖”,上聯取宋代楊傑句,下聯擷明代杜庠句,兩位詩人雖相隔數百年,但他們的詩句經後人“匹配”,倒也渾然一體。讀聯,一幅秀麗壯美的圖畫不由呈現在面前:晴日風徐,艷陽燦金,垂虹橋象長長的彩虹一樣靜靜地浮臥著,將倒影落在似碧玉一般的水面上;忽而風起,水面上捲起朵朵雪花似的白浪,挾著千萬年的滄桑穿過橋洞,向前涌去……
垂虹橋留下來的詩詞書畫固然頗多,傳下來的趣事軼聞也不少。傳說宋紹熙年間,詩人姜夔在石湖友人范成大家作客,度了《疏影》、《暗香》二曲,范成大看了大加讚賞,臨別時將能歌善舞的侍女小紅送給了他。姜夔帶了小紅泛舟歸鄉,一路上,姜夔吹簫,小紅唱詞,舟過吳江垂虹橋,興致更濃,姜夔遂賦詩一首:“自作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此詩婉約飄逸,傳至今日,仍為古典詩詞愛好者所青睞、推崇。又傳說宋熙寧年間,蘇東坡從杭州去山東高密,與楊元素同舟,另有張先、陳令舉、劉孝叔等人共游吳淞江,夜半月出之時,置酒垂虹橋橋心的垂虹亭。皎潔的月色之下,蘇東坡與友人們對酒當歌,沉醉欲眠,朦朧恍惚之中,詩興才情大發。當時,以填詞聞名的張先已八十五高齡,但興致不輸少年,當場作了一首《定風波令》,獲得一片喝彩之聲。多年後,蘇東坡在湖北黃州做官,還不曾忘記此夜情景,一天在臨皇亭夜坐時,觸發起諸多的感慨……
文人墨客為垂虹橋大添光彩,普通百姓也為垂虹橋出力不少。傳說明代成化年間,垂虹橋坍塌現象頗為嚴重,巡撫劉魁途經吳江,見狀就命縣令修繕,縣令因缺錢十分為難。此時,有一女子趙氏,其丈夫原為官宦,因病早逝,留下一大筆遺產。丈夫亡後,長子又作古,趙氏連遭不幸,很是悲痛,但她聞知本縣修繕垂虹橋短缺銀兩,便要捐資,她召來次子說道:“你父所遺財產頗豐,原為你們兄弟二人擁有,現你兄已亡,盡悉歸你。為娘我一來怕你擁有巨資,不思上進,二來也想積點德,將銀兩悉數捐出去修橋,為鄉民造福,同時也為你造福。”兒子聽了母親之言,滿口答應。於是,第二天,趙氏就將一千兩白銀送了過去,使垂虹橋如期修繕……
歲月流逝,垂虹橋歷經滄桑。由於年久失修,於1967年5月大部分塌毀,所幸的是現尚存東西兩端20餘孔,其遺蹟由吳江縣人民政府於1986年7月公布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吳江市委、市政府在垂虹橋遺蹟周圍建造垂虹景區,重現東端的10孔左右橋孔,與西端現露的7孔遙相呼應,並恢復華嚴塔,建造計成園,將“長橋塔影”、“園橋相映”的秀麗景色呈現在世人的面前。遊人到此,雖已見不到“蜿蜒如龍”的長橋全貌,但仍可看到昔日垂虹橋的一些綽約風姿,感到不枉到此一回。也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將東西兩端遺蹟連線起來,重現昔日垂虹橋“三起三伏,蜿蜒如龍”的風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